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
阴急
阴急指胸腹的筋脉拘急。因胸腹属阴。阴急可导致身体前俯不能伸直。《黄帝内经灵枢·经筋》:“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
阴蹻脉病
概述:阴蹻脉病为病证名。由阴蹻脉经气异常所致的病证。症状及治疗:《奇经八脉考》:“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又为少腹痛,里急,腰及髋峁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杂病源流犀烛·阳蹻阴蹻脉病源流》:“阴蹻病,阳缓而阴急。阴病则热,甘草干姜汤。”
-
阴蹻病
阴蹻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运动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疾病及其他疾病。如筋肉屈伸运动障碍(屈肌紧张)、眼睑开合失常、惊痫、少腹痛、阴中痛、疝气等。阴蹻病,阴蹻脉所发生的病候。阴蹻与阳蹻相对,关系睡眠和肢体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阴气盛则瞑目。”《难经·二十九难》:“阴蹻为病,阳缓而阴急。”
-
经筋
经筋是指附属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的功能。其中,手三阳经筋都结于额角(角),足三阳经筋都经缺盆上结于颧骨部(頄)和目周围,手三阴经筋并入胸中再结于胸膈部(贲),足三阴经筋都结于阴器。治疗上,寒证可采用“燔针劫刺”局部俞穴;热证以泄阳邪为主。
-
阳急
阳急指背部的筋脉拘急。因背部属阳,阳急可产生角弓反张。《黄帝内经灵枢·经筋》:“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
暴蹶
暴蹶病证名。即暴厥。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暴发于外,则为中害。精神不能止邪气,邪气积蓄而不得泄,是以阳缓而阴急,故暴蹶而死。”参见暴厥、厥证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