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阴煎
6克制附子1.5~9克功能主治: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白喉全生集》:方名:镇阴煎组成:熟地黄4钱,泽泻5分,怀牛膝5分(盐水炒),制附片3钱,僵蚕2钱,银花1钱5分,肉桂4分(去粗皮),炙甘草1钱,煨姜1片。
-
阴虚黄喉
概述:阴虚黄喉为病证名。系指口干无垢,口黄如淡金,腰酸膝软,唇红颧赤的病证。病因病机:多由素属阴虚之体或内伤久病,肾阴虚损,虚火上炎客于咽喉所致。症状:症见满口皆黄,但其黄如淡金,干净无垢,口无涎丝,外显潮热或兼腰膝酸软,唇红颧赤。可用大补阴丸和镇阴煎加减化裁以滋阴敛阳,阴阳平衡,则症状自消。
-
牙缝出血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牙缝出血不止,无非胃火所致,宜以前清胃药主之。亦有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六脉微细,全非实热火证。《鲍氏验方新编》卷一:“不外阴火内燔,冲激阳明…方用大熟地二两、麦冬三钱、上桂一钱、炮姜五分、淮牛膝三钱、粉甘草二钱、附片一钱。
-
色厥动血
概述:色厥动血为病证名。指因欲火上炎引起的吐血、鼻衄。见《景岳全书·杂证谟》。症状:其症吐衄来势急暴,倾吐不止,或兼见厥逆,或汗出,或咳嗽、气喘等。选用清化饮、四阴煎、加减一阴煎等方。亦有阴竭于下,火不归原,外无烦热脉证而血厥不止者,属危证,宜用镇阴煎,待其势定,然后随证调治。
-
格阳虚火失血
格阳虚火失血病证名。《不居集》卷十三:“格阳虚火失血:格阳失血,多因色欲劳伤过度,真阳失守于阴分,则无根虚火,浮泛于上,多见上热下寒,或头红面赤,或喘促躁烦,而大吐大衄,失血不止。但其六脉微细,四肢厥逆,或小水清利,大便不实者,此格阳虚火也。”治宜引火归源,镇阴煎、八味地黄汤。
-
格阳喉痹
格阳喉痹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俗称上热下寒喉痹。证见咽喉微痛、色红紫,口干不欲饮,午后低热,脉沉而紧,或洪大无力。多因房劳伤精,致火不归元,虚火上灼咽喉所致。治宜引火归元,方选镇阴煎加减,或知柏地黄丸。
-
声喑
《罗氏会约医镜》卷七:“声喑之症,虽兼五脏,而于心、肝、肾三经为重。又须知其虚实治之,乃为上二。”该书把声喑病因分为:感于风寒,火衰喉痛,喉痛火炎,喉毒溃烂,梅毒喉烂,肺经实火,肝逆,劳瘵,劳颏等九种。并分别选用加味枳桔二陈汤、镇阴煎、滋阴八味汤、仙遗粮汤、麦门冬汤、小降气汤、竹衣麦门冬汤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