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敦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水泉
所属部位:足部水泉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泉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增强结肠下部、直肠蠕动:针刺大敦可引起结肠下部及直肠蠕动明显增强。扶突配大椎、合谷,有清热利咽作用,主治暴喑,咽喉肿痛。
-
大训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大顺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三毛
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其经筋结于阴器,故肝经与前阴病关系密切,又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有调理气机、清泄湿热、疏通经络的作用,是主治前阴病的主穴。治疗嵌顿疝:取患侧大敦,消毒后用0.5寸毫针捻转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并加艾灸,直至嵌顿物被还纳为止。
-
十二井穴
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指寸)。配人中治中风昏迷,休克;井穴,五行属金。有清心安神,开窍泄热作用。足:足部;
-
疝气
狐疝:少腹部与阴囊部牵连坠胀疼痛,甚则控引睾丸,立则下坠,阴囊胀大,卧则入腹,阴囊肿胀自消,重则以手推托方能复原回腹;刺灸法:针灸治疗:以取大敦、气海、三阴交、太冲等穴为主。湿热疝:治则:清热化湿,消肿散结处方:归来关元太冲阴陵泉三阴交方义:取关元和太冲相配,疏解足厥阴经和任脉经气郁热;
-
从阴引阳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永泉
概述:永泉:1.经穴名;2.大敦穴别名;足少阴之郄穴。功能主治: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刺灸法: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载:“石淋小便不得,灸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也。”一说“足大指爪甲根后四分节前”(《针灸集成》)。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
-
阴之绝阴
阴之绝阴是指厥阴。一说厥阴位于最里,厥阴经脉之行,其根起于足大趾端之大敦穴,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故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二谓厥阴为三阴之尽。阴气至此而尽,故名曰阴之绝阴。”(王冰注)
-
从阳引阴
针灸应用该理论作为选穴法之一,指病在阴经而选阳经的穴位治疗,《卫生宝鉴》载述的“大接经法”就是从阳引阴的运用。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卒疝
暴痛之证候。《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大敦穴)。”《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多因寒邪郁结肝脉,气血凝滞所致。治宜疏肝祛寒,可选《三因方》之走马汤方饮服,或针灸大敦穴。
-
大接经法
大接经法为配穴法之一。见《卫生宝鉴》。是专治中风偏枯的一种特殊配穴法,有“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二法。从阳引阴法,从足太阳井穴至阴开始,依次取足少阴涌泉、手厥阴中冲、手少阳关冲、足少阳足窍阴、足厥阴大敦、手太阴少商、手阳明商阳、足阳明厉兑、足太阴隐白、手少阴少冲、手太阳少泽,遍刺十二经。
-
足厥阴经络现象
典型足厥阴经络现象:杜某男30岁1971年初诊左肝经扁平苔癣病期六年,表面光滑之红色扁平丘疹,沿肝经排成带状,从左内踝前方至股部。感传一般循本经上行,直抵期门穴,越横膈入肺,由神藏浅出,再沿足少阴经抵俞府穴,循足阳明经气舍、水突、人迎和大迎穴,交承浆至人中穴。
-
十二井
概述:十二井:1.十二经井穴的总称;2.指手六经的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临床治疗发热、昏迷、休克等症。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三脉
三脉指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三条经脉。《灵枢·终始》:“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虚实。”马莳注:“阳明动于大指次指之间,凡厉兑、陷谷、冲阳、解溪皆在足跗上也。厥阴动于大指次指之间,正以大敦、行间、太冲、中封在足跗内也。少阴则动于足心,其穴涌泉乃足跗之下也。”
-
肝足厥阴之脉
肝足厥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
逢输过原
逢输过原指子午流注针法时每逢开输穴的同时,就要开井穴所属经的原穴。如丙日己丑时开脾经,太白是脾经的输穴,因为是从乙日乙酉时开肝经的井穴大敦,所以这时就要开肝经的原穴太冲(阴经以输为原)。
-
暖肝
暖肝为温阳法之一。治疗肝肾虚寒引起的小腹疼痛、疝气等。针灸常选用关元(或气海)、太冲、大敦、急脉等穴,针用泻法,加灸。
-
五水灸法
五水灸法为五脏水肿的灸疗方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肿胀论》:“青(肝)水灸肝井(大敦);赤(心)水灸心荥(少府);黄(脾)水灸脾俞(太白);白(肺)水灸肺经(经渠);黑(肾)水灸肾合(阴谷)。”
-
松静功
松静功是一种静功功法,主要是要求放松和入静。3个循环,每次放松后意守大敦或涌泉穴,守3~除上述病症外,尚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痛经、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矽肺、肺结核、美尼尔氏综合征、青光眼、盆腔炎、前列腺炎、病毒性肝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2.排除杂念,全身放松,不用不适之体位。
-
阳进阴退
阳进阴退为子午流注用语。是指:天干为阳主进,地支为阴主退而言,它是推算次日的干支开取井穴时辰的方法。如甲日甲戌时开取胆井穴窍阴,要推算乙日开井穴的时间,根据阳进阴退的原则,则天干从甲进一为乙,地支从戌退一为酉,则知次日(乙日)开井穴大敦应在“乙酉”时,余皆类推。
-
肝经
概述:肝经:1.足厥阴肝经的简称;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交于手太阴肺经。又称肝、肝木。所指有三:1)见《小儿按摩经》。男性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女性位于无名指中段指节的腹面。2)见《小儿推拿广意》。3)见《幼科铁镜》。
-
足厥阴肝经穴
足厥阴肝经穴指属于足厥阴肝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单侧计14穴。
-
足厥阴
概述:足厥阴:1.足厥阴肝经的简称;2.经外奇穴名。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出《备急千金要方》。主治消渴、卒癫等。
-
足大趾丛毛
足大趾丛毛指大敦穴。《千金要方》:“魇,灸两足大指丛毛中各二七壮。”足厥阴肝经即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丛,一作“聚”。
-
功能性子宫出血
概述:功能性子宫出血为病名。指妇女在月经期出血量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出血,经妇科检查未能发现生殖器官器质性病变者。属祖国医学“崩漏”范畴。本病多由内分泌功能失调所引起。针灸治疗:取隐白、气海、三阴交、太冲、足三里等穴为主,酌配大敦、阴陵泉、血海等穴。其他可用针刺平补平泻或补法为主,也可加用灸法。
-
血纳(归)包络
如乙日乙酉时开肝经井(木)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火)穴少府,己丑时开脾经输(土)穴太白,辛卯时开肺经经(金)穴经渠,癸巳时开肾经合(水)穴阴谷。到乙未时重见乙,此时五输已经开过,则纳入包络,根据“我生他”的原则,当开心包经的荥火(乙属木木生火)穴劳宫,此即为血纳包络,余此类推。
-
大趾聚会
大趾聚会为经外奇穴名。或释作大敦穴。出《肘后方》。位于踇趾背侧,当趾骨关节部之丛毛中。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头痛、眩晕、疝气、睾丸炎等。一般直刺0.1~0.2寸;可灸。
-
阴日阴时开阴穴
阴日阴时开阴穴为子午流注用语。子午流注的开穴规律,逢阴日,必在属阴的时辰内开阴经的穴位。如乙日乙酉时开足厥阴肝经的井穴大敦;丁亥时开手少阴心经的荥穴少府等。《针灸大全》中所说的:“阴日无阳时”即指此而言。
-
𧿹趾横理三毛
^^趾横理三毛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参见大趾聚毛:大趾聚会为经外奇穴名。或释作大敦穴。位于踇趾背侧,当趾骨关节部之丛毛中。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头痛、眩晕、疝气、睾丸炎等。一般直刺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