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凤
徐凤为明代针灸学家,字廷瑞。弋阳石塘(今属江西)人。受学于倪孟仲、彭九思门下。著有《针灸大全》一书,收集前人针灸著作,并自撰《金针赋》、《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等,对针灸学术有较大影响。
-
徐廷瑞
徐廷瑞即徐凤。徐凤为明代针灸学家,字廷瑞。弋阳石塘(今属江西)人。受学于倪孟仲、彭九思门下。著有《针灸大全》一书,收集前人针灸著作,并自撰《金针赋》、《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等,对针灸学术有较大影响。
-
彭九思
彭九思为明代针灸家。为徐凤之师。参见徐凤:徐凤为明代针灸学家,字廷瑞。弋阳石塘(今属江西)人。受学于倪孟仲、彭九思门下。著有《针灸大全》一书,收集前人针灸著作,并自撰《金针赋》、《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等,对针灸学术有较大影响。
-
倪孟仲
倪孟仲为明代针灸家。徐凤之师。参见徐凤:徐凤为明代针灸学家,字廷瑞。弋阳石塘(今属江西)人。受学于倪孟仲、彭九思门下。著有《针灸大全》一书,收集前人针灸著作,并自撰《金针赋》、《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等,对针灸学术有较大影响。
-
阴中隐阳
概述:阴中隐阳为针刺手法名。为先泻后补法,与阳中隐阴相对。出明·徐凤《金针赋》。《针灸大成·卷四》:“凡用针之时,先运一寸,行六阴之数(紧提慢按6次),如觉病微凉,即退至百分之中,却行九阳之数(紧按慢提9次),以得气,此乃阴中隐阳,可治先热后寒之症,先泻后补也。”
-
龙虎交战
龙虎交战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凤《金针赋》。即以捻转结合九六数组成。在手三阴、足三阳、督脉这七条经脉上取穴时,先右捻六下,行泻法后,再左转九下,行补法,如此一补一泻,一龙—虎交替施针,故名龙虎战。也可分三部施术。有疏通经气的作用,适用于疼痛性疾患。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白虎摇头
白虎摇头为针刺手法。为飞经走气四法之一。与青龙摆尾相对。明·徐凤《金针赋》:“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又名赤风摇头。其法:进针到适当深度,作左右摇动。后提针右转,一吸一摇。有行血(荣气)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血瘀之症。白虎摇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
《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为歌赋名。明·徐凤撰。见《针灸大全》。该歌诀为十首七言韵语,内容按十天干分述各日时子午流注用穴。后记曰:“余今将流注按时定穴,编成歌括十一首,使后之学者易为记诵,临用之时,不待思忖。”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转载,为子午流注配穴法的主要歌诀。
-
金针赋
《金针赋》为针灸歌赋名。首载于徐凤《针灸大全》。全名《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主要以歌赋形式论述取穴方法、针刺手法等。次论补泻下针,调气、出针之法;其中提出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进气、留气、抽添、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针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
凤凰展翅
概述:凤凰展翅:1.针刺手法名;2.小儿推拿方法;3.练功方法。出明·徐凤《金针赋》。见《针灸大成》卷四:“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针头,如飞腾之象,一捻一放。”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凰展翅状。出《小儿推拿广意》。
-
杨敬斋针灸全书
《杨敬斋针灸全书》为书名。原题《常山敬斋杨先生针灸全书》。书后载有各种病症的配穴图一百多幅,颇具特色。原题陈言撰(实系托名著作)。本书内容与徐凤《针灸大全》基本相同,仅各节的编排次序互有先后。但本书却增入各种病证的针穴图达104幅之多,具有一定的特色,从而提高了该书的价值。1949年后有影印本。
-
针灸大全
概述:《针灸大全》为书名。本书以汇集诸家针灸歌赋为主。卷二,《标幽赋》加注;卷三,分部经穴歌;卷四,《八法流注》;明·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卷五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六为灸法。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并附插图,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书。此书为其后杨继洲《针灸大成》的编纂创造了有利条件。
-
三刺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后世徐凤据此提出天、人、地三才的分层刺法,并结合提插的紧慢手法创立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手法。齐刺·三刺:三刺即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其法当病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是治疗痹症,寒邪稽留范围较小而又较深的针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