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博士
医药博士古代医官名。唐时地方设置的卫生官员,也称医学博士。详见该条。
-
医学提举司提举
医学提举司提举元代医官名。是元代医学提举司中的最高长官。始设于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此职只设一人,官阶从五品。参见医学提举司条。
-
医效郎
医效郎古代医官名。属于医散官。始设于金代,此职是在宋代翰林医效一职之基础上发展而来。金代医效郎官阶为正九品,元代医效郎官阶为正八品。在金代该职隶属于太医院,元代隶属于医官提举司。
-
医痊郎
医痊郎金、元时期医官名。此职由宋代翰林医痊演变而来。金时,此职隶属于太医院,官阶为从九品。元时,此职隶属于官医提举司,官阶为从八品,医痊郎属医散官。
-
医工长
医工长古代医官名。系指王宫中负责医药事务的人员。见《汉书·武五子传第33》。师古曰:“……医工长,王宫主医者也。”两汉时期,皇子封王其郡为国。故医工长系各皇子宫中负责医疗保健事务者。
-
医待诏
医待诏古代医官名。一般属于医散官,当宫中医疗需要时,应诏进宫服务。见《汉书·佞幸传·董贤传第63》。
-
药丞
药丞东汉时医官名。东汉时期,太医令之下曾设药丞、方丞各一人,药丞主药,方丞主药方,药丞专管药品。这是医与药分工管理的开端,也是一个进步。
-
疡医正
疡医正古代医官名。我国在后周时期曾设有疡医和疡医正等医官,其职责均是专门治疗疮疡、折伤等病证。疡医正位在疡医之上。
-
中宫药长
中宫药长古代医官名。系指管理后妃宫中医药事务的官员。见《后汉书·百官千志第27》。
-
太医院照磨
太医院照磨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设2人,官阶为正八品。该职往往兼管架阁库的收发物品工作。
-
太医院知印
太医院知印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设二人。是太医院中掌管印章的低级官员。
-
太医院译史
太医院译史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设二人。为太医院中负责翻译事务的低级官员。
-
太医院宣使
太医院宣使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设七人。主要职责为通知联络具体事务,是太医院中低级官员。
-
太医院同知
太医院同知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正三品。位在院使之下佥院、同佥、院判之上。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院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同佥
太医院同佥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正四品。位在院使、同知、佥院之下院判、经历等职之上。协助太医院高级官员工作。
-
太医院通事
太医院通事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低级官员,共2人。官阶为正八品以下,主要职责是办理太医院中的一般事务,属于太医院中之低级官员。
-
太医院判官
太医院判官为金代医官名。系太医院中级官员,协助太医院提点、院使、副使等共同掌管医药方面的事宜及太医院行政事务。官阶从八品。位在提点院使、副使之下。
-
太医院佥院
太医院佥院为元代医官名。此职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为中级官员,官阶从三品。一般设二人,位在院使、同知之下同佥、院判之上。主要职责是协助院使掌管医事。
-
太医院副使
太医院副使为金代医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太医院提点和太医院使的官职。官阶为从六品。协助提点和院使掌管医药行政事务。
-
太医院吏目
太医院吏目为明、清两代医官名。明太医院设有吏目1人,其职位或在御医之下、医士之上;或在太医令、丞之下,以后屡有变更。官阶从九品。明代太医院内一般设吏目十人,其职位一般在院使,院判之下御医、医士之上。清代太医院一般设吏目三十人(八品十五人,九品十五人)。
-
太医院经历
太医院经历为元代医官名。其职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设二人,官阶从七品。位在同佥、院判之下,都事、照磨之上,是太医院中负责日常事务的中级官员。
-
太医院都事
太医院都事为元代医官名。始设于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共2人,官阶从七品,属于太医院中的低级官员。
-
太医署令
太医署令为隋唐时期医官名。为太医署最高官职,共2人,全面负责太医署的医疗和教学工作,官阶从七品下。隋唐前后太医署的最高长官都称太医令。
-
太医署丞
太医署丞为隋、唐时期医官名。其职位仅在太医署令之下,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工作,共2人,官阶从八品下。其主要职责是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之工作。隋唐前后的太医署丞均称为太医丞。
-
太医局令
太医局令为宋代医官名。为太医局中之最高医官,主管该局工作。北宋熙宁年间曾一度设置太医局提举1人,其职权与太医局令相同。
-
太医局判局
太医局判局为宋代医官名。北宋熙宁期间,曾一度为太医局副长官,其位在太医局提举之下。此职要求熟悉医药知识者充任,共设2人。
-
太医局提举
太医局提举为宋代医官名。1076年北宋熙宁年间,在太医局设提举1人,总管该局工作。与太医局令的职权相同。其职在太医局判局之上,与设置太医局令时令的职权相等。
-
太医监
太医监古代医官名。系指宫廷中管理监督太医处方用药的医官。见《资治通鉴》卷二十三。西汉时宫廷中曾设此医官,隶属少府。
-
太医局丞
太医局丞为宋代医官名。其职位仅次于太医局令,协助太医令主管太医局工作。
-
侍御师
侍御师南北朝时期医官名。北齐尚药局中,在尚药典御、尚药丞之下,还设有侍御师、尚药监各四人。侍御师的职责是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工作。相当于后世的御医。
-
生药库副使
生药库副使为明代官名。为生药库中仅次于大使的官职,协助大使主管生药库事务。为明代太医院生药库中仅次于大使的官职,协助生药库大使主管药库事务。
-
乳医
乳医名词。出《汉书》。①指接生员。俗称稳婆、看产。②古代医官名。系指专门治疗妇女疾病的医生。见《汉书·霍光金日殚传第38》。
-
惠民药局副使
惠民药局副使明代医官名。明代惠民药局的长官是大使,副使是大使的助手,协助大使全面掌管惠民药局的工作。
-
和安大夫
和安大夫宋代医官名。是宋代医官中最高的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其官阶从六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官医提举司提举
官医提举司提举元代医官名。系官医提举司中最高医官。始设于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官阶为从六品。下设同提举、副提举。
-
官医提举司同提举
官医提举司同提举元代医官名。系元代官医提举司之副长官,始设于元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官阶为从六品,其职位在提举之下,协助提举管理官医提举司的工作。参见官医提举司条。
-
本草待诏
本草待诏古代医官名。系指不在宫中专门任职,当宫中需要时应诏进宫处理有关本草事宜者。见《汉书·郊祀志第五下》。
-
保宜大夫
保宜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宜大夫是金、元时期最高品佚的医散官。金时,保宜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元时提升到从三品。金、元时期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
-
饮膳太医
饮膳太医官名。元世祖忽必烈时有置。专管皇帝及其家族的饮食与食补等事宜。
-
保顺大夫
保顺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顺大夫是金、元时期设置的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金代保顺大夫的官阶为从五品;元代保顺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
-
保和郎
保和郎宋代医官名。保和郎是宋代设置的医散官之一,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为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医愈郎
医愈郎古代医官名。此职由宋代翰林医愈一职演变而来。金代医愈郎隶属于太医院,官阶为从九品。元代医愈郎隶属于官医提举司,其官阶为从八品。医愈郎属于医散官。
-
保冲大夫
保冲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宋、金、元时期除在官廷供职的医生外,还设有许多医散官。医散官都有一定的名称和官阶。保冲大夫是金、元时期医散官之一,金代保冲大夫官阶为正六品;元代为正五品。
-
保安大夫
保安大夫宋、金、元时期医官名。宋、金、元时期曾设置许多医散官,保安大夫为其中之一。宋代保安大夫是大夫职称中最低级别者,为正七品。金代保安大夫为正五品。元代保安大夫为正四品。保安大夫在宋代隶属于翰林医官院,系以旧时之西陵锦使改任。金、元都沿用此官职,但隶属于太医院。
-
保安郎
保安郎宋代医官名。保安郎是宋代翰林医官院中的医散官,官阶为从七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