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下五贲
带下五贲病名。《千金要方》卷四:“带下五贲:一曰热病下血;二曰寒热下血;三曰经脉未断,为房事则血漏;四曰经来举重,伤任脉下血;五曰产后脏开经利。”可见带下五贲系指五种不同原因引起之有血性分泌物的带下病。
-
敦阜
敦阜厚而高。指土运太过。《素问·五常政大论》:“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王冰注:“敦,厚也;阜,高也。”
-
脐风三证
脐风三证指脐风的三种危重证候。《幼科发挥》:“一曰撮口,二曰噤风,三曰锁肚。虽曰不同,皆脐风也。”
-
赫曦
赫曦光明炎盛貌。指火运太过。《素问·五常政大论》:“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又:“赫曦之纪,是谓蕃茂。”(张介宾注:“火之太过,是谓赫曦。”)
-
保康大夫
保康大夫金、元时期医官名。保康大夫是金、元时期官阶较高的医散官。均隶属于太医院。金代保康大夫的官阶为从四品。(上曰保宜,中曰保康,下曰保平)。元代保康大夫的官阶为从三品,其职位仅在保宜大夫之下。
-
三痼
三痼为病名,即带下三十六疾之三痼。又名三固。《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是女子三种较为顽固的疾病。
-
三固
三固即三痼。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三固者,一者月水闭塞不通,其余二固者,文阙不载。”三痼即带下三十六疾中三痼。古人认为属妇人三种顽固疾病。《备急千金要方》卷四:“何谓三痼?一曰羸瘦不生肌肤,二曰绝产乳,三曰经水闭塞。”
-
流衍
流衍水运太过之纪的名称。指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年分,也称“流衍之纪”。《素问·五常政大论》:“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
伏明
伏明为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之中,火运不及称为伏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中,火曰伏明。”王冰注:“明燿之气,屈伏不申。”指炎热之气伏而不彰。
-
小方脉科
小方脉科即儿科,又名哑科。见《医学正传》。《太平圣惠方》:“襁褓至一岁,曰牙儿。二岁曰婴儿,三岁曰奶童,四岁曰奶腥,五岁曰孩儿,六岁曰小儿,以至十五岁,皆以小方脉治。”
-
奶腥
奶腥指百日或指四岁儿童。《幼幼新书》引杜光庭《指迷赋》儿生“百日名奶腥。”《太平圣惠方》:“襁褓至一岁,曰牙儿。二岁曰婴儿,三岁曰奶童,四岁曰奶腥,五岁曰孩儿,六岁曰小儿,以至十五岁,皆以小方脉治。”
-
蔽骨
蔽骨即𩩲骬。𩩲骬为骨骼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指胸骨剑突。《释骨》:“蔽心者曰𩩲骬、曰鸠尾、曰心蔽骨、曰臆前蔽骨。”
-
通髯
通髯解剖结构名。指两颊连及耳鬓的须髯。《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血盛则通髯美长。”《汉书·高祖纪》颜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
婴筋
婴筋为人体部位名。又作缨筋。指颈侧之大筋,即胸锁乳突肌的前面部分。《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张介宾曰:“颈侧之筋曰婴筋。”
-
乳子
乳子①指婴儿。《素问·通评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②指哺乳。《张氏医通》:“乳子言产后以哺乳时,非婴儿也。”③指生子。《说文解字》:“人与鸟生子曰乳,兽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