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科指南
《幼科指南》为儿科著作。又名《幼科医学指南》。四卷。清·周震撰于1661年。1789年始有初刊本。卷1为儿科歌赋及议论;卷2为小儿杂症;卷3~4分别论述小儿心、肝、肺、脾、肾诸经病证及医案。现有近代刊本数种。
-
王耀峰
王耀峰,1944年12月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学医时间:1961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万全、王肯堂、夏禹铸、陈飞霞、江育仁。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本草纲目》、《幼科发挥》、《证治准绳·幼科》、《医学金鉴·幼科心法》、《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指南》、《幼科释谜》。
-
小儿病形
小儿病形指小儿患病时所表现的形态,为望诊内容之一。《幼科指南心法》:“小儿病形各样,须慿眼力消详。怀中偎缩风凉,合面睡时热瘴。夜啼烦热腹痛,目直惊风须防。长吁哽气热中藏,痰喘上攻火旺”。可供临床辨证参考。
-
幼科医学指南
《幼科医学指南》即《幼科指南》。清·周震撰于1661年。1789年始有初刊本。卷1为儿科歌赋及议论;4分别论述小儿心、肝、肺、脾、肾诸经病证及医案。现有近代刊本数种。
-
舌殿风
舌殿风为病证名。出明·周慎斋《幼科指南》。为初生儿舌上发黄泡出水,乃胎毒所致。治用大螺丝炒研,拌入雄黄、灯心灰涂之。
-
二根丸
处方:红椿树根皮、白椿树根皮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功能主治:痢下赤白,日久不止者。用法用量:陈米汤送下。摘录:《幼科指南》卷上
-
平疟养脾丸
用法用量:陈米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水糊丸,如黍米大。《幼科发挥》卷三方之平疟养脾丸: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炙)、当归、川芎、陈皮、半夏曲、苍术(米泔浸,炒)、厚朴(姜汁炒)、柴胡、黄芩、猪苓、泽泻、草果、常山、青皮、辣桂、九肋鳖甲(酥炙)各等分。久疟体虚者。
-
荆防贩毒散
处方:生地、防风、荆芥、红花(酒洗)、黄芩、连翘、牛蒡子、升麻、玄参、黄柏(酒炒)、桔梗、人参、甘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小儿麻疹发热,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寒乍热,咳嗽喷嚏,手足稍冷,惊悸多睡。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幼科指南》卷下
-
升麻化毒汤
《幼科指南》卷下:组成:升麻、干葛、赤芍、甘草、酒芩、酒连、连翘、桔梗、人参、防风、荆芥、木通、牛蒡、苍术。主治:痘初发,未见形症,身热。
-
夜啼丹
《幼科指南》卷下:方名:夜啼丹组成:朱砂、蝉衣、全蝎各等分。主治:小儿夜啼。用法用量:搽上唇,止上半夜;搽下唇,止下半夜。制备方法:上为末,以蜜调涂。
-
神老丹
《幼科指南》卷上:方名:神老丹组成:牛黄2钱,钩藤(去藤用钩)2钱,全蝎2钱,僵蚕(炒)2钱,雄黄3钱,朱砂2钱,珍珠2钱,梧桐2钱,桑寄生2钱,胆星3钱,琥珀2钱,冰片少许。用法用量:薄荷、竹叶、灯心汤送下。同服安神丸。制备方法:上为末,粟米糊为锭,金箔为衣。
-
秘传疝气如神汤
《幼科指南》卷下引《包氏家传》:方名:秘传疝气如神汤组成:山栀5分,黄柏(盐水炒)8分,山楂肉8分,木通5分,橘核5分,玄胡5分,苍术(盐水炒)5分,枳实(炒)7分,香附(盐水炒)1钱,小茴(炒)5分,甘草3分,吴茱萸(炒)7分,草豆蔻7分,川楝肉(炒)8分,益智仁(盐水炒)8分。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
五圣丹
《普济方》卷三九二:方名:五圣丹组成:大乌梅10个,巴豆(大者)10个,半夏(大者)30个,丁香(新好者)50个。《直指》卷二十三:方名:五圣丹组成:雄黄半两,叶子雌黄半两,朴消半两,绿矾半两,明矾半两,白矾半两。《鸡鸣录》卷十引韩氏方:方名:五圣丹组成:火消3分,冰片1钱,麝香1钱,雄精1钱,九制炉甘石1钱。
-
小儿死症
小儿死症为证候名,小儿病势垂危的证候。《幼科指南心法》:“要辨小儿死症,囟门陷下成坑,喉中拽锯气和痰,目闭无神拘管,口唇牙龈粉白,手足恰似冰寒,鸦声鱼口眼常翻,不乳遗尿闷乱。”对于这些危重证候,在当今医疗条件下救治及时,并非都属死症。
-
小儿形症
小儿形症为小儿患病而反映于身形体态方面的表现。黄浮肌瘦痞瘕瘤,唇摄面青痛楚。吐舌唇焦内热,昏昏好睡脾辜。手掀足掣是惊由,疳疾青筋大肚。”“眼角眵生肝热,口边涎出脾寒。头毛稀竖血将干,胞肿脾家湿显。鼻孔黑焦肺热,耳 干枯肾传。胸高气促肺家炎,热惫囟门肿陷。”这些望诊经验,可供临床参考。
-
周震
周震明末医学家。字慎斋。沙城(今河北张北)人。著有《幼科医学指南》(一作《幼科指南》)四卷、《秘传女科》两卷。
-
痞热
痞热病证名。小儿食积成痞而致发热。《幼科指南》:“痞热者,由饮食不清,伏结于内,致成痞块,以生内热,熏灼于外。”治宜消积清热。
-
清血丸
处方:槐花(炒)荆芥穗(炒)侧柏叶(炒)各1.5克黄连枳壳制法:上药研末,醋糊为丸。功能主治:治痢下鲜血。用法用量:陈米汤送下。摘录:《幼科指南心法》卷上《证治宝鉴》卷八:方名:清血丸组成:槐花、荆芥穗、枳壳、侧柏叶。用法用量:以车前草兼炒陈皮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主治:小儿血痢。
-
五疳消食丸
附注:五疳消积丸(《幼科指南》卷下)。《普济方》卷三八○方之五疳消食丸:组成:香附子2两,京三棱2两,石三棱2两,青皮2两,陈皮2两,缩砂1两半,使君子1两半,黄连1两,莪术1两,芜荑1两,萝卜子2两,木香1两,干虾蟆4两(烧灰),芦荟1两,槟榔1两,苦楝根3两,干漆1两(烧去烟),阿魏半两(另熬),胡黄连1两。
-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
《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为儿科专著,2卷,明·万全(密斋)撰于16世纪中叶。又名《幼科指南秘传方》、《幼科指南家传秘方》。首列指南赋、儆心赋等,并论儿科诊法,次列儿科疾病26种之证治,末附祖传方剂13首,反映出万氏独具心得。现存两种清刻本。1984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改为《万氏家传幼科指南心法》。
-
胃苓丸
功能与主治:消胀利水。泄泻,车前子炒米汤送下;白浊,盐汤下;《寿世保元》卷二:方名:胃苓丸组成:苍术(米泔浸,炒)1两,陈皮1两,厚朴(姜汁炒)1两,白术(去芦,土炒)1两,白茯苓(去皮)2两,肉桂5钱,猪苓1两,泽泻1两,人参5钱,黄连(姜汁炒)1两,白芍(炒)1两,甘草(炙)5钱。用法用量:清米汤化下。
-
调元汤
《医方简义》:调元汤:处方:生地4钱,阿胶(烊冲)1钱,白芍(酒炒)2钱,当归2钱,茺蔚子(炒)3钱,泽兰2钱,杜仲(盐水炒)2钱,天冬3钱,鹿角霜2钱。功能主治:奇脉亏损,经水不调,肢节酸痛,腰痛气滞,心摇神怯,晕眩。主治:小儿吐泻大病之后,浑身壮热,欲成慢惊风者。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痘疹多汗。
-
人参麦冬散
用法用量:水煎,和竹沥、乳汁服。《痘疹心法》卷二十二:别名:人参麦门冬散、人参麦冬汤组成:麦门冬2钱,葛粉2钱,人参、甘草、升麻各等分,白术1钱。痘疹,便实燥渴,津液枯耗,中气不足,血热不荣,斑点不化。附注:原书云:治疗小儿疳渴,先以集圣丸去莪术、砂仁,加人参、白术治之,兼服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