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阳
六阳指手、足六阳经。《黄帝内经灵枢·脉度》:“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
脉度
2.脉诊上辨别脉象;《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记载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和蹻脉、任脉、督脉等长度。手之六阳。五十营章。尚御公曰。血留于络脉。阳脉不和。阴脉不利。阴气太盛。故曰关格。营气不行。起于然谷之后。上出人迎之前。再按、本经大惑篇曰。留于阳则阳气满。其流溢之气。外濡腠理。卫气之行。故为大经隧。
-
夷则
六律指古代的六个音律。把六阴律称为六吕。《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1.六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
十二律
十二律是六阳律与六阴律的合称。六律是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
六律
六律为古代的六个音律。1.六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把六阴律称为六吕。《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
太蔟
太蔟为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参见六律:六律为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
-
大吕
六吕为古代音律之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律为古代的六个音律,专指六阳律;由于六阳律的音调清亮,象天属阳,故以之类比人体六腑。《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
一周
《素问·天元纪大论》:“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即地之五运,需要五年循环一周,这是以五年为一周。《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以日行于阳为例:从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睛明穴开始,环周于六阳经而终于肾经,复合于睛明,称为一周。
-
无射
无射为六律中的六阳律之一。六律为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
-
发矇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发矇者…刺府输去府病。”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腧穴予以治疗,亦有指取三阳经五输穴者。书中列举对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症,取用听宫,说其效验有如去除蒙蔽,故名。
-
凝神散
《医方类聚》卷二四四引《简易》:方名:凝神散组成: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山药1两,白扁豆半两,粳米半两,知母半两,生地黄半两,甘草半两,淡竹叶1分,地骨皮1分,麦门冬1分。功效:收敛胃气,清凉肌表。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中盏,加生姜2片,枣子1枚,煎至7分,去滓,不拘时候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仲吕
仲吕为六吕之一。六吕指古代音律之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律为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
-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为书名。清·刘钟衡撰。刊于1899年。现有清光绪二十五年石印本。本书绘集西医生理解剖图及中医手足六阴六阳图,标以经络、腧穴所在部位,着重以中医理论阐明脏腑功能。可作为研究脏象和针灸的参考。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出自《灵枢-口问》。杨上善:“手足六阳及手少阴、足厥阴等诸脉凑目,故曰宗脉所聚。”又张景岳:“宗,总也。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为宗脉之所聚。”二说可互参。
-
六吕
六吕指古代音律之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参见六律:六律为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
-
夹钟
夹钟为六吕之一。六吕指古代音律之六阴律。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律指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
-
本输
《本输》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主要论述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所在,指出了井、荥、输、原、经、合等要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四关以下的特定部位,它们起着沟通表里经脉的作用。并叙述了手、足六阳经与任、督二脉在颈项间的要穴。最后指出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及四季取穴的常法等。
-
修昆仑证验
清道光丙午(1846年),有号“天休子”者,著《修昆仑证验》,力倡“揉”、“晒”二法。“凡男妇头风、脑漏、牙疼、耳肿、脚气、臁疮、手足腰背筋骨疼痛、风寒、湿热、虚弱、酸软等症,于三伏日巳、午、未时,赤身于烈日中晒之,不论新旧大小病症,概能痊愈除根,即妇女月事,亦可晒,通天地化育神工,难以殚述。
-
集灵膏
《内经拾遗方论》卷一:集灵膏:处方:生地熟地各860克人参(去芦)枸杞子各5C0克麦门冬(去心)620克天门冬(去皮、心)牛膝各250克制法:上药哎咀,加水,用桑柴火熬成膏。治久嗽气血俱虚,不能送痰而出者。或加当归、茯神各180克,任加蜜,或加黄耆250克。主诸阴亏损,六阳偏炽,而成虚损痨怯,咳嗽吐血,发热内蒸。
-
青蒿鳖甲散
《活人方》卷七:方名:青蒿鳖甲散组成:人参1两5钱,黄耆1两5钱,白术1两,生地黄4两,鳖甲2两,龟版胶2两,青蒿穗2两,地骨皮2两,秦艽1两5钱,知母1两5钱,川芎1两,牡丹皮1两,黄柏1两。功效:清补相兼。用法用量:每服3-5钱,早、晚空心以百沸汤送下。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青蒿鳖甲丸。
-
二十五周
古人认为卫气有规律地运行于全身,每天按一定的循行路线往复运转五十周次,白天二十五周次,夜间二十五周次。即从每天黎明的开眼时,卫气自目内眦上行头部,循六阳经而终结于肾经,复出于目,共二十五周;《灵枢·卫气行》:“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
-
俞会
“俞会”的俞指腧穴;会,指交会。《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马莳注:“六阳经,六阴经,皆有腧穴所会。”
-
发蒙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穴位予以治疗。亦有指取用三阳经的五俞穴者。该篇还指出,耳无所闻,目无所见者,取用听宫穴,即属本法。所谓开蒙发聩,当即指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