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伛偻
伛偻病证名。背曲身踡不得直伸。《灵枢·厥病》:“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
-
大偻
大偻为病状名,一名背偻、背伛偻,俗称“驼背”,指曲背俯身的征象。《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
-
背伛偻
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又名大偻、背偻、俗称“驼背”。属督脉病变,因督脉亏虚,精髓不充,或湿邪伤于督脉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背伛偻;年老伛偻者甚多,皆督脉虚而精髓不充之故,此当用补肾益髓之剂;皆中湿故也,宜煨肾散。”见于胸椎结核、先天性胸椎后突畸形、类风湿性脊柱炎。
-
肾心痛
概述:肾心痛(trueheartpainwithcoldlimbscausedbykidneydisease)为病证名。宜草豆蔻丸、清热解郁汤。”《杂病源流犀烛》治脾心痛用诃子散、复元通气散等方。《张氏医通·诸痛门》:“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黄帝内经灵枢·厥病》:“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
-
接经法
接经法(channelcontinuationmethod)为配穴法之一。多用于四肢痿痹等病,如破伤风,取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身柱、大椎等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刺京骨、昆仑,不已刺合骨。
-
腘然未偻
腘然未偻假作屈膝之态而实无佝偻之病。《灵枢·通天》:“太阴之人,其状黮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之人也。”张介宾注:“腘然未偻,言膝腘若屈而实非伛偻之疾也。”
-
龟背
是指脊柱弯曲后突,如龟之背壳形状的脊柱畸形表现。病因病机:《小儿药证直诀》:“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髓,即成龟背。”治疗:治宜培补脾肾为主,用补天大造丸。宋·杨士瀛指出此病“间有灼艾收功,肺俞穴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腧俞穴第七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以小儿中指中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
-
肋骨骨折
概述:肋骨骨折(costalfracture)是指以肋骨局部微肿疼痛,深呼吸、咳嗽或喷嚏时疼痛加剧,甚则伛偻难仰,局部压痛明显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连枷胸时胸痛和胸廓稳定性破坏更为严重,反常呼吸运动更使呼吸运动受限,咳嗽无力,肺活量及功能残气量(FRC)减少,肺顺应性和潮气量降低,常伴有严重的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
-
二十六味牡丹煎丸
功能主治:妇人血刺,血痃上抢,血块走注,心胸疼痛,血海虚冷,脐下膨胀,小腹满闷,腿膝无力,背膊闷倦,手足麻痹,身体振掉,腰脊伛偻,月经不调,或清或浊,赤白带下,血山崩漏,面色萎黄,身生瘾疹,腹内虚鸣,面生(黑干)(黑曾),手足热疼,并筋挛骨疼,两胁攀急,起坐托壁,腰背牵掣,舒蜷不得。摘录:《博济》卷四
-
益多散
《医心方》卷二十八引《古今录验》:方名:益多散组成:生地黄(洗,薄切1寸,以清酒渍令淡,乃捣为屑)10分,桂心2分,甘草5分(炙),白术2分,干漆5分。主治:男子腰屈发白,横行伛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食后以酒下,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续腰汤
《辨证录》卷二:方名:续腰汤组成:熟地1斤,白术半斤。主治:跌打闪锉,以至腰折不能起床,状似伛偻者。用法用量:水数大碗煎服,一连数剂。各家论述:夫熟地原能接骨,不只补肾之功。使加入大黄、桃仁、红花之药,则反败事。若恐其腰痛而加杜仲、破故纸、胡桃等品,转不能收功矣。
-
温肾丹
《辨证录》卷十三:方名:温肾丹组成:鹿茸2个,附子2个,青盐2两,人参2两,瓦松2枝,红枣4个。主治:胸间生疮,因不慎酒色,遂成漏窍,长流血液,久则形神困惫,腰痛难伸,行同伛偻。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以酒送下。制备方法:上各为末,红枣煮熟捣和为丸。
-
内钓
出《幼科发挥》。惊风的一种类型。多由内伤寒冷所致。因寒则拘急,内脏掣痛。明·陈治《幼幼近编》:“内钓属脾胃虚寒,寒主收引,故伛偻拳曲,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也。”治宜温中定痛,用理中汤加木香、吴茱萸、肉桂。
-
腰痛六合散
《回生集》卷上:方名:腰痛六合散组成:杜仲(炒断丝)、肉苁蓉(酒洗,去鳞甲)、川巴戟、小茴香、补骨脂(盐汤净浮水面者掠去不用)、净青盐各等分。主治:腰痛伛偻不能步履。用法用量:再用羊腰子2个,将竹刀剖开,散药末在上,仍合住,外用熟面包好,微火煨熟,好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听用。
-
龟背散
别名:龟胸丸处方:大黄3分(炒),天门冬(去心,焙)、百合、杏仁(去皮尖、炒)、木通、桑白皮(蜜炙)、甜葶苈(隔纸炒)、朴消(制)、枳壳各等分。制法:为大蜜丸。或坐早伛偻背高,肺受热气胀满;或乳母食五辛,饮热伤肺而致龟胸、龟背。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龟背丸”。摘录:《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
和脾通经汤
处方:当归2钱,木香4分,丹参1钱5分,怀牛膝1钱5分,白术1钱5分,续断1钱5分,红花5分,独活8分,秦艽1钱,桑枝3钱,生姜2片,狗脊3钱。功能主治:龟背。脾俞脊驼,两旁作痛,行则伛偻,腰背板强。摘录:《马培之医案》
-
戎盐汤
《普济方》卷一八六引《指南方》:组成:戎盐、黄耆、茯苓、甘草半两,高良姜、芍药、泽泻1两,官桂2两,吴茱萸、乌喙3分。主治:心痹、心痛。肾心痛,痛引腰背,善瘛疭,如物从后触其心,身伛偻,脉沉紧。《圣济总录》卷一二○:组成:戎盐1分,地骨度1两,细辛(去苗叶)半两,生地黄(切,焙)1两。主治:肾虚齿痛。
-
耆术防桂汤
《辨证录》卷二:方名:耆术防桂汤组成:白术4两,黄耆2两,防己1钱,肉桂1钱。主治:大病之后,湿气入于肾宫,误服补肾之药,腰痛如折,久而成为伛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10剂轻,20剂愈。
-
伛
伛(yū雨)为症状名。曲背、驼背。《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脊间,中髓为伛。”刺脊骨间隙,深伤脊髓,可造成伛偻曲背。
-
起伛汤
《辨证录》卷二:方名:起伛汤组成:薏仁3两,白术2两,黄耆1两,防风3分,附子1分。主治:大病之后,湿气入于肾宫,误服补肾之药,腰痛如折,久而成为伛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日用1剂。各家论述:此方利湿而又不耗气,气旺则水湿自消。加入防风、附子于耆、术之中,有鬼神不测之机,相畏而相使,建功实奇。
-
内钓似痫
内钓似痫为病证名。出《幼科发挥》。急惊风类证之一。小儿内钓,表现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白者,即为此证。为寒气壅结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用木香丸(《幼科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