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癞
癞病名。即疠风。亦称大风恶疾。出《世医得效方》卷十三。《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癞证,蛇退一味在所必需,以其既善解毒,又善祛风,且以皮达皮之妙。详见疠风条。
-
土癞
土癞为病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卷二。其症先发潮热、呕吐、黄肿,继之皮肤则现癍块,小如弹石,大如鸡卵,麻木不仁,穿溃成疮,脓液臭秽难闻。癞(麻风)证之一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孙氏按其发病之形状与色泽等,分癞为金、木、水、火、土、黄、白、乌、赤、青癞,以及蟋蟀癞、面癞、雨癞、麻癞、(虫旬)癞等。
-
天蛇疮
天蛇疮为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十二。多由草中花蜘蛛螫伤,复被水湿外浸所致。外敷二味拔毒散。类似虫咬皮炎。即天蛇毒。见《梦溪笔谈》:“病癞,通身溃烂,号呼欲绝。取木皮煮饮一斗许,令其恣饮,初日即减半,两三日顿愈。验其木,乃今之秦皮也,然不知天蛇为何物?泛指接触草间蜘蛛、蛇毒所致的皮肤溃烂。
-
疠
疠①即疠气。又称疫疠之气、毒气、异气、戾气或杂气。为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厉大至,民善暴死。”②指某些烈性传染病。③专指麻风病。《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素问·脉要精微论》:“脉风成为疠。”王冰注:“然此则癞也。”
-
蜗膏水
《洞天奥旨》卷十六:方名:蜗膏水组成:蜗牛10条,生甘草3钱(为末),冰片3分,白矾1钱。主治:头上生疮作癞,或胎毒成癞头。用法用量:以鹅翎扫前水于头上,3日愈。制备方法:上盛在瓷碗内,露1宿,则蜗牛化为水。
-
虾蟆膏
《验方新编》卷十一:方名:虾蟆膏组成:真小磨麻油10两,槐树枝(青而肥嫩者)3尺3寸,铅粉4两(临用须晒极干过筛),大癞虾蟆1个(癞多者佳,小则2个,要数月前预取,阴干,眼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一切无名肿毒、大小疮疖或腿肿湿气,痞块,俱贴患处。《理瀹骈文》:方名:虾蟆膏组成:干蟾皮(油熬)、黄丹。
-
鲎胆
《*辞典》:鲎胆:出处:《纲目》拼音名:H uDǎn别名:鲎鱼胆(《圣济总录》)。附方:治大风癞:鲎鱼胆、生白矾、生绿矾、腻粉、水银、麝香各半两。每服一钱至二钱匕,井华水空心调下,至午时未动,腹空更一服,后咳出稠粘涕唾或泻下五色毒涎为效,一月内可三度服。若牙龈齿缝中涎出乃愈,更量人虚实用之。
-
桃枝浸浴方
《圣惠》卷二十四:方名:桃枝浸浴方组成:桃枝1斤,枫枝1斤,槐枝1斤,柳枝1斤,杉枝1斤,松枝1斤,桑枝1斤,苦参半斤,蒴藋半斤,牛蒡根半斤,枸杞根半斤,秦艽半斤,丹参半斤,莽草半斤。主治:五脏大风癞,并赤白诸癞,毒疮遍身痛。用法用量:分为4度,每度以东流水1硕,煎取7斗,去滓。制备方法:上锉细。
-
蚺蛇膏
来源:为蟒蛇科动物蟒蛇的脂肪。性味:①《别录》: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治风毒癞疾,漏疮。①《别录》:主皮肤风毒,妇人产后腹痛余疾。②陶弘景:能疗癞疾。③《食疗本草》:主皮肤间毒气。④《纲目》:绵裹塞耳聋。(《年希尧集验良方》)摘录:《*辞典》《普济方》卷六十九:方名:蚺蛇膏组成:蚺蛇膏、麝香末。
-
无患树皮
出处:《南宁市药物志》拼音名:W Hu nSh P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无患树的韧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无患子条。功能主治:治白喉,疥癞,疳疮。①《生草药性备要》:洗螆癞,疳疮。附方:①治白喉:无患树皮五钱,水煎,含漱,日四至六次。(《广西中草药》)②治小儿白喉或口腔炎:无患树皮,煎水含口。
-
洗痔枳壳汤
处方:枳壳60克癞虾蟆草(一名荔枝草)60克功能主治:缩痔消肿。治痔疮肿痛,肛门下坠。摘录:《外科正宗》卷三《外科正宗》卷八:方名:洗痔枳壳汤组成:枳壳2两,癞虾蟆草(一名荔枝草,四季常有,面青背白麻纹累累者是)2两。用法用量:河水3大碗,同上2味煎数滚,先熏后洗,良久再将汤煎热熏洗。
-
水翁皮
《*辞典》:水翁皮: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ShuǐWēnɡP 别名:水翁树皮(《本草求原》)。性状:干燥树皮厚约1厘米,外被栓皮,除去栓皮,表面黄白色,皮部棕红色,纤维性,其间密布白色粉尘状物。性味:辛,温。②《本草求原》:杀虫,洗癣癞,烂脚,浸疳疮。附方:治囊痈:水翁皮之二层,煎水洗十余次;
-
草牛散
处方:蜗牛10枚(捣烂),生甘草末5钱。制法:上为末,火焙干。功能主治:癞头胎毒。用法用量:麻油调敷头上。摘录:《洞天奥旨》卷十五
-
狗宝丹
处方:芭蕉头(去泥)120克苦楝根皮(洗净)120克新桑根皮120克绿豆子120克白云苓30克猪后腿精肉250克小狗子1只(产下二十日止,满月者不用,以绳吊死,去毛,切作4块)功能主治:治癞疠由积热与血气相搏而成者。1升即住火。夜半饮之。外用苦楝子皮或叶,捣烂加生姜2片,再捣布包擦患处。摘录:《疯门全书》
-
黑豆方
处方:小粒黑豆1升,天雄乌头(四月采,净去土,勿洗,捣绞取汁)2升。制法:渍豆1宿,早晨滤出,晒干,如此7次止。功能主治:大风癞,恶疮至甚者。用法用量:每服取豆2-3粒,以温酒送下,渐加至6粒,1日3次。摘录:《圣惠》卷二十四
-
鲎鱼胆散
处方:鲎鱼胆(生用)半两,白矾(生用)半两,绿矾(生用)半两,腻粉半两,水银半两,麝香半两。制法:上药一处细研,时点少许水,研水银星尽为度。功能主治:大风癞。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本草纲目》卷四十五引作“鲎胆散”。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八
-
花蛇酒
别名:一品花蛇酒处方:白花蛇肉1条。制法:白花蛇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饭盖之。3-7日,取酒饮。功能主治:诸风,顽痹瘫缓,挛急疼痛,恶疮疥癞。用法用量:一品花蛇酒(《增补内经拾遗》卷三)。摘录:《本草纲目》卷二十五
-
换肌丸
《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济生续方》:换肌丸:处方:苦参3两,大风油1两。制法:上将苦参为细末,入大风油及少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诸癞大风疾。摘录:《医方类聚》卷二十一引《济生续方》《疡医大全》卷三十五:方名:换肌丸组成:白砒3分,水银3分,油核桃5钱,大风肉1钱。主治:疥疮。用药禁忌:忌口味。
-
苦参圆
处方:苦参三十二两,荆芥(去梗)十六两。炮制:上为细末,水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心肺积热,肾脏风毒攻于皮肤,时生疥癞,瘙痒难忍,时出黄水,及大风手足烂坏,眉毛脱落,一切风疾,并皆治之。用法用量:每服三十圆,好茶吞下,或荆芥汤下。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凉血狗宝丹
处方:芭蕉头(去泥)4两,苦楝根皮(洗净)4两,新桑根皮4两,绿豆子4两,白云苓1两,猪后腿精肉半斤,小狗子1只(产下20日止,满月者不用。功能主治:凉血清热,除湿回痹,平肝。主积热与气血相搏,久成癞疠;妇人血蛊红崩。服此汤后,只好吃绿豆白米粥,外用苦楝子皮(或叶亦可)捣烂,加生姜2片再捣,布包擦各患处。
-
地黄叶
《中医大辞典》·地黄叶:地黄叶为中药名,出自《食疗本草》。来源: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glutinosa(Gaertn.)Libosch.的叶。功能主治:主治手、足癣,恶疮似癞。功能主治:主治恶疮,手、足癣。用法用量:外用:捣汁涂或揉搓。附方:治恶疮似颊者:地黄叶捣烂日涂,盐汤先洗。(《千金方》)摘录:《*辞典》
-
金癞
金癞病名。癞症之一种。《诸病源候论》卷二:“金癞者,是天所为也,负功德崇,初得眉落,三年食鼻柱崩倒叵治,良医能愈。”其证初起周身白斑如癣,眉睫脱落,日久鼻柱崩倒,目反唇裂。似麻风病,证治参见疠风条。
-
鲫鱼头
《*辞典》:鲫鱼头:出处:《唐本草》拼音名:J Y T u来源:为鲤科动物鲫鱼的头。性味:《药对》:温。功能主治:治咳嗽,痢疾,小儿口疮,黄水疮。①《唐本草》:头灰,主小儿头疮,口疮,重舌,目翳。③《滇南本草》:烧灰治癞疮。酒服,治脱肛及女人阴脱,仍以油调搽之;⑤《本草再新》:发痘疹。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
木姜子叶
《*辞典》:木姜子叶:出处:《湖南药物志》拼音名:M JiānɡZǐY 来源:樟科植物木姜子的叶片。功能主治:《湖南药物志》:治痧症,水肿,无名肿毒,鸡屎癞。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外用:煎水洗。
-
水翁叶
《*辞典》:水翁叶:出处:《岭南采药录》拼音名:ShuǐWēnɡY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叶片。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水翁花条。化学成份: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糖。性味:味苦涩。功能主治:洗疥癞,杀虫,行气,敷乳疮。用法用量: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
乌蛇卵
《*辞典》:乌蛇卵:出处:《纲目》拼音名:WūSh Luǎn别名:蛇蛋(《四川中药志》)。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卵。原形态:动物形态详乌蛇条。功能主治:《纲目》:治大风癞疾。附方:①治九子烂疡:将蛇蛋炕焦,配麝香、冰片共研末。调麻油搽。②治疟疾及痢下不止:蛇蛋、黑三棱子肉。③治脱肛:蛇蛋,炖猪大肠头服。
-
鸢油
《*辞典》:鸢油: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YuānY u来源:为鹰科动物鸢的脂肪油。原形态:动物形态详鸢脚爪条。功能主治:鸢油和烟油,搽癞子。摘录:《*辞典》
-
生眉散
方出《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名见《疯门全书》:组成:皂角针(焙干)、新鹿角(烧存性)各等分。用法用量:生姜汁调涂眉上,日1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元戎》卷十二:组成:桑寄生1钱,南星1钱,半夏1钱,没药1钱。主治:大风癞疾眉落。用法用量:先用自然铜擦过,次以此涂之。生姜自然汁调成膏子。
-
松脂酝酒
《圣济总录》卷十八:方名:松脂酝酒组成:松脂2斗5升(大山川谷者,6月采),黍米2斗5升,细曲15斤半,糯米5斗,又一方加杏仁5升〔(去皮及双仁者,随料均分,汤退去皮,捣破,研如膏)〕。功效:安腑脏,去胃中伏热,解咽干舌涩,除风痹虚羸;久服轻身、延年不老。主治:大风癞,皮肤瘙痒,搔之落如麸片,眉须堕落。
-
爬口蜈蚣方
《遵生八笺》卷十八:方名:爬口蜈蚣方组成:土中大虾蟆1个。用法用量:剥全身癞皮,盖贴疮口,于蟆皮上用针将皮刺数孔,以出毒气。痈疮得此自觉安静恬愉,且能爬住疮口,不令长大,又可免蜈蚣闻香来侵之患。
-
上真散
《普济方》卷一一○引《十便良方》:方名:上真散组成:浮萍草(3月采,净淘3-5次,窨5日,焙干)不拘多少。主治:大风癞疾。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空心温酒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不得见天日。用药禁忌:忌猪、鸡、鱼、蒜。
-
柏脂醖酒
《圣济总录》卷十八:方名:柏脂醖酒组成:炼成柏脂10斤(研为末,炼如松脂法),糯米1石,细曲15斤,石灰1石。主治:大风癞。用法用量:每服5-7合,常令酒气相接取效。用药禁忌:忌触外风冷。
-
酒癞
酒癞病名。指皮肤生结疮痂癞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内有:“酒癞者,酒醉卧黍穰上,因汗体虚,风从外入,落人眉须。”症见初起遍身生疮,小者如豆,大者如钱,色呈灰黄,上覆脓痂,久则眉发脱落。相当于结核样型麻风及瘤形麻风。
-
乌蛇酒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方名:乌蛇酒组成:乌蛇肉1条。主治:诸风,顽痹瘫缓,挛急疼痛,恶疮疥癞。用法用量:袋盛。同曲置于缸底,糯饭盖之,21日取酒饮。
-
厉
概述:厉:1.音利(lì);意指疫病。《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民乃厉”,“厉大至”。音赖(lài)·厉:厉音赖(lài)。古通癞,即癞病。厉,本作疠。《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肘,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所述的症状与麻风类似。
-
抽添法
抽添法为针刺手法名。与纳气法类似。即先紧按慢提九数,得气后,慢慢转换针向,多用提按(或当呼气时按纳,吸气时上提),使气到病痛部位再直起针向下按纳。用于瘫痪、半身不遂等症。《金针赋》:“抽添之诀,瘫痪疮癞,取其要穴,使九阳得气,提按搜寻,大要运气周遍,扶针直插,复向下纳,回阳倒阴。”
-
隔蟾灸
隔蟾灸为间接灸的一种。即用活癞蛤蟆一只,剖去肠杂,将其躯壳覆于瘰疬上,上置大艾炷灸之。《类经图翼》:“用癞虾蟆一个,破去肠,覆疬上,外以真蕲艾照疬大小为炷,于虾蟆皮上当疬灸。”每次灸7-14壮,以灸至患者自觉热气内透为度。参见虾蟆:虾蟆为药用动物,也可隔蟾灸用,有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
-
百味叶
拼音名:BǎiW iY 别名:沙癞叶、三股筋来源:樟科百味叶NeocinnamomumpoilaneiH.Liou,以叶、根皮、茎皮入药。生境分布:云南。性味:甘、辛,温。功能主治:祛瘀活血,散寒止痛。主治风湿关节疼痛,跌打瘀血肿痛,骨折,痛经,风寒感冒,麻疹,皮疹。还可治外伤出血,胃痛等症。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刻裂紫堇
拼音名:K Li ZǐJǐn别名:黄花地锦苗、断肠草、裂苞紫堇来源:罂粟科刻裂紫堇Corydalisincisa(Thunb.)Pers.,以根、叶、花入药。化学成份:块茎含多种生物碱:延胡素碱(corydaline)、普洛托品、清风藤碱(sinoacutine)、血根碱(sanguinarine)等。功能主治:解毒杀虫。主治疮毒,癞痢头,顽癣,毒蛇咬伤。
-
律草
拼音名:LǜCǎo别名:勒草、葛勒蔓、来莓草性味:甘、苦、寒、无毒。功能主治:1、小便石淋。2、小便膏淋。取律草根生汁三升、醋二合,混匀一次服下。用律草研为末,装管中吹入肛门。用律草末、常山末等分,以淡浆水两碗,泡药露一夜,五更时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以吐邮痰涎为愈。6、遍体癞疮。
-
毛梾枝叶
《*辞典》:毛梾枝叶:出处:《江苏药材志》拼音名:M oL iZhīY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毛梾的枝叶。原形态:毛梾,又名:红零子、红梗山茱萸、癞树、八树。伞房状聚伞花序,具紧贴短柔毛,花梗长1.5~雄蕊4,较短;核果圆形,直径5毫米,黑色;种子小,棕褐色。生境分布:生长于向阳山坡。功能主治:治漆疮。果实亦可使用。
-
五毒膏
《青囊秘传》:组成:赤炼蛇盘癞蟾1条,穿山甲3两,壁虎(须用全者)20-30条,蜈蚣20条。制备方法:用麻油3斤,黄丹3包,煎至滴水成珠,入丹再煎,看老嫩,倾入瓦缸盆内,水浸去火气。《鬼遗 附录》:组成:蜀椒2两,当归2两,朱砂2两,乌头1升,苦酒1升半,猪肪6斤,巴豆1升(去心),雄黄2两。主治:恶气毒肿。
-
蒜肚方
《外科正宗》卷四:方名:蒜肚方组成:公猪肚1具,大蒜囊49枚。主治:体气(胡气)。用法用量:上去壳入肚内,以线扎口,水煮极烂,用盐、醋蘸肚,随便食之;气味甚者,用癞虾蟆一个入内同煮,肚烂去虾蟆、大蒜,用热酒食之。洗浴发汗,避风3日,其气顿改。
-
麝香犀角丹
《幼幼新书》卷三十七:方名:麝香犀角丹组成:天麻半两,白附子半两,白僵蚕(炒)半两,乌蛇肉(酒浸净,焙)半两,犀角1两,朱砂(飞)1两,脑1钱,麝1钱。主治:小儿瘾疹,甚者如癞。用法用量:每服10丸,金银薄荷汤送下。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
白朱砂散
《外科百效》卷一:白朱砂散:处方:上好白雪瓷器。功能主治:生肌敛口。摘录:《外科百效》卷一《外科大成》卷四:组成:朱砂1钱,雄黄1钱,象皮(煅)1钱,硼砂1钱,蟾酥5分,白朱砂(煅)2钱。遍身顽癣如癞者,烧猪粪熏之烘之;鹅掌风,烧鸽粪熏之烘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熟艾方
主治:大风癞。制备方法:上除艾叶、皂荚别捣为末外,并合和细研,用纸4张,先布艾,次掺皂荚末,又次诸药末,卷刀切如饼餤,着碗内烧,以小木甑子笼碗,以衣衬四边,坐于上熏,以衣被遮壅定,不令透出气,热闷即俯伏。
-
冷哮散
处方:胡椒49粒。制法:入活癞虾蟆腹中,盐泥裹,煅存性。功能主治:冷哮痰喘。用法用量:分5-7服。注意:若有伏热者忌用。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柏脂酝酒
处方:炼成柏脂10斤(研为末,炼如松脂法),糯米1石,细曲15斤,石灰1石。制法:先炒石灰,以木札着灰中试之,火出为度,以地骨皮锉5斗,以水1石5斗,煮取9斗半,去滓,以淋石灰三次澄,以灰汁和曲与柏脂粉拌米,用外、米、曲、柏脂粉多少,一如常酝法,次于净器,着曲、米、汁、粉在内,蜜封28日,开压去滓,取清酒。
-
大风桃杏油
处方:大风子肉1两,桃仁5钱,杏仁5钱。功能主治:癞疥,沿皮蛀,肥疮并癣。用法用量:上3味,以蜡烛油不拘多少。熔化滤清同煎,不可太焦,捞出研烂;如多加轻粉,少加樟脑,调匀。敷各肥疮,并发疮痒者,加升药,共蜡烛油倾入瓦罐内收贮,日后要煎,仍将此油;如煎过10次油用更妙。摘录:《千金珍秘方选》引马南星方
-
二美散
别名:二妙散、二妙丹处方:吴茱萸(焙)、硫黄各等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癞疥脓窠间杂者。用法用量:二妙散(《仙拈集》卷四)、二妙丹(《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摘录:《外科全生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