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烦冤
心烦不宁,有似冤苦难言之证。以实热证较为多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亦有因虚热而致烦冤者。《素问·示从容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
阳明瘅疟
瘅疟之症,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呕,面赤口渴,虽热已而六脉仍数大者。《内经》名热伤阳明瘅疟之症,仲景发明《内经》阳明瘅疟,则曰身无寒,骨节疼痛,烦冤时呕,更其名曰温疟是也。《内经》云,阴气先绝,阳气独发,此暑热伤于阳经,阳独用事,毫无阴寒,故名曰瘅热疟也。”并可用三阳和解汤。
-
冤
冤通“宛”。《方言》卷十三:宛,蓄也。①闷,烦懑。《素问·示从容论》:“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素问·疟论》:“少气烦冤。”②蕴结。见“冤热”。
-
烦冤嗽
《素问·示从容论》:“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不居集·烦冤嗽》载述治以八味丸、安肾丸。凡咳嗽引动百骸,自觉从脐下逆奔而上者,乃肾虚气不归原,宜所服药中加补骨脂、五味子以敛之。”《医门法律·咳嗽门》:“伤肾之咳,气逆烦冤,牵引腰腹,俯仰不利,六味地黄汤加五味子。”参见咳嗽、肾咳条。
-
茱萸子丸
《元和纪用经》:方名:茱萸子丸别名:细辛茱萸丸组成:细辛半两,吴茱萸半两,干姜半两,当归1两,防风1两,芍药2两,桂心半两。主治:风入腹,切痛烦冤。用法用量:每服25丸,空腹熟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镇星
镇星即土星。《素问·气交变大论》:“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上应镇星。”《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
应梦散
处方:人参30克胡桃肉2枚(连衣)生姜5片大枣2枚功能主治:治肾气烦冤,喘促不得卧。用法用量:水煎,临卧服。摘录:《证治汇补》卷五
-
秋时晚发
《时病论》卷五:“伏天所受之暑者,其邪盛,患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时贤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病也。”其证脉必滞,舌必腻,脘痞气塞,渴闷烦冤,每至午后则甚,入暮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
-
脱营
《圣济总录》卷九十一:“脱营之病,虚劳之类也。”《外科正宗·杂疮毒门》:“失荣者,先得后失,始富终贫,亦有虽居富贵,其心或因六欲不遂,损伤中气,郁火相凝,隧痰失道停结而成。《张氏医通》卷九:“夫脱营者,营气内夺,五志之火煎迫为患。所以动辄烦冤喘促,五火交煽于内,经久始发于外。
-
养心润燥汤
《医醇剩义》卷二:方名:养心润燥汤组成:松子仁2钱,柏子仁2钱,天冬2钱,丹参2钱,当归2钱,犀角5分,生地5钱,人参1钱,茯神2钱,甘草4分。主治:秋燥,心受燥热,渴而烦冤。用法用量:加藕汁半杯,冲服。
-
常山白虎汤
处方:常山6g,草果6g,桂枝6g,石膏24g,知母12g,生甘草3g,粳米1杯,雄黄0.6g(研吞)。功能主治:清热生津,祛痰抗疟。壮热,汗出不畅,骨节酸痛,少气烦冤,口渴引冷,苔黄,脉洪。摘录:方出《章次公医案》,名见《古今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