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肩井
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及腋神经;肩髃穴是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阳跷脉主司运动,阳明经筋结于肩部,本穴又位于肩部,故是治疗肩臂疼痛、手臂挛急不举、半身不遂的主穴。
-
肩解
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
-
髆井
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
-
膊井
皮肤由第4、5、6颈神经后支重叠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斜方肌筋膜及其下方斜方肌,在颈横动脉的内侧,深进肩胛提肌、上后锯肌。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井穴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
-
身八邪
概述:身八邪为经外奇穴名。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本穴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
-
阳维脉
《中国针灸学词典》:阳维脉自足太阳膀胱经的金门穴开始,沿下肢外侧上行,经胁肋、肩胛到耳后方,再向上到头额部后,又折回到项后风府穴处。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阳维脉起于足太阳膀胱经外踝下之金门穴,从胻骨而上,循背外侧、肩胛、项旁至面,上头后至脑后哑门穴,维络诸阳会于督脉。
-
乳核
又名乳中结核。乳核为乳疬、乳癖、乳痨、乳岩等仅以乳房结块为早期特征的多种乳病总称。童子疬·乳疬:乳疬(hypertrophyofbreast)为以男性、儿童单侧或双侧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疾病。治则:疏肝解郁,化痰消结处方:屋翳乳根膻中天宗肩井期门方义:屋翳、乳根疏导阳明经气,疏通局部气血;
-
两井
两井为天井、肩井两穴的合称。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有清热散风,通经活络,宽胸理气作用。如偏头痛、目赤、耳聋、喉痹、咽痛、颊肿、胸痹心痛、胁痛、颈项及肩臂疼痛、颈淋巴结核、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癫狂等。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
-
天髎
天髎穴主要用于颈项部疾患:如颈项强急,落枕,缺盆中痛,肩周炎,寒热汗不出,胸中烦满,肩臂疼痛,颈项强痛,肩关节周围炎,肩臂痛,热病无汗,发热恶寒,冈上肌肌腱炎,颈椎病,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等。天髎穴位于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布有付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
-
收诊法
概述:收诊法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幼科推拿秘书》。《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诸症推毕,以此法收之,久病更宜用此。”《幼科铁镜·卓溪家传口诀》:“肩井穴是大关津,掐此开通气血行,各处推完将此掐,不愁气血不周身。”《保赤推拿法》:“不拘何症,推拿各穴毕,掐此(肩井)能周通一身之血。”
-
一指禅推拿
头痛: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胸痛: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
-
一指禅推拿疗法
头痛: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胸痛: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
-
妊娠乳痈
治疗:治宜托里解毒,兼顾胎元,方用托里解毒汤(人参、黄芪、当归、芍药、白术、茯苓、陈皮、连翘、白芷、金银花、甘草),并结合外治法。或隔蒜灸之;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处方:肩井天宗合谷膻中少泽太冲膺窗方义:肩井为治疗乳痈经验穴,有消肿散结之功;随证配穴:气郁—期门、行间,胃热—梁丘、足三里。
-
健忘
亦称善忘、喜忘、多忘。可见本病多由心脾不足、肾精虚衰而起。高年神衰,亦多患此。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劳心诵读,精神恍惚者,用安神定志丸;选穴:太阳、风池、肩井、肾俞、腰阳关、命门、足三里、三阴交。左右结构: 揉脊柱(督脉),按揉夹脊(膀胱经线),重点按揉腰骶部(肾俞、命门、腰阳关、命门)。
-
臑俞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肩周炎,上肢瘫痪,臂外展无力,颈项强痛,肩背痛,臂酸无力,肩关节周围炎,肩肿,肩臂酸痛无力,不可举臂,颈项瘰疬,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核等。快速取穴:手臂内收,腋后纹末端直上与肩胛冈下缘交点即是臑俞穴。布有臂后皮神经及腋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臑俞配后溪、肩井,治肩部疼痛。
-
肺炎
西医:肺炎(pneumonia)通常是指肺的急性渗出性炎症,为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常见病。烧伤后通气过度,作气近内插管、气管切开均损伤粘膜纤毛系统;患者俯卧位,术者用左右结构: 法施术于背部膀胱经,重点在肺俞、脾俞、大肠俞穴操作,以酸胀感为度,再以掌根按揉膀胱经的上述穴位,操作5分钟。
-
担肩瘤
担肩瘤病名。因长期肩重担磨擦使肩井穴处肌肤变厚或成肿块者。出《外科启玄》卷九。多因肩负重物,研磨肩井穴位处,使局部血脉不畅,气血郁结而成。证见肿物逐渐增大,质硬而不坚,多呈脂肪垫状,或成瘤肿。严重者可成脓肿。治疗应强调预防,防止重物不断研磨刺激。成脓者参见外痈条治疗。
-
白降丹划点法
胸腹三条线:胸腹正中线从耻骨联合上缘曲骨穴起,经中极、关元、气海、中脘、膻中至天突穴。按白降丹划点法操作,由耻骨联合至左右髂前上棘各划1条线,划点曲骨、中极、关元、气海穴,并配合肾俞、膀胱俞、阳陵泉、三阴交。功能宣肺化痰定喘。轻者饮些热茶,严重者针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急救。
-
万应济世救苦膏
肚腹饱胀,心胃气痛,左瘫右痪,偏正头风,寒湿脚气,鹤膝软弱,遗精白浊,小肠疝气,经水不调,痢疾泄泻,食积痞块,黄病蛊胀,肠风下血,痰火咳嗽,头眩头痛,漏肩疼痛,腰疼背痛,跌打损伤,疔疮,瘰疬,无名肿毒,顽癣。肚腹饱胀,脾胃虚寒,心胃两气,胸膈不宽,贴膻中、中脘;左瘫右痪,手足麻木,贴两肩井、曲池;
-
肩中俞
肩,指肩背。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筋膜入该肌,依序深进其深面的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相重叠部分。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及副神经,深层为肩胛背神经及颈横动、静脉。肩外俞、肩中俞二穴惧在肩下,近于督脉,督脉居背部正中,有宣肺解表、疏经活络作用。肩中俞配大椎、肩井、支沟,治肩背疼痛。
-
慢性鼻炎
下鼻甲触之硬实感。选穴:睛明、印堂、攒竹、太阳、地仓、迎香、风池、风府、肩井、大椎、肺俞、风门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医者运用推摩法自迎香穴顺鼻两侧由下而上,经睛明穴、印堂穴、攒竹穴、太阳穴、地仓穴至迎香穴,反复多次,同时配合按揉迎香穴和太阳穴,以头面部感到温热为度。鼻塞、头痛1周。
-
泉液
概述:泉液为经穴别名,即泉腋,是渊腋的别名。举臂取穴。布有第五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长神经的分支;泉液穴主治病证:渊腋穴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胸满,上肢痹痛,口苦,腋下肿,现代又多用渊腋穴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颈或淋巴结结核,胸胁满痛,肩臂痛,腋窝淋巴结炎等。
-
健忘病
亦称善忘、喜忘、多忘。可见本病多由心脾不足、肾精虚衰而起。高年神衰,亦多患此。心火不降,肾水不升;劳心诵读,精神恍惚者,用安神定志丸;选穴:太阳、风池、肩井、肾俞、腰阳关、命门、足三里、三阴交。左右结构: 揉脊柱(督脉),按揉夹脊(膀胱经线),重点按揉腰骶部(肾俞、命门、腰阳关、命门)。
-
渊腋
渊腋穴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胸满,上肢痹痛,口苦,腋下肿,现代又多用渊腋穴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颈或淋巴结结核,胸胁满痛,肩臂痛,腋窝淋巴结炎等。渊腋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渊腋穴在胁部的位置渊腋穴的取法:快速取穴:正坐举臂,从腋横纹水平沿腋中线直下4横指处即是渊腋穴。
-
泉腋
概述:泉腋为经穴别名,即渊腋。属足少阳胆经。举臂取穴。布有第五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胸长神经的分支;泉腋穴主治病证:渊腋穴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胸满,上肢痹痛,口苦,腋下肿,现代又多用渊腋穴治疗肋间神经痛,胸膜炎,颈或淋巴结结核,胸胁满痛,肩臂痛,腋窝淋巴结炎等。
-
中风七穴
中风七穴指治疗中风的7个经验效穴。《太平圣惠方》指百会、耳前发际(后世作曲鬓穴)、肩井、风市、足三里、绝骨、曲池。《针灸资生经》指风池、大椎、肩井、间使、曲池、足三里、百会等。或饮食不节,酒色过度,忽中此风,言语謇涩,半身不遂,于七处一齐下火,灸三壮。
-
喉痹·痰瘀互结证
定义:喉痹·痰瘀互结证(throatobstructionwithpatternofintermingledphlegmandstasis)是指痰瘀互结,以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感,或咽微痛,痰黏难咯,咽干不欲饮,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咽黏膜暗红,喉底颗粒增多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
-
布膏药
功能主治男子艰嗣,梦遗精滑,妇人半产漏下,白带及跌打损伤,遍身筋骨疼痛,腰脚酸痛,足膝无力,左瘫右痪,水泻痢疾,手足麻痹,腰胁气痛,哮喘咳嗽,症瘕痞癖,心腹肚痛,呕吐,木肾疝气,偏正头风,漏肩鹤膝,疟疾,瘀血作痛。左瘫右痪,手足麻木,贴肩井、曲池、环跳;鹤膝风,贴膝眼;胁肋气痛,贴期门、章门;
-
琵琶
琵琶为经外奇穴名,出《厘正按摩要术》。主治肩部疼痛、上肢不举等。后《经外奇穴汇编》定在“肩井下、巨骨旁”。约当锁骨外侧段前缘,喙突上缘之凹陷中。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又《厘正按摩要术》:“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
-
马刀疮
发于颈腋部形似马刀之淋巴结结核继发感染。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色赤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治宜内服柴胡通经汤,已溃者则用救苦化坚汤内服。亦有灸疗之法,可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等穴位。
-
扯痧疗法
概述:扯痧疗法是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扯起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即人迎穴)皮上、两手臂弯(即曲泽穴,在腕中)皮上、两腿弯(即委中穴)皮上,将食指、中指拳曲,夹著结喉两边等处皮上,用力揪扯一二十下,则痧气发现,皮上露出黑紫颜色。”以防止血源性传播。
-
乘风
乘风为穴名。见《神灸经纶》。秉风为经穴名(BǐngfēngSI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为手阳明、太阳、少阳、足少阳的交会穴。风:风邪。正坐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有通经活络作用。本穴配风池、天柱治项强;配肩井、臑俞、肩髃治肩胛部肿痛。一般直刺0.5~
-
打马过天河
打马过天河为小儿推拿方法。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打马过天门。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舒肝利肺和脉膏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舒肝利肺和脉膏组成:生香附1两,独活6钱,麻黄6钱,僵蚕6钱,小青皮8钱,山甲6钱(生),姜(生)5钱,郁金6钱,宣木瓜1两,当归1两,杭芍6钱(生),抚芎5钱,透骨草8钱,乳没6钱,续断8钱,五加皮6钱。功效:行气活血,舒肝解郁,利肺气,通经络。主治:肝气郁滞,胸胁胀痛,经脉失和。
-
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为病症名。即胞衣不下。多因气虚或血瘀等引起的子宫收缩无力而致。现代医学称本病症为胎盘滞留。其中由宫缩乏力或不协调所致者,可采用针灸疗法,而由植入性胎盘及胎盘粘连等因所致者,非针灸适应证。针灸治疗:取中极、合谷、三阴交、肩井、独阴、昆仑等穴。小腹寒痛者重灸气海、中极;
-
马刀
马刀为病名,即马刀疮。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赤色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用柴胡通经汤,已溃者用救苦化坚汤。并可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等穴。
-
度
概述:度:1.针刺手法中完成一个周程;2.层次的意思;3.度量、测量。如烧山火手法,在天、人、地三部各行重插轻提9次以后,一次提至天部,即称一度。如《循经考穴编》:刺肩井“须三度停针到穴,方无晕针之患”。《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
二十四把还阳手
二十四气推拿法部位:一.天门:位于前额上至发际下至两眉间.以防气脱而亡.移至两侧心筋,井栏做同样手法后,以男左女右的部位顺序推拿两侧大成,后成,将台,晒廊,曲尺,脉筋等部,并牵抖三关,点按虎口,轻揉还魂三下.再转身立于患者对侧以男左女右的部位顺序拿捏两侧肚角三下,点按上马,下马,腿峰,了檐,鞋带,勾子等穴.
-
肩井骨伤
肩井骨(即锁骨)骨折伤。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局部固定,《伤科补要》:“用手法先按胸骨,将肩端向内合之,揉摩断骨令其复位,用带挂肩于项,勿使摇动。”内服七厘散,或复元活血汤。肿痛消减可改服接骨紫金丹,接骨丸。局部可用损伤洗方或海桐皮汤外洗,或外敷定痛散贴万灵膏。
-
二十四气推拿法
二十四气推拿法部位:一.天门:位于前额上至发际下至两眉间.以防气脱而亡.移至两侧心筋,井栏做同样手法后,以男左女右的部位顺序推拿两侧大成,后成,将台,晒廊,曲尺,脉筋等部,并牵抖三关,点按虎口,轻揉还魂三下.再转身立于患者对侧以男左女右的部位顺序拿捏两侧肚角三下,点按上马,下马,腿峰,了檐,鞋带,勾子等穴.
-
羊舌
见陆乐山《养生镜》。舌体歪斜的证候。病因病机:多为风邪伤及心肺所致。症状:其症舌斜左边,眼亦斜左边;针灸治疗:宜针刺金津、玉液、肩井、肺俞、少商、中冲等穴。食材·羊舌:某些市场卖的舌头立即可食,但生的、烟熏的或粗盐腌的舌头常买到,煮后不论热用冷食、加不加调味料都不错。
-
打马过天门
打马过天门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打马过天河。出陈氏《小儿按摩经》。4.用左大指捏儿总筋,左大、中指沿天河弹至曲池,反复几遍,再掐肩井、琵琶、走马等穴(见《厘正按摩要术》卷三)。推劳宫可补心气,推左手由尺侧而还可通小肠之气,推右手经桡侧而还可通大肠之气(见《脏腑图点穴法·点穴法》)。
-
两间
两间手阳明大肠经二间、三间两穴的合称。《针灸指南·标幽赋》:“两间、两商、两井,相依而别两支。”杨继洲注:“两间者,二间、三间也;两商者,少商、商阳也;两井者,天井、肩井也。言六穴相依而分别于手之两支也。”
-
喉风针诀
喉风针诀喉风针灸治疗技术名称。用针法开导经络,疏通气机,可使邪热外达,风痰自解。行针时宜从少商、少冲、合谷三穴始,病重者先从囟会、前顶、百合、后顶、风府、颊车、风池诸穴针之;留肩井、尺泽、曲泽、小海、少海、商阳、中冲、照海、足三里、隐白诸穴。
-
阴痧
概述:阴痧:1.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其二,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苏后能言,再刮臂臑、曲池、肩井、风府、膏肓、命门穴。冷痧·阴痧:阴痧为病证名。发则呕泻、腹痛,面白唇青,汗出肢冷,甚则畜血唾血,寒僵热溢,阴极似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