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侧生动物
作为动物界第二亚界的后生动物(与原生动物亚界相对应。包括从海绵动物至脊椎动物。中生动物不作为一个确定的门)中,海绵动物门在形态和发生等方面与腔肠动物(有刺胞动物门和栉水母动物门)以上的全部动物有根本区别,所以在动物的系统发生的过程中早已分开,前者称侧生动物,后者为真正的后生动物。
-
SPF级实验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动物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容许存在的。它不带有对人或动物本身致病的微生物,但不能排除可经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的微生物。
-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动物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容许存在的。它不带有对人或动物本身致病的微生物,但不能排除可经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的微生物。
-
辨别学习
辨别学习指区别两个或两个以上刺激的学习。在对成年人两个刺激时,只需要运用语言进行听和答即可,但对很小的小孩和动物是做不到的。此法曾用于动物感觉的研究(称学习法),但在心理学方面,特别是在美国,这成为围绕“学习”理论的妥当性的争论点之一,并大力研究鼠的辨别学习过程。
-
问题法
问题法是为用于测验动物学习能力和智慧水平的一种方法。给动物以一定的课题,然后观察其解决这一课题的能力或办法。学习系泛指各种问题而言,但问题法则是以比较高等的动物稍高级的心理机能作为对象的。最初虽然长时间是无效的动作,仅偶然的机会动物可以到外面来。
-
后天性行为
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出生后通过学习得来的行为。动物建立后天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学习是指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经验的影响,发生行为的改变或形成新行为的过程。动物学习能力的大小与其进化的程度呈正相关,动物的种类越高等,学习能力就越强,后天行为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
变渗透性动物
动物体内外环境之间保持渗透平衡,但随着外界环境的浓度变化,内部环境也被动地发生变化,称这种动物为变渗透性动物。大部分海产无脊椎动物和盲鳗类属于此类动物,其体液的离子组成几乎与外界海水相同。但在淡海水中生活的贻贝和沙蠋属等,其体内组织对体液浓度的较大范围的变化具有耐受性,此属于广盐性动物。
-
辨别
1辨别在动物心理学中也常用“识别”一词,但在外国语中是相同的,即指动物能区别质或量上不同的两个刺激,以动物能否对那些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来判断。即使动物生来就对某两个刺激不显有鉴别反应,但这也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没有辨别能力。2辨别是感觉生理学等方面的用语。
-
效果法则
效果法则lawofeffect这是桑代克(E.L.Thorndike)在《动物智慧》(1898)一书中提出的学习原理。动物发生某种反应时,反应的结果若给动物带来愉快,则此时的刺激和反应就结合起来,以后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个反应就容易发生。
-
尝试错误
当动物遇到新的情况和问题状态时,无目的地不断重复本身所具有的反应方式,某一反应几乎是偶然地带来成功,这种行为状态称为尝试错误。在心理学中动物实验的创始人桑代克(E.L.Thorndike)在《动物的智慧》(1898)中叙述了动物是由于“尝试错误与偶然的成功”学习正确的运动的。
-
比较心理学
比较心理学就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是指对各种生物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的心理学部门。如果考虑到包括个体发生意义的比较和系统发生意义的比较两个方面的话,也包括含有幼儿、儿童、青年心理学的发展心理学,以及从正常和异常的比较这一点出发的异常心理学。因此就最狭隘的意义上说,与动物心理学具有同样的含义。
-
蠕虫
蠕虫(helminth)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藉身体的肌肉收缩而作蠕形运动,故通称为蠕虫。但在分类学研究不断发展之后,人们发现蠕虫,实际上与人体有关系的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Nemathelminthes)和棘头动物门(PhylumAcanthocephala)所属的各种动物。但习惯上仍沿用此词。
-
无体腔类
(1)无体腔类是没有真体腔的动物。(2)无体腔类是原体腔类中,如扁形动物、纽形动物和内肛动物等,原体腔(初生体腔,即囊胚腔)几乎由中胚层细胞(柔软组织)完全被包埋的动物。〔3〕无体腔类是不具真体腔、原体腔和腔肠的,即体内完全没有空腔的动物。
-
胃腔
〔1〕胃腔是海绵动物体中央的内腔,其壁是胃层。体壁有无数散在的小孔,水流经由小孔进入胃腔,并以上端的大孔排出体外。〔2〕胃腔也指其它后生动物胃的内腔。在这种情况下而不使用胃腔(zoogastre)这一名词。腔肠动物的腔肠大致与此同义。
-
无头类
无头类是(1)指文昌鱼一类的动物(头索类)而言,在脊索动物中,此类动物脑的分化程度低,没有包围脑的头骨,所以叫做无头骨类更为确切。(2)〔Acephala〕是软体动物斧足类(瓣鳃类)的别名。与腹足类(Cephalophora亦称有头类)和头足类相比,此类的头部尚未分化。(3)〔Acephalina〕是原生动物孢子虫类中的一群。
-
兽药休药期
定义:兽药休药期是指畜禽最后一次用药到该畜禽许可屠宰或其产品(乳、蛋)许可上市的间隔时间。执行兽药的休药期规定的目的和要求:执行兽药的休药期规定是为了避免供人食用的动物组织或产品中残留药物超量,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购买者或者屠宰者应当确保动物及其产品在用药期、休药期内不被用于食品消费。
-
小刀类
小刀类Machaeridia为奥陶纪—泥盆纪的化石动物。体呈刀形,被以排列成2纵列或4纵列的石灰质骨板。长期被作为桡脚类,但Bather和T.H.Withers(1926)把它们列为棘皮动物有柄亚门的一纲。但Wolburg(1938)认为是原软体动物的近缘种。也有人认为属于环节动物或海林檎类。
-
退变
退变是动物达到一定的发育阶段以后,其体制出现退缩性变化的现象。饥饿和药物的作用可引起低等动物的退变。涡虫在持续饥饿的状态下可缩小,继而可变成孵化时的大小。海鞘的退变,是生长退变与分化退变平行出现,在身体缩小的同时,几乎看不到心脏、鳃和水管,最后身体变成球状小块。
-
贝格曼规律
贝格曼规律是内温动物在寒冷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大,在温暖气候条件下体型趋向于小。例如,东北虎体型比华南虎大,北方雪兔比华南兔大。其适应意义是动物个体大,对在低温环境中保持恒定体温有利。因为随着个体增大,动物的相对体表面积(体表面积/体积)逐渐变小,因而其单位体重的散热量也小。
-
消化合胞体
消化合胞体digestivesyncytium有刺胞动物、有栉板动物和扁形动物,当食物进入消化管以后,就从管壁的细胞伸出不断摆动的阿米巴样的突起,这些突起相互连合在一起,形成合胞体网,把食物裹住。这样的合胞体分泌消化液,藉此将食物在细胞外消化吸收,所以被称为消化合胞体。
-
阿利氏规律
阿利氏规律指动物有一个最适宜的种群密度,种群过密或过疏都可能对自身产生不利影响。下图概括了阿利氏规律:(A)表示种群小时存活率最高(对某些种群来说是这样的);(B)表示种群中等大小时最有利,过疏过密都有害。还可指导人类社会,如城市人口密度要适宜,过疏、过密都会产生不良后果。
-
头神经节
头神经节一般系指动物头部和消化管背侧之神经节。昆虫等头部之构造趋向复杂,数个基本神经节愈合而成为相当复杂的构造,这就可以倣照脊椎动物而称为脑;至于软体动物、环节动物和扁形动物等,其头节较为简单,神经节也不发生愈合,则应用头神经节(或脑神经节)这个名称。
-
纵裂
纵裂longitudinaldivision,longitudinalfission是动物沿体轴平行方向分裂的现象。是横裂的反义词。原生动物鞭毛虫类的分裂属于这种类型。另外纤毛虫类的固着性种类,也有例外是纵裂的。刺胞动物的水螅形种类(海葵等)一般也进行纵裂。
-
肠腔
肠腔指自腔肠动物的口入内的空间,亦即胃腔。海绵动物身体的内腔,即沟系和胃腔似乎也可视为腔肠,但海绵动物其水流是由体壁的孔→水沟系→胃腔→出水孔单向流通的,而腔肠动物则是由口→胃腔→口,往复流动,这一点两者有很大差异。肠腔呈细管状延伸而构成胃水管系。
-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以外的所有动物的总称。与脊椎动物不同,具有许多的动物门。在形态学和发生学上,虽然将所有的动物分脊索动物(Chordates)和无脊索动物(Non-Chordates)二大类是很有意义的,但一般为方便起见,而广泛使用“无脊椎动物”一词。
-
便乘
以动物尸体上之蛆为食的蜱,附着在以尸体为食的埋葬虫身上。这样,当被附着的动物分散、转移时,则可借此被运送至新的尸体上,这种现象称为便乘。所利用的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固定的,有的甚至达互利共生的形式。
-
位置习性
在识别学习等实验中,给动物提示两个刺激时,动物首先对与刺激无关的右或左的位置表现反应,称此为位置习性。在此消失后,动物则转向对刺激的识别。
-
波缘膜
动物细胞在运动时,特别是在前进方向的一侧,细胞表面不间断地出现突起,这些突起的顶端连接着培养基质,而细胞表面显现出波浪形的膜。在基质上培养的细胞可清楚地观察到。波缘膜也可认为是动物细胞的运动器,但它与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或精子中的波形膜是不同的。
-
扁平细胞
扁平细胞是构成海绵动物皮层的扁平状的细胞。虽然在海绵动物体表成为上皮状覆盖,但其形状并不固定,没有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密集和连续或借细胞间质结合的现象,有时细胞相互重叠,有时又分散开来,这一点和真正后生动物的组织细胞是显著不同的。虽然常常被称为外胚层细胞,但从发生过程来看,这种称谓是不正确的。
-
张知彬
张知彬姓名:张知彬职务:所长职称:研究员工作单位;从事的工作或研究领域农业生物灾害、种群生物学及生态复杂性研究主要业绩学术编著6册(英文2册)、论文150多篇,其中SCI论文30多篇。andWangZ.W.,Scent,socialstatusandreproductiveconditioninrat-likehamsters(Cricetulustriton).
-
药物饲料添加剂
定义:药物饲料添加剂是指经农业部批准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的兽药,经兽药生产企业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制成的兽药的预混合物质,具有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治疗动物疾病等功效。按照兽药要求管理。
-
染蚤率
染蚤率(stainedflearate)是指所捕获宿主动物感染蚤的比率,通常以百分率表示。染蚤率(infestedrateofflea)是指有蚤动物或环境(洞干、窝巢和粘虫纸)数占调查动物或环境总数的百分比。
-
需要
需要(need)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它通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从总的方面可分为机体需要(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如生产劳动的需要、文化生活的需要、受教育的需要等等。
-
可靠安全系数
可靠安全系数(CSF)指1%致死量与99%有效量之间的比值(LD1/ED99),是衡量药物安全度的指标。当CSF值大于1.0时,说明药物的安全系数较大,即在群体中对99%的动物有效的剂量尚小于引起1%的动物死亡的剂量;如CSF值小于1.0,说明该药的安全系数小,因为在应用对99%的动物有效的剂量时,已有少数动物引起死亡。
-
博物学
博物学亦称博物志、自然志、自然史。近世以来,博物学一词往往是与具有物理学意义的自然哲学(naturalhistory)相对立的.由于以统一研究生命现象的概念的加强为背景,生物学及其新的分支学科不断发展,因此,19世纪后半期以来,博物学的综合性的意义已逐渐减弱,及至本世纪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名称就很少使用了。
-
ED50
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一群试验动物中能使半数(50%)动物产生阳性药效反应的剂量,是反映药效的定量指标。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的比值即为治疗指数,标示药物安全度的大小。
-
温泉生物
温泉生物是以温泉作为栖息场所的生物。大部分是原核生物和原生动物,在87.5℃也能生活的细菌的Phormidiumami-nosum和85℃可生存的一种颤藻(Oscillatoria)都是典型的例子。多细胞动物很少在50℃以上的地方生活,但在 虫类、甲壳类、双翅类、贝类中则有栖息于比较高温水中的种类。
-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地段或生境内、相互作用着的动植物种群的总体。群落就是种群的集合体,它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等类群。生物群落概念的产生与强调同一地段内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有关。(2)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紧密联系并相互影响;(3)群落中的成员在生态学上的重要性互相不同,故有优势种与从属种的划分;
-
北陆界
北陆界是动物地理区的三大单元之一,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各大陆区域,与南陆界、新陆界相对等,分为全北区和旧热带区。欧亚大陆与澳大利亚大陆是在中生代的一部分时期和新生代第三纪分开的,这大致已被弄清楚,北美大陆与南美大陆也是从中生代末到第三纪大部分时期分开的。
-
背景适应
背景适应是动物的体色与所处背景的明暗、色调、甚至出现的斑纹都与背景相一致或相近似的状态。动物中有许多发生体色变化而产生背景效果,兔、雷鸟等的冬毛(羽)和夏毛(羽)也是背景适应的例子,它比背景效果慢些,同时内因性较强。
-
胆碱磷酸
胆碱磷酸也称磷酸胆碱(phosphorylcholine)。是动物细胞卵磷脂活体合成的中间产物。在动物及酵母菌中存在的胆碱激酶(cholinekinase)的催化下,由胆碱及ATP而形成。其Mg盐用于胆汁分泌障碍的治疗。与CTP一起在胆碱磷酸胞[嘧啶核]苷基移换酶的催化下生成CDP胆碱。
-
半数有效量
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一群试验动物中能使半数(50%)动物产生阳性药效反应的剂量,是反映药效的定量指标。半数有效量(ED50)与半数致死量(LD50)的比值即为治疗指数,标示药物安全度的大小。
-
次声
次声指频率低于人类听觉下限频率(20赫兹)的声波.其特点是在大气中传播衰减小,并受波导和重力影响等。次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应用于探测火炮的位置;人和一些动物能对次声产生某种反应,他们的某些器官也会发出微弱的次声,可以通过测定这些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动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
-
型
特指J.W.vonGoethe所创造的用词。(3)与上述两种情况都有关系,但特指生物界最上一级的分类范畴,G.L.Cuvier把动物界分为脊椎动物、关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辐射动物四大门(法embr-anchement,1812),而H.M.D.deBlainville将此称为型(type),所以型这一词才得到普及。
-
行为生态学
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ecology从对生态条件适应的侧面来看,系属于动物行为分析的知识领域,是以各种行为的生存价为所探讨的中心课题;是与从生理学侧面来研究的动物行为学的一个方面的支柱。近年来其与群体遗传学和数理生态学的结合日趋明显。狭义的社会生物学可看做是该领域的一部分。
-
显示行为
显示行为epideicticbehavior在动物表现的行为中,对其种群密度具有调节作用的信号性行为称为显示行为。例如青蛙繁殖期的鸣叫声,蚊的群聚等就是起这种作用的显示行为。如果按照他的观点,那么对于势力范围和级别等典型的社会性行为和结构则是显示行为的最进化的形式。同时,显示行为的形成用个体间的自然选择说明不了。
-
头尾梯度
头尾梯度亦称前后梯度。是指动物胚胎或低等动物成体沿头尾轴所呈现的物质浓度和生理活性的梯度。由C.M.Child学说发展来的J.S.Huxley和G.R.DeBe-er的梯度学说,认为头尾梯度与背腹梯度一样,对胚胎的轴性决定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
阿伦法则
阿伦法则是由阿伦(J.A.Allen,1877)所阐明的现象,即在恒温动物中,同种的个体或近缘的异种之间,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其耳、吻、首、肢、翼和尾等突出的部分显有缩短的倾向。这是由于减少体表面积,有利于防止体温发散,说明动物为了保持体温而具有的一种适应性。
-
爱情
爱情问题,在心理学领域中被认为是人类所特有的现象。他把刚出生的红毛猴立即与其母亲分开,单独养在一个栏杆里。另一个躯于是由柔软的布包裹的,未设哺乳瓶。脱离母亲的小猴,与供给食物的铁丝制成的“母亲”相比,更爱柔软的、具有肌肉感的布做的“母亲”,当搂抱布做的“母亲”时就由不安转为温柔。
-
潮周带群落
潮周带群落指浅海区的底部,即从水深20—60米到大陆架外缘比较平坦的海底上见到的群落。这里看不到潮下带生长的海产显花植物,大型海藻也极贫乏。在岩礁底、砂砾底栖息着暗光性的石藻类(小型红藻)等,但在占据潮周带大部的泥底中,则缺少这些种类,而占优势的是多毛类、双壳贝类、海星类等埋栖性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