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沟
水沟穴主要用于头面、神志及腰脊疾患等:如口眼部诸肌痉挛、面肿唇动、僻、齿痛、鼻塞、鼻衄、休克、癫痫、精神病、癔病、及颈项强痛、急性腰扭伤;水沟配中冲,合谷,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中风不醒人事。对休克家兔,针刺“水沟”能使血糖含量明显上升,增加5-HT浓度,血清肌酸磷酸激活酶活力增强。
-
水花生
水花生是苋科虾钳菜属中的一个种,学名Atlernantheraphiloxeroides(Mart.又名喜旱莲子草、水苋菜、济命菜。水花生具不定根系,须根细,下部匍匐,上部直立,茎长1-3m;单叶对生,长卵形或椭圆形,蒴果卵形,种子扇形,似苋菜籽,黑色。以宿根或沉在水中的茎节越冬,10℃以上开始生长,高温季节生长最旺。
-
金鱼藻科
中文名金鱼藻科拼音名jinyuzaoke拉丁名Ceratophyllaceae描述Ceratophyllaceae金鱼藻科,双子叶植物,只有金鱼藻属Ceratophyllum1属,约7种,广布于全世界水塘或浅水沟中,参阅该属。中国植物志27:15所有属Ceratophyllum..金鱼藻属
-
金鱼藻属
中文名金鱼藻属拼音名jinyuzaoshu拉丁名Ceratophyllum中国植物志27:15描述CeratophyllumL.金鱼藻属,金鱼藻科,约7种,分布于全世界,我国有金鱼藻C.demersumL.和C.manschuricum(Miki)Kitagawa等5种,产各地水塘或浅水沟中。子房1室,有胚珠1颗,柱头侧生;
-
圜直
圜(yuá,音圆)直人体部位名。指人中沟部位。《灵枢·五色》:“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李念莪注:“圜直,指人中水沟穴也。人中有边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见,主阴茎作痛。”
-
齿叶泥花草
出处:《广西中草药》拼音名:ChǐY N HuāCǎo别名:锯齿草、五月莲。来源:为玄参科植物齿叶泥花草的全草。花冠紫红色或白色。蒴果小,线状圆柱形,长约1厘米。生境分布:生于水沟边、稻田、路旁阴湿处。性味:味淡,性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逐瘀破血,消肿止痛。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疮疖肿毒,产后腹痛。
-
钩钱草
拼音名:GōuQiánCǎo来源:药材基源:为灯心草科植物江南灯心草的茎髓或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uncusleschenaultiiGay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割取茎部晒干,或将茎皮纵向剖开,去皮取髓,晒干。蒴果三棱状圆锥形,长约4mm。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水沟、池沼中。性味:甘;寒功能主治:清热利尿。
-
黑风散根
拼音名:HēiFēnɡSànGēn别名:广藤根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细圆藤Pericampylusglaucus(Lam.聚伞花序常伞房状,腋生,单生或2-3个簇生,被毛;雌花的心皮3,柱头2深裂。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水沟、路旁,山被疏、密林中。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咽喉肿痛;摘录:《中华本草》
-
肠腔
肠腔指自腔肠动物的口入内的空间,亦即胃腔。海绵动物身体的内腔,即沟系和胃腔似乎也可视为腔肠,但海绵动物其水流是由体壁的孔→水沟系→胃腔→出水孔单向流通的,而腔肠动物则是由口→胃腔→口,往复流动,这一点两者有很大差异。肠腔呈细管状延伸而构成胃水管系。
-
水百合
《*辞典》:水百合: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拼音名:ShuǐBǎiH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荞麦叶贝母的鳞茎。春、夏季采收。茎直立,中空,光滑。茎生叶互生,有柄。蒴果短圆形,棕黄色。生境分布:生长于较阴湿的山谷中、水沟旁或树林中。功能主治:凉血消肿。治鼻渊、中耳炎。另用水百合五钱,天麻、刺梨花各三钱,煎水服。
-
上龈里
上龈里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口内上唇黏膜正中,外与水沟相对处。主治黄疸等。一般直刺0.1~0.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报春花
《*辞典》:报春花:出处:《西藏常用中草药》拼音名:B oChūnHuā别名:橡只玛尔布(藏名)来源:为报春花科植物条纹报春的花朵。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30~根茎粗而短,具多数须根。伞形花序顶生,有花10余朵;生境分布:生于水沟旁及潮湿处。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止血。治小儿高热抽风,急性胃肠炎,痢疾。
-
水慈姑
出处:《贵阳民间药草》拼音名:ShuǐC Gū别名:剪刀草来源:为泽泻科植物长叶泽泻的全草。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须根纤细白嫩,多透明横纹,中空,无地下球茎。每花有1绿色苞片;雄花雄蕊多数。生境分布:野生于池沼和水沟边。性味:辛,凉,无毒。功能主治:治毒蛇咬伤。附方:①治毒蛇咬伤:水慈姑捣烂敷患处。
-
直萼黄芩
《*辞典》:直萼黄芩: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Zh Hu nɡQ n别名:半枝莲、滇紫花地丁(《云南中草药》),屏风草、小黄芩(《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为唇形科植物直萼黄芩的全草。生境分布:生于荒坡草地或水沟边。性味:苦微辛,凉。功能主治:解毒消肿。治痈疽肿毒,疥癣,走马牙疳。
-
凹朴皮
《*辞典》:凹朴皮: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āoPǔP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鹅掌楸的树皮。树皮黑褐色,纵裂。功能主治:治因受水湿风寒所引起的咳嗽、气急、口渴、四肢微浮。用法用量:以干树皮一两,加芫荽、山油麻(阴行草)各五至六钱,老姜三片,甘草三钱,水煎,冲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