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方集解
概述:《医方集解》为中医方剂著作。清·汪昂撰。刊于1682年。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丧、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方剂。除列述每个方剂的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并引录历代名医各家学说,阐明方义。
-
清心莲子饮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ngxinLianziYin标准编号:WS3-B-1432-93处方:石莲子75g黄芩30g地骨皮30g车前子(炒)30g茯苓75g柴胡75g黄芪(蜜炙)75g人参(生晒参)75g麦冬30g甘草(蜜炙)30g制法:以上十味,除车前子外,其余九味粉碎成粗粉,加车前子,混匀,分装即得。用于小便白浊,遗精涩沥便赤如血,五淋滞下,烦热消渴等症。
-
神圣香茸散
《苏沈良方》卷四引《五脏论》:方名:神圣香茸散别名:神圣香薷饮、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汤、香薷饮、四味香薷饮、四物香薷饮组成:香薷穗(经霜者)1两半,新厚朴(取心)2两,川黄连2两,白扁豆1两(焙)。然必冷服者,经所谓治温以清,凉而行之是也。2.《医方集解》:此手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药也。
-
阴阳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组成:黄耆、白茯苓、白术、山楂肉、甘草、木通、砂仁、杏仁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霍乱腹痛甚。张子和曰:霍乱吐泻,乃风湿暍三气合邪也。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生热,心火上炎,故吐,吐者暍也;又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附注:阴阳水、生熟水(《医方集解》)。
-
参乳丸
《直指》卷十一:参乳丸:处方:人参半两,当归1两(晒干),乳香1钱半(研)。山药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心气不足,怔忪自汗。制备方法:炼蜜为丸。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人参大补元气,人乳本血液化成,用之以交补气血,实平淡之神奇也。2.《医方论》:平补气血,一壮水之源,一益气之主。
-
升阳举经汤
《兰室秘藏·妇人门》方之升阳举经汤:处方:肉桂(去皮,盛夏不用)、白芍药、红花各五分,细辛六分,人参、熟地黄、川芎各一钱,独活、炮附子(去皮脐)、炙甘草各一钱五分,羌活、藁本、防风各二钱,白术、当归、黄芪、柴胡各三钱,桃仁(汤浸去皮尖)十个。故以补中益气汤全方,取虚者补之,下者举之之义。
-
本草医方合编
《本草医方合编》为书名。系《本草备要》与《医方集解》的合刊本。对各药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综述,附图400余幅,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方剂。
-
久咳嗽
久咳嗽为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六,即久咳。《万病回春》卷四:“大抵久嗽者,多属肾气亏损,火炎水涸,或津液涌而为痰者,乃真脏为患也。”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要开郁润燥,其七情气逆者,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分导为要,气血虚者,补之敛之。”有虚劳咳血痰喘者,宜五汁膏;
-
久咳
又称久咳嗽、久嗽。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要开郁润燥,其七情气逆者,顺气为先,停水宿食者,分导为要,气血虚者,补之敛之。”有久咳失气者,宜劫嗽丸;有痰郁火邪在中,成干咳嗽者,此症极难治,先用开剂,宜逍遥散,重加桔梗,后用补阴之品,宜本事鳖甲丸加熟地、当归、白芍、麦冬、阿胶、茯苓之属。”
-
殆
《素问·灵兰秘典论》:“殁世不殆。”《灵枢·五变》:“时下则殆。”懈怠、懒惰。《灵枢·九针十二原》:“正往无殆。”《医方集解》:“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殆至两相搏结,注经络。”④失败,差错。
-
败毒加黄芩汤
处方:人参败毒散除人参、加黄芩。功能主治:瘟病,不恶风寒而渴。摘录:《医方集解》
-
表实六合汤
处方:四物汤4两,麻黄5钱,细辛5钱。功能主治: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浮紧,太阳经病。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凡妇人伤寒,六经治例皆同,有怀妊者,则以安胎为主,药中有犯胎者,则不可用也。海藏皆以四物为君,养血安胎,余同伤寒例分证而治,麻黄、细辛发汗解表,故加用之,治表实无汗者。
-
当归羊肉汤
羊肉甘温能补阴血,配当归、白术之苦温,和营健脾;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医方集成》引《严氏济生方》(见《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别名:羊肉汤组成:当归(去芦,酒浸)7钱,人参7钱,黄耆(去芦)1两,生姜半两。主治产后蓐劳发热,自汗,肢体痛。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阴,厥阴药也。
-
二百味花草膏
《医说》卷四引《癸志》:二百味花草膏:别名:二百花草膏处方:羯羊胆(去其中脂)。各家论述:1.《医方考》:内热则睑赤,肝热则出泣,微热则痒,热盛则痛,或痛或痒,皆火之故也。2.《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临床应用:烂缘血风:福州人病目,两睑间赤湿流泪,或痛或痒,昼不能视物,夜不可近灯光,兀兀痴坐。
-
防已茯苓汤
别名:木防己汤、防己汤、茯苓汤、防己加茯苓汤处方:防己3两,黄耆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2.《金匮要略心典》: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黄耆益卫气,生用亦能达表,治风注肤痛;汉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腠理,泄湿热,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无水气,故不须白术以固里。
-
扶桑至宝丹
别名:扶桑丸(《医方集解》)、桑麻丸(《医级》卷八)。处方:嫩桑叶数十斤(须择家园中嫩而存树者,采集后,用长流水洗,摘去其蒂,晒干)巨胜子制法: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养血祛风,润肠通便。治肝经虚热引起的头眩目花,迎风流泪,皮肤粗糙,须发早白,大便干结者。摘录:《寿世保元》卷四引胡僧方
-
和中健脾丸
《医方集解》:和中健脾丸:处方:健脾丸去人参、山楂、麦芽,加木香、槟榔、厚朴、半夏、甘草。功能主治:胃虚饥不欲食。摘录:《医方集解》《墨宝斋集验方》卷上:方名:和中健脾丸组成:茅山苍术(去须,以米泔水浸1宿,洗去泥,晒干,以盐水炒,净)2两,拣参1两(另研),白茯苓2两(入陈皮、甘草汁内煮。小儿食积。
-
黄柏滋肾丸
处方:滋肾丸去桂加黄连。功能主治:上热下冷,水衰心烦。摘录:《医方集解》
-
集效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集效丸:处方:大黄(锉,炒)450克木香(不见火)槟榔诃黎勒(煨,去核,酒浸,焙干)附子(炮,去皮、脐)羌活(炒,研)鹤虱(炒)干姜(炮)各315克制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用法 食前橘皮汤下,《医方集解》作 食前乌梅汤下。
-
理气健脾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理气健脾丸:处方:白术(炒)180两,神曲(炒)75两,茯苓90两,香附(炙)61两,枳实(炒)45两,砂仁60两,橘皮90两,甘草(炙)60两,法半夏60两,桔梗45两,莲子肉60两,山楂60两,当归180两,山药60两。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胸痞腹胀,噎膈,非虚劳咳嗽吐痰,大便频数,或腹痛。
-
疗本滋肾丸
别名:疗肾滋本丸处方:黄柏(酒炒)、知母(酒炒)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肾虚目暗。用法用量:疗肾滋本丸(《医方集解》)。注意:脾胃坏者,非所宜。各家论述:《医方考》:眼者,肝之劳;故用黄柏、知母之味厚者以滋肾水,所谓虚则补其母也。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
人参清肌散
摘录:《寿世保元》卷四《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人参清肌散:组成:人参2钱,白术1钱5分,白茯苓3钱(去皮),当归2钱,赤芍2钱,柴胡8分,半夏2钱,葛粉2钱,甘草8分主治:男妇气虚,无汗潮热者。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少阳、阳明药也。四君以补阳虚,归、芍以调阴血,半夏和胃而行痰,柴、葛升阳而退热。
-
四物加芩术汤
《医方集解》:别名:温六合汤组成:四物汤加芩术。主治:经水过多。
-
朴实六合汤
《医方集解》:组成:四物4两加厚朴5钱,枳实(麸炒)5钱。主治:妊娠伤寒后,虚痞胀满,阳明本虚者。
-
兔屎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兔屎汤组成:兔屎(焙)。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厥阴、阳明药也。兔者明月之精,得金之气,其矢名明月砂,能解毒杀虫,故专能明目,又可兼治劳疳也。《眼科锦囊》卷四:方名:兔屎汤组成:兔矢(大)、甘草(小)、覆盆叶(中)。主治:痘疹入目,昏暗、障翳,及蛔虫疳眼。
-
消毒黄龙丸
《鸡峰》卷五:方名:消毒黄龙丸别名:消暑丸、消毒丸、黄龙丸、消暑丹组成:半夏半斤,茯苓2两,甘草(生)2两。主治:中暍烦躁,汗出身热,头疼,痰逆恶心,口燥多渴,胸膈不利,饮食减,昏困嗜卧;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生姜汁作糊为丸,如绿豆大。
-
消斑青黛饮
《回春》卷二:方名:消斑青黛饮组成:柴胡、玄参、黄连、知母、石膏、青黛、生地黄、山栀、犀角、人参、甘草。主治:热传里,里实表虚,血热不散,热气乘虚出于皮肤而为斑,轻如疹子,重则如锦纹,重甚则斑烂皮肤。胃虚故热毒乘虚入里,而发于肌肉也。主治:阳毒发斑。附注:方中黄芩,《幼科指南》作 黄耆。
-
风赤疮痍·风火上攻证
定义:风赤疮痍·风火上攻证(wind-redsorewithpatternofwind-fireattackingupward)是指风火上攻,以眼睑红赤如涂朱砂,焮热疼痛难忍,水泡簇生,甚而溃烂,或伴发热寒战,舌质红,苔黄燥,脉数有力为常见症的风赤疮痍证候。西医学之眼睑带状疱疹、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眼睑热性病疱疹等有类似表现者,均属本病范围。
-
猪膏金银花酒
方出《医方集解》,名见《成方切用》卷八:方名:猪膏金银花酒组成:猪脂2升,酒5合。主治:疮疥。用法用量:加金银花煮,饮。
-
汪昂
休宁(今属安徽)人。汪昂先攻举子业,于经史百家均有深入研究,后弃儒业,潜心研究医著。学术贡献:汪昂虽未业医,然于医学造诣高深,其医学著述竟脍炙人口,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经络歌诀》、《药性歌赋》等等。汪昂推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为医学证治纲领。
-
约
概述:约:1.约束、控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约为遗溺。”《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爪直色白无约(皱纹)者,胆直。”《针灸甲乙经》:“膀胱…《医方集解》:“盖方成知约,庶敢用柴胡干葛耳。”归纳,概括·约:“约”意指归纳,概括。《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
-
医方全书
《医方全书》医方著作。①清·何梦瑶撰。作者长期行医粤东,大多根据南方地势、环境,结合患者体质、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其中《追痨仙方》系据所谓宋刻本辑录,对痨瘵病因与治法包含一些臆测的内容。现存1918年石印本。计有《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濒湖脉学》、《本草备要》、《医方集解》五种。
-
李氏医案
《李氏医案》医方著作。清·李文来撰。刊于1686年。编者将汪昂《医方集解》与《本草备要》重新分类,合为一体,并参考其他有关医方著作纂集而成此书。书中将疾病分为60余大类,按病载方,方后释药。书后并附用药加减、治法提纲等。现有康熙等刻本。
-
成方切用
《成方切用》为医方著作。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本书在《医方考》及《医方集解》的基础上选录古今成方1180余首。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12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原书之末另附《勿药元诠》1卷,系有关养生的论述,建国后出版排印本已予删去。
-
切
概述:切:1.切脉的简称;《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必切而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肠中切痛。”《医方集解》:“当大升浮气血,切补命门之下脱也。”制成切片·切:切指制成切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附子泻心汤方…
-
并
概述:并:1.偏胜;5.筋骨挛束不收。《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医方集解》:“邪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即阴气不能胜阳,阳气加重就发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上下不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筋骨繇(音义同摇)并。”繇并,形容筋骨振摇强直。
-
柴胡羌活汤
《症因脉治》卷一:柴胡羌活汤:处方:柴胡羌活防风枳壳桔梗青皮苏梗功能主治:主感冒胁痛,风邪在表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症因脉治》卷一《慈航集》卷下:柴胡羌活汤:处方:柴胡1钱,羌活1钱5分,紫苏1钱5分,淡豆豉3钱,制半夏2钱,青皮1钱5分,草蔻仁1钱(研),生甘草5分。主治:少阳风寒眩晕,左脉弦紧。
-
茯苓白术汤
《医方集解》:茯苓白术汤:处方:茯苓、白术各等分。功能主治:心下支饮,常苦眩冒。摘录:《三因》卷五《直指》卷三:茯苓白术汤:处方:茯苓、干姜(炮)、甘草(炙)、白术、辣桂、苍术(炒)各等分。功能主治:中湿,身体痛重。主治:冒雨湿着于肌肤,或因汗出浸渍,或因澡浴得病,腰重脚弱,身体烦痛,头眩。
-
妇宝丹
别名:妇科妇宝丹处方:艾附暖宫丸加阿胶。主虚寒,经水不调,带下淋浊,腰酸腿痛,四肢倦怠,崩中漏血,气促头眩,手足冰冷,气血两亏。《医林纂要》本方用当归四两(酒洗)、生地黄三两(酒润)、白芍药二两(炒)、川芎二两、艾叶二两、香附二两(童便、盐水、酒、醋各浸三日)、阿胶二两。摘录:《医方集解》
-
附姜归桂汤
别名:姜附归桂汤处方:附子(炮,去皮脐)2钱5分,干姜(炮)2钱5分,当归2钱5分,肉桂2钱5分。功能主治:卒暴中寒,其人腠理素虚,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外显假热躁烦。用法用量:姜附归桂汤(《医方集解》)。各家论述:附、姜专主回阳,而其所中寒邪,先伤荣血,故加归、桂驱荣分之寒,才得药病相当也。
-
桂枝羌活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桂枝羌活汤:处方:桂枝羌活防风甘草(炙)各15克制法:上药研为粗末。主治:处暑前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有汗。风疟,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先热后寒,热多寒少,身自汗出。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清,迎发而服之。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
-
黄连消暑丸
处方:消暑丸(半夏、茯苓、甘草)1两,黄连2钱。功能主治:伏暑烦渴而多热痰。摘录:《医方集解》
-
活血润燥生津汤
处方:当归白芍熟地黄各3克天冬麦冬栝楼各2.5克桃仁(研)红花各1.5克功能主治:养血滋阴,生津润燥。津液枯少。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方中当归、白芍、地黄养血滋阴,可以补肝;肝肺防虚血燥,则血行瘀滞,故配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摘录:《医方集解》引丹溪方
-
孔子枕中神效方
别名:孔子大圣知枕中方(《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孔子枕中散(《千金翼方》卷十六)、孔圣枕中丹(《医方集解》)。处方:龟甲龙骨远志石菖蒲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滋阴降火,重镇安神。治思虑过多,阴虚火旺,健忘多梦,心悸怔忡,头晕失眠,遗精盗汗。远志、菖蒲既能安神益智,又能祛痰利窍。
-
理中安蛔汤
处方:人参中、白术中、干姜上、茯苓中、乌梅3个,花椒。制法:加生姜,水煎服。主蛔厥,手足冷而吐蛔。本方炼蜜为丸,名“理中安蛔丸”(见《医方集解》)。手足冷,加附子;2.《成方便读》:夫腹痛一证,固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其为虫积者尤多,以其饮食不节,生冷过度,脾胃阳气薄弱,不能运化精微,蕴酿而成虫积矣。
-
连附四物汤
处方:四物汤加香附、黄连。功能主治:经水过期,作痛,紫黑有块,血热者。各家论述:《医方集解》:四物以益阴养血,加黄连以清血热,香附以行气郁。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五,名见《医方集解》
-
苍桂五苓散
别名:二术五冬散、苍术五苓散处方:五苓散加苍术。功能主治:寒湿。肠痹。用法用量:二术五冬散(《成方切用》卷七)。苍术五苓散(《银海指南》卷三)。摘录:《医方集解》
-
三黄四物汤
概述:三黄四物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四方之三黄四物汤:处方:当归、白芍药、川芎、生地黄、黄连、黄芩、大黄。内热壅迫,经前吐衄。主治:《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三黄四物汤主治溃疡,六腑阳火烦热者,妇人血热肝旺症。主治:《医方集解》方之三黄四物汤主治阴虚潮热。
-
消风败毒散
处方:归尾川芎赤芍生地黄升麻干葛黄芩各3克黄连黄柏连翘防风各2.4克羌活金银花甘草各1.5克蝉退2个功能主治:疏风祛湿,清热解毒。水煎,热服。主治:乳蛾。《秘传大麻疯方》:方名:消风败毒散组成:海桐皮、川乌(炮)、丹皮、川芎、芍药、干姜、银花、肉桂、五加皮、白芷、前胡、黄耆、甘草、甘菊、人参、羌活、防风。
-
芎归六君子汤
处方:当归芎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橘皮半夏功能主治:治妇人形体肥盛,痰滞经络,经水后期,经量涩少,色多淡白。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少许,水煎服。摘录:《医方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