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暑活产丹
《石室秘录》卷六:方名:消暑活产丹组成:人参1两,当归2两,川芎1两,肉桂2钱,青蒿1钱。主治:产后忽感中暑,霍乱吐泻。各家论述:产妇只补气血,气血既回,暑气自散,况方中又有祛寒解暑之味乎,所以奏功独神也。今仍用肉桂以温其虚寒,以青蒿而解其微暑,用之于大剂补气血之中,是以驾御而不敢有变乱之形。
-
消暑神丹
《石室秘录》卷一:方名:消暑神丹组成:人参半两,青蒿7钱,香薷3钱,白术5钱。各家论述:此方之妙,妙在人参以固元气,而后青蒿始得以散其邪。然解暑而不补气,暑虽解矣,人必弱也。惟与参同用,则祛邪之中,而有补正之道,暑散而不耗散真气,自然奏功如响。方中况有白术以健脾,香薷以追热,又用之咸宜乎?
-
生脉散加香薷方
《医方考》卷六: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香薷。主治:人本阴虚,复遇暑途,饥困劳倦,暴仆昏绝者。各家论述:暴仆昏绝者,一则阴虚而孤阳欲脱,一则暑邪乘虚而犯神明之府也。故用人参益元而固脱,香薷辟邪而却暑;麦冬之清,所以扶其不胜之肺;五味之酸,所以敛其欲脱之真。
-
香薷锉散
《直指》卷三:方名:香薷锉散组成:香薷2两,厚朴(制)1两,茯苓半两,陈皮半两,甘草(炙)半两,良姜2钱。功效:解暑毒,止霍乱。主治:伤暑霍乱。用法用量:每服2钱半,加盐1捻,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细。
-
解热消暑散
处方:青蒿1两,干葛1钱,香薷1钱,茯苓1两,白术3钱,白扁豆2钱,陈皮1钱。功能主治:感犯暑邪,上吐下泻。各家论述:此方妙在用青蒿、茯苓为君,青蒿最能解暑而去热,一物而两用之,引其暑热尽从膀胱而出;尤妙在用白术以健脾胃之气,则暑热退而胃气不伤,胜于香薷饮多矣。摘录:《石室秘录》卷六
-
暑喘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一。是指夏季感受暑热,以喘促,多汗,烦躁或身体发热等为常见症的暑病。暑喘的病因病机:夏季感受暑热,肺受热灼,清肃失常所致的气喘。暑喘的症状:证见喘促,多汗,烦躁或身体发热,静则多言等。暑喘的治疗:治宜解暑,清热或兼益气,如白虎汤、清暑益气汤、益元散等方。
-
二气香薷饮
处方:香薷(净叶)2两,黄连(去须)2两,厚朴2两,生姜4两。功能主治:一切暑毒。用法用量:上先将生姜取汁,同黄连、厚朴于银瓷器内罨1宿,炒令厚朴紫色为度,于银瓷铫内,以水1碗,煎至8分,入酒少许,再煎2-3沸,冷服。暑毒作痢,先以此药送下巴豆感应丸,荡涤暑毒。摘录:《岭南卫生方》卷中
-
寒交暑
寒交暑“寒”指太阳寒气,“暑”指少阳暑气,以上临下曰“交”。“寒交暑”即太阳寒气交前岁少阳之暑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
-
绿豆汤
处方:绿豆10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绿豆加水500克,煮汤。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清热解毒,解渴清暑。适用于水痘。用法用量:服用时加白糖适量,代茶饮。注意:热退后即停服。摘录:《民间验方》《遵生八笺》卷十一:方名:绿豆汤组成:绿豆(淘净)。用法用量: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
-
白兰瓜
白兰瓜,又名“兰州蜜瓜”,以兰州市城关区青白石乡的产品最为有名。是一种厚皮甜瓜,其形呈圆球状,每只重约1.5公斤。瓜肉翠绿,囊厚汁丰,脆而细嫩,含糖量高达15%左右,享有“香如桂花,甜似蜂蜜“之誉。白兰瓜的营养成分白兰瓜不仅香甜可口,富有营养,还有清暑解热、解渴利尿、开胃健脾之功效。
-
赤豆汤
概述:赤豆汤以赤豆、白砂糖等为主要原料,具有利尿消肿,消除疲劳,消热除暑的功效。做法:将赤豆拣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水700毫升,旺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焖至酥烂,放进白糖,搅拌均匀,再煮沸后即离火晾凉,放入冰箱中镇凉(如煮沸前再加入适量蒸软的百合,即为赤豆百合汤)。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香薷葛根汤
《医方集解》:方名:香薷葛根汤组成:三物香薷饮加干葛。主治:暑月伤风咳嗽。附注:此方当治伤暑泄泻。
-
通脉化痰饮
《古方汇精》卷一:方名:通脉化痰饮组成:童便1小盏,姜汁1匙。主治:中风暑毒,一切恶毒,干霍乱卒暴之症。用法用量:2味和匀,温服。各家论述:童便降火为君,姜汁开痰下气为佐。
-
二号垢象方
二号垢象方为《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薄荷汤(《痧胀玉衡》卷下方)。组成为薄荷、香薷、连翘各一钱,厚朴、金银花、木通各七分。水煎冷服。治痧因于暑者。
-
万病验方
《万病验方》为验方著作,即《订补简易备验方》。16卷。明·胡正心等撰。刊于1641年。书中集录中风、伤寒、瘟疫、暑证等59类包括各科病证的单方验方。现存明刊本。
-
五痉
五痉为病证名。指风、寒、暑、湿、燥所引起的痉证。《解儿难》征保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脊强者,五痉之总名,其症卒口噤,背反张而瘈疭。”
-
订补简易备验方
《订补简易备验方》即《简易备验方》。《简易备验方》为验方著作。即《订补简易备验方》,又名《万病验方》。明·胡正心等撰。刊于1641年。书中集录中风、伤寒、瘟疫、暑证等59类包括各科病证的单方验方。现存明刊本。
-
四时之序
四时之序有两种说法:1.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2.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更相胜负所能出现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
暑气
暑气夏季的主气,六淫之一。参暑条。
-
参蛎三荷汤
处方:党参31克,生牡蛎31克,荷叶15克,荷梗15克,荷叶蒂15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暑止痢。主湿热内蕴,外受暑邪。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崔宗汉方
-
菱粉
《*辞典》:菱粉: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L nɡFěn来源: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肉,捣汁澄出的淀粉。化学成份:含直链淀粉15%。功能主治:①朱权:补中。②《纲目拾遗》: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行水,去暑,解毒。
-
梅露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M iL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花蕾(白梅花)的蒸馏液。功能主治:①《百草镜》:蒸露点茶,止渴生津,解暑涤烦。②《纲目拾遗》:鲜绿萼初放花,采取蒸露,能解先天胎毒。六月未出痘小儿,和金银露食之极佳。
-
紫香薷
来源:唇形科紫香薷ElsholtzialongidentataSunined.,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四川。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发汗清暑,消肿利尿,健胃止呕。主治暑热感冒,水肿腹痛。用法用量:1~3钱。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升麻葛根合人参白虎汤
《幼幼集成》卷六:组成:绿升麻、粉干葛、白芍药、炙甘草、净知母、熟石膏、人参。功效:凉解热毒。主治:麻疹发于炎天暑月,毒为热隔。用法用量:加糯米1撮,水煎服。
-
冰雪饮子
《魏氏家藏方》卷一处方糯米不计多少。制法立冬日净淘,水浸,置北墙阴下,至立春日取以为粉。功能主治解暴暑。主用法用量每服2钱,新汲水调下。
-
运气同化
运气同化运气术语。指运与气属于同类而化合,成为影响该年气候与发病的因素之一。如木同风化,火同暑化,土同湿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天符、同天符、岁会、同岁会、太乙天符等均属运气同化。各详该条。
-
医方考
《医方考》医方著作。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现存多种明刻本、日刻本。
-
简易备验方
《简易备验方》医方著作。即《订补得易备验方》,又名《万病验方》。十六卷。明·胡正心等撰。刊于1641年。书中集录治疗中风、伤寒、瘟疫、暑证等59类包括各种病证的单方验方。现存明刊本。
-
病机汇论
《病机汇论》内科著作。清·沈朗仲撰,马俶校补。刊于1713年。本书将中风、中寒、暑证等60种内科杂病按照脉、因、证、治的顺序加以论述,其方法主要是辑录古代各家学说,参以作者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使成系统。马氏校补时附加按语。现存康熙刻本。
-
(疒皆)疟
(疒皆)疟病名。疟疾之一。(疒皆)同痎,即痎疟。《黄帝内经太素·三疟解》:“夏伤于暑,秋必(疒皆)疟。”《难经·五十六难》:“令人发咳逆,(疒皆)疟。”详见痎疟条。
-
蔓荆酒
处方:蔓荆子(微炒)1升。功能主治:耳聋。用法用量:上以酒2升浸,寒7日,暑3日,去滓,任性饮之。摘录:《普济方》卷五十三
-
薏苡叶
《*辞典》:薏苡叶: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Y YǐY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叶,夏、秋采取。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薏苡仁条。化学成份:叶含生物碱。功能主治:①《本草图经》:为饮香,益中空膈。②《琐碎录》:暑月煎饮,暖胃,益气血。
-
牡荆酒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方名:牡荆酒组成:牡荆子(微炒)1升。主治:耳聋。用法用量:上以酒2升浸,寒7日,暑3日,去滓。任性饮之。虽久聋亦愈。
-
养夏汤
《石室秘录》卷四:方名:养夏汤组成:麦冬3钱,元参3钱,五味子1钱,白术5钱,甘草1钱,香薷8分,六曲3分,茯苓3钱,陈皮5分。功效:健脾润肺,清凉去暑。用法用量:水煎服。
-
外邪
邪又称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疠之气等致病因素。因从外侵入人体,故又称外邪。
-
桂苓圆
处方:肉桂(去粗皮.不见火)、茯苓(去粗皮),各等分。炮制:上为细末,炼蜜为圆,每两作八圆。功能主治:大解暑毒。用法用量:每服一圆,用新汲水或热水嚼下,化下亦得。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阳邪
概述:阳邪:1.具有阳属性的病邪;即六淫病邪中的风、暑、燥、火等四种邪气。因其致病多表现为阳热证候,易伤阴津,本性属阳,故名。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阳邪:阳邪指侵犯人体阳经的邪气。
-
子午寅申主火
子午寅申主火为运气术语。以十二支分主六气,则子午寅申主火热(暑)之气。《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子午之上,少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所指即为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
-
热晕
热晕病证名。由火热炎上所致的眩晕。主证头目眩晕,烦渴引饮。《东医宝鉴·外形篇》:“热晕,火热上攻,烦渴引饮,或暑月热盛,宜大黄散、荆黄汤。”参见火冲眩晕条。
-
间化
间化运气术语。指气候寒热相互间变化,时作时止。如清凉之气与湿热之气相间运化,则气候有时寒凉,有时炎热,反复发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张景岳注:“间者,时作时止之谓。”
-
肺金
肺金①生理学名词。即肺脏。肺脏在五行中属金,故称之。《素问·气交变大论》:“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②推拿穴位名,见《小儿推拿秘旨》。即肺经。参见该条。
-
惨凄残贼
惨凄残贼形容寒凉、肃杀、伤害生物的秋气。《素问·气交变大论》:“春有惨凄残贼之胜,则夏有炎暑燔烁之复。”
-
埃溽
埃溽土气湿润。溽,湿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
-
分水车前散
别名:车前子散、断痢散、车前散处方:车前子。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暑月伤热暴泻,小水不分,一切痢不止者。用法用量:车前子散、断痢散(《宣明论》卷十)、车前散(《朱氏集验方》卷六)。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
化滞香薷饮
处方:香薷、黄连、白扁豆、厚朴、猪苓、泽泻、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功能主治:感暑下痢鲜血。用法用量:上锉。水煎服。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二
-
石膏建中汤
《医林绳墨大全》卷一:组成:芍药、官桂、石膏、甘草。主治:霍乱,表虚自汗,风暑合病。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1钟,食前服。
-
却暑饮
《普济方》卷二○一引《如宜方》:组成:良姜2两,藿香2两,槟榔2两,木瓜2两,紫苏2两,赤茯苓2两。主治:暑月伤生冷,吐下,脚转筋。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
新定黄连香薷饮
《怡堂散记》:方名:新定黄连香薷饮组成:香薷、黄连、厚朴、麦芽、生扁豆、木瓜、陈皮、半夏、茯苓、甘草。主治:暑月吐泻初起。用法用量:量儿大小煎服。
-
耳轮脚
耳轮脚1穴为耳穴名。指耳中。耳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耳廓内,耳轮脚之中点处。左右计2穴。主治黄疸、暑疫等。—般直刺0.1寸。
-
六化
六化气象学术语。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