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恽铁樵
恽铁樵(1879-1935年)近代医家。恽体素弱,经中、西医诊治,未奏效。他先后两次开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宣传他的主张,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并撰写了大量的医着,辑为丛书出版,书名为《药庵医学丛书》,共八辑,对温病、热病、妇儿科等方面中西医汇通的医治经验、方剂使用记录,还有医案记载等都留下宝贵的纪录。
-
药盦医案
《药盦医案》医案著作。恽铁樵撰于1925年。作者选临证过程中颇具经验或教训的医案予以归纳整理。分为伤寒、温病、时病等类,并以病证分细目。案中多连续记载危重病例的诊治经过,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均作详细记述,以为临床借鉴。对伤寒及儿科病证阐述尤详。后收入《药盦医学丛书》中。
-
中西医汇通派
中西医汇通派简称汇通派。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者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他们各有一些代表性著述。
-
伤寒论研究
《伤寒论研究》为伤寒著作。恽铁樵撰于1924年。恽氏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和其他一些病症的用药、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附作者治案。全书颇多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主观附会或联系不当的论述。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又见《药盦医学丛书》本。
-
伤寒论辑义按
《伤寒论辑义按》为伤寒著作。丹波元简辑义,恽铁樵按。恽氏以日人丹波氏《伤寒论辑义》为蓝本,将个人的读书临证体会写成按语附于各节条文之后,并增补沈芊绿、王丙、喜多村等中日《伤寒论》注家的一些注文编纂而成。书中联系西医生理、病理等论述,间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
-
群经见智录
《群经见智录》医论著作。恽铁樵撰。卷一首论《内经》之发源、成书、读法及总提纲;次述易理、太极、《内经》与《易经》、五行、四时及甲子;卷二为扁鹊、仓公医案及仲景《伤寒论》之研究等;卷三系对余云岫《灵素商兑》一文所作的论辨。现存1922年武进恽氏铅印本等。
-
霍乱新论
《霍乱新论》霍乱专著。作者论述霍乱病的脉、舌、证、治,分析其死候;并重点介绍其先辈所传的霍乱效方,末附作者医案。②恽铁樵撰。作者以中西汇通的观点,列述霍乱的病因、病状、病理、病机、用药以及干霍乱、妊娠霍乱、产后霍乱等不同的证候表现和治法。并介绍了霍乱效方辟瘟丹。又辑入《药盦医学丛书》中。
-
病理概论及各论
《病理概论及各论》病理著作。此书概论部分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从脏腑病变和经脉病变等方面阐明各类病证的病理和用药大法。各论部分阐述伤风、胃咳、肺痨等九种病证的病因病候、诊断与治法。全书引用了较多的西医病理知识,在当时汇通中西医学术上起一定作用,但也杂有牵强附会的观点。本书为《药盦医学丛书》的一种。
-
保赤新书
《保赤新书》儿科著作。①清·任赞撰。刊于1789年。上卷论儿科诸病诊法及证治;下卷治疗方剂,系作者选辑前人儿科论著并附个人心得写成。②恽铁樵撰。本书主要介绍种痘和痧疹、惊风二病的病因和治法。皆系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现有1936年《药盦医学丛书》本。
-
陆渊雷
陆渊雷近现代医家(1894-1955年)。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常以现代西医之观点解释中医传统观点,有时对古代医经持否定观点,招致甚多非议。
-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医学论文汇编。本书刊论文十一篇。介绍丁甘仁、王仲奇、朱南山、陈筱宝、张骧云、范文虎、费绳甫、恽铁樵、徐小圃及奚咏裳、夏应堂等各医学流派的学术渊源和临床经验。其中以审病论证、立方用药等方面的各家所长为重点。对读者颇有启发。1962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中西汇通
中西汇通指中医学与西医学融汇沟通。中西汇通含义有二:1.指医学思想.唐宗海主张“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在其撰著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中包括《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引《内经》原文用解剖、生理知识阐释中医基本理论,提倡把中西医汇通的原则运用于临床。
-
汇通派
汇通派为中西医汇通派的简称。19世纪末开始在我国出现的一个医学流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医学大量传到我国,一部分中医试图用改良的方法,沟通中西医学。他们或者以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等知识印证中医的古典医理;其代表人物有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他们各有一些代表性著述。
-
伤寒论学
明清两代,继成无己之后,整理和注解《伤寒论》者,日益增多,如王肯堂,方中行、张隐庵、张路玉、钱天来、柯韵伯、尤在泾诸家,或循原书加以阐解,或本仲景故说而间附后世类方,或以法类证,或以方类证,见仁见智,均对仲景学说有所昌明,尤其清代《医宗金鉴》各科备齐。如以六经为纲,对辨证论治理论框架的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