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醋
米醋(Redvinegar)又称“玫瑰米醋”,盛产于浙江一带,故又称“浙醋”。又以大米为原料,先发酵为白醋坯,再经过直接过淋而制成的一种食用醋。色泽玫瑰红色而透明,香气纯正,酸味醇和,略带甜味,适用于蘸食或炒菜。
-
坎粒砂
别名:坎离砂处方:防风8两,透骨草8两,川芎8两,当归6两,生铁屑1600两,米醋96两。待自然冷却后装入袋中。功能主治:散寒止痛。主由感受风寒引起的四肢麻木,腰腿作痛,筋骨疼痛及小肠疝气,阴寒腹痛。用法用量:每用1袋,置大碗内,用米醋2羮匙(约重5钱)迅速拌匀,装入布袋内,等药物发热后,熨敷患处,避风。
-
太岳活血丹
用清麻油二斤.入米醋一碗熬令熟香)四两,细墨半斤(一半用蓖麻仁三两,乳钵烂研涂墨上,涂尽,用薄纸裹,以黄泥固济,日干,以火五十斤煅令通红,放地上,盆盖,出火气,两饭久一半用醋化,涂墨上,炙干光净者,醋化涂墨上)二两。驴扑马坠,手足伤折,一切疼痛,腹中瘀血刺胁筑心,及左瘫右缓,走注疼痛,痈肿痔漏。
-
米醋萝卜菜
处方:生萝卜250克米醋适量制法:将萝卜洗净切片,加米醋浸数小时。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消食解毒。适用于流行性感冒。用法用量:当菜下饭。每日1剂。摘录:《经验方》
-
贴敛药方
《普济方》卷二九○:方名:贴敛药方组成:麦饭石(粗磨石是也,曾作磨者尤佳。火煅7-8次,煅红入米醋中淬,煅至3-4次,其石定细研,用甘锅盛,煅通红淬醋中,煅过7-8次可用)、鹿角根(不用脑骨,不用角梢,只用角根3寸,火煅)、贝母(为末)各等分。功效:合疮。主治:诸疮口不合。此方救人累效,不可疑药低贱而忽之。
-
乳灵丸
功能主治:治痛风,数年不能举动,日夜呻吟。用法用量:以带皮生姜自然汁化开1丸,热酒服,更以酒30毫升送下。病在上,食后停少时服,一日二服。病在上,食后停少时服,1日2次。制备方法:上研细如粉,炼蜜去上白沫,为丸如龙眼大,每1两重作12丸。
-
全蝎地龙丸
《普济方》卷二四○:组成:僵蚕(炒,去丝)半两,地龙(去土)2两(净),全蝎14个(去尾尖),穿山甲(火炙过)半两,黑小豆22粒,赤足蜈蚣(金头者)1条,草乌(生用,去尖、皮)半两。主治:脚气。吃罢,如人行4-5里后,以荆芥煎茶吃药1钱,即行无忌。制备方法:上为末,糯米醋煮糊为丸,如绿豆大。
-
鹿角膏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二《医方类聚》卷一七二引《千金月令》:鹿角膏:别名:麦饭石膏、三神膏、灵应膏、麦饭石围散处方:鹿角1只(烧作炭,候冷,捣筛为末),麦饭石约半斤(净洗干,碎如棋子大,有作末者,去之,于净熨斗中熬令色赤,投于米醋中,良久滤出;本方改为散剂,名“鹿角散”(见《圣惠》)。
-
木香定痛丸
《魏氏家藏方》卷二:组成:川楝子1两(去核,用巴豆30粒去壳,每粒作2片同炒,去巴豆不用),木香(生用)半两,茱萸(米醋煮熟,炒)半两,当归3钱(炒)。主治:小肠气。用法用量:每服30丸,茴香酒送下,病发时服之。制备方法:上为末,米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
神应参丹
《医方类聚》卷一四九引《简易方》:方名:神应参丹组成:炼朱砂末8两,灵砂末2两,代赭石末2两。主治:心肾亏盈,神气欲脱,咳嗽痰喘,咯血气急,寒热往来,形容瘦弱,风痰潮厥,肠滑泄利及一切虚证。其所择烂人参,日中晒干,雨则火焙,别为细末,枣汤调下,大治一切渴疾及伤寒过经无汗。
-
鹅掌风浸泡方
处方:大枫子肉9克花椒9克皂荚15克土槿皮1.5克地骨皮6克藿香18克白矾12克鲜凤仙花9克米醋1千克功能主治:杀虫止痒。主鹅掌风,手足癣。浸泡后七天内不宜用碱水、肥皂水洗手(足),如有皲裂者,暂缓使用。以伏天浸泡为佳。摘录:《中医外科学》
-
贴敛药
《医方类聚》卷一七四引《简易方》:方名:贴敛药组成:麦饭石(粗麻石是也,曾作磨者尤佳,火煅7-8次,煅红入米醋中淬,煅至3-4次,其石定细碎,用甘锅盛煅,候通红,淬醋中,煅过7-8次可用)、鹿角根(不用脑骨,不用角梢,只用角根3寸,火烧)、贝母(为末)各等分。主治:痈疽疮疖。
-
金凤化痰膏
处方:凤仙花1捧(去青蒂,研末),大葱自然汁1茶钟,好米醋1茶钟,广胶3钱(切如米粒大,入葱汁内泡之),人中白8钱(火微煅,存性,研末)。功能主治:痰注发。用法用量:用时以重汤炖化,量痰包之大小,薄纸摊贴,候膏自落,再换新膏。摘录:《金鉴》卷六十四
-
鳖甲红枣汤
概述:鳖甲红枣汤以鳖甲、红枣、米醋、冰糖为主要原料,具有平肝补肾的功效,适用于肝硬化早期患者。然后将鳖甲、红枣、冰糖放沙锅中用小火炖1小时。食用方法:吃枣喝汤。如有腹水,可加赤小豆30克。如腹胀明显请勿再服。用本法两个月为一疗程。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二号癣药水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二号癣药水:处方:土槿皮1.25kg,千金子6g,斑蝥40只(布包)。摘录:《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中医外科学》:组成:米醋1kg,百部240g,蛇床子240g,硫黄240g,土槿皮300g,白砒6g,斑蝥60g,白国樟36g,轻粉36g,或加水杨酸330g,冰醋酸100ml,醋酸铝60g。主治:鹅掌风,湿脚气,圆癣。
-
骨鲠千捶膏
处方:寒食面4两(来年者妙),大乌梅49个,陈米醋量药用。制法:先以乌梅净肉置器中醋浸,次取仁去皮研烂,焙干为细末,和梅肉与仁同浸1宿令透,却入寒食面一处为丸,如橄榄状,待半干,横穿一窍,以线悬透风处,勿令上白花。功能主治:骨鲠咽喉。摘录:《医方类聚》卷七十五引《经验秘方》
-
白糖米醋蛋
处方:鸡蛋1个白糖30克米醋60克制法:先将米醋煮沸,加入白糖使其溶解,打入鸡蛋。待蛋半熟即成。功能主治:健胃消食,滋阴补虚。适用于妊娠呕吐或肝胃不和者。用法用量:每日2次。摘录:《家庭饮食疗法》
-
醋煮香附丸
别名:醋附丸处方:大香附子(置盆中擦去皮,以米醋浸半日,用瓦锅慢火煮令醋热,滤出切片)。制法:上研为粉,用米醋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功能主治:妇人经候不调,血气刺痛,腹胁膨胀,头晕恶心,崩漏带下,便血症瘕。用法用量:醋附丸(《校注妇人良方》卷一)。摘录:《医方大成》卷十引《澹寮方》
-
独连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独连丸:处方:鸡爪黄连(去须)4两(米醋1升,于研钵内熬尽,取出晒干)。功能主治:消渴。主治:血淋下血;肠风下血及痔疾。制备方法:于猪大肠头内煮熟,去肠,将药末用糕并米饮汤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大脏丸(《赤水玄珠》卷九)、脏连丸(《医学六要 治法汇》卷一)。
-
胎发散
《万氏家抄方》卷三:方名:胎发散组成:胎发(煅秋存性)1钱,硼砂(煅过)7分,胆矾3分。用法用量:以棉花裹箸头,沾米醋,拈药末点疮上过宿;疮愈后,尚未除根,常以逼麝叶捣汁漱之,以茶柏散吹之。或用黄花地丁煎汤、或用金星草捣汁、或用吉祥草根捣汁漱俱可。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神砂膏
《医方类聚》卷八十三引《吴氏集验方》:方名:神砂膏组成:针砂不以多少,诃子不以多少。功效:乌髭。以粗笔上药尤妙,荷叶熟为上,乘热实包之。
-
乌金锭
《经验奇方》卷上:方名:乌金锭组成:川五倍(剖,洗,焙燥)2两,生肥皂(去子弦筋,焙燥)2两,乳香(去油)6钱,没药(去油)6钱。主治:痈疮初起,火盛红肿者。或已作脓觉痛者,宜留出患头,敷四围,亦能收小速愈。制备方法:上药各为细末,和匀。用真米醋捣烂作锭,每重2钱。
-
小三棱煎
《博济》卷三:方名:小三棱煎别名:小三棱煎丸、三棱煎、三棱煎丸、小三棱丸组成:荆三棱4两,蓬莪术4两(洗净),芫花1两(去枝叶)。主治:癥瘕积聚,痞气嗝噎,积滞水肿。用法用量:每服3丸至5丸,用生姜、盐汤吞下;
-
蒜连丸
处方:黄连(晒干,为末)独头蒜1颗(煨热,取肉,研细)制法:上入米醋少许,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晒干。摘录:《仁斋直指》卷二十六《直指》卷二十六:方名:蒜连丸组成:黄连(晒干,为末)、独头蒜1颗(煨熟,取肉研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独头大蒜湿纸裹煨熟,研烂,搜黄连为丸,如梧桐子大。
-
紫灵丹
《经目屡验良方》:方名:紫灵丹组成:冰片4钱8分,麝香4钱8分,乳香(去油)4钱8分,没药(去油)4钱8分,血竭1两2钱,朱砂1钱,前胡1钱2分,元参1钱2分,母丁香8分,斑蝥1两6钱(净,去头足翅,用糯米炒)。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收固。主治:一切冷气,女子宿血冷病。
-
香附米丸
《揣摩有得集》:方名:香附米丸组成:香附米4两(用陈米醋泡7天7夜,以沙锅泡制7次),小茴香4钱(黄酒炒)。主治:一切水肿肚大,两腿肿,不能行走,或因病误服凉药以致肿胀。用法用量:每服30丸,早、晚开水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陈米醋打浆为丸,如梧桐子大。
-
蛎粉散
《医方类聚》卷二一○引《经验良方》:蛎粉散:处方:牡蛎(火煅成粉)。制法:细研上药,用酽米醋搜成团,再煅过通红,候冷研细,却用酽米醋调艾叶末,熬成膏,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妇人月水不止。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一○引《经验良方》《普济方》卷二八五:方名:蛎粉散组成:牡蛎(白者)。
-
十一圣丸
《鸡峰》卷十二:组成:大附子1两,川乌头1两,肉豆蔻仁4个,槟榔4个,肉桂(不见火)1两,胡椒1两,青皮1两,半夏1两,硫黄1两,硇砂1两,舶上茴香1两。硫黄、硇砂细研,米醋半盏,汤缽上熬过,次用米醋半碗,将研过砌砂入面1大匙,同煮稀糊,和前药成剂,丸如梧桐子大。
-
独效散
《杨氏家藏方》卷五:独效散:处方:光明沥青不拘多少。用法用量:每服1钱,先以冷米醋调成膏,复用热米醋调开服,不拘时候。功能主治:解百毒及时气热病之毒。主诸热毒或盅毒,鼻中及口中出血。摘录:方出《千金》卷二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二五三《永乐大典》卷一○三七引《全婴方》:方名:独效散组成:柏枝(研细)。
-
黄丹五倍子水
《古今名方》:黄丹五倍子水:处方:黄丹枯矾明矾各12克五倍子百部各15克雄黄白芷白鲜皮硫黄各6克朱砂轻扮各3克蛇床子白附子白风仙花各9克陈米醋1.5升制法:上药分别研末。功效:消风止痒,化腐消瘀,活血通络,和营消肿,清热解毒,收敛燥湿,攻毒杀虫,生肌敛疮。
-
苦酒鸡子汤
处方:猪胆半酒盏,米醋1盏,鸡子黄1个。功能主治:热毒发斑,咽痛,声音不出,心烦不眠。用法用量:上同煎至8分,作4次服。汗出乃愈。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
立圣膏
《百一》卷十:立圣膏:处方:巴豆37粒,齐州半夏3-7粒。功能主治:缠喉风,喉闭,痫疾。每患缠喉风,或喉闭,或痈疾,用1斡耳,以生姜自然汁1茶脚化下。摘录:《百一》卷十《幼幼新书》卷二十三引张涣方:组成:人乳半合,黄矾粟大,白矾枣大石胆豆大。主治:小儿急疳侵蚀。有肿处,以三棱针刺去血后涂。
-
良姜拈痛散
《仁斋直指》卷六:良姜拈痛散:处方:良姜(切作大片,先用吴茱萸慢火炒,少顷,次入东畔当日壁土,须无雨处者,同炒;次以米醋、酒同炒至茱萸黑色)制法:上只用良姜为末。功能主治:治脾疼。用法用量:每服3克,空腹时用温米饮调服。用法用量:每服1钱,空心温米饮送下。制备方法:上只用良姜为末。
-
灵脂醋
处方:川五灵脂。功能主治:恶血齿痛。用法用量:以米醋煎汁,含咽。摘录:《直指》卷二十一
-
榴附饮
处方:酸石榴皮(米醋炒)、香附子。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产后泻。用法用量:每服2钱,米饮调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
-
芩心丸
处方:黄芩心60克(枝条者,用米醋浸七日,炙干,又浸又炙,如此七次)制法:上药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治老年妇女血热妄行,经水不断,或经断复行者。主治:妇人49岁以后,天癸当住,每月却行或过多不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挡子丸
处方:豆蔻2颗(米醋面调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欓子末(炒)1两,陈仓米(焦炒,为末)2钱。功能主治:脾泻,久泻虚痢,腹痛者。用法用量:上用陈仓米煎作饮,调前二物3钱,旦暮各1服。摘录:方出《普济方》卷二○七,名见《本草纲目》卷三十二
-
葶苈苦酒汤
处方:苦酒1升半(即米醋),生艾汁半升(无生艾,煮熟艾汁,或用艾根捣取汁用),葶苈1合(熬,杵膏)。功能主治:伤寒7-8日内热不解。发狂烦躁,面赤咽痛。用法用量:上煎取7合,作3服。摘录:《活人书》卷十六
-
绿豆叶
《*辞典》:绿豆叶:出处:《纲目》拼音名:LǜD uY 来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叶片。功能主治:治吐泻,斑疹,疔疮,疥癣。①《开宝本草》:霍乱吐下,绞汁和醋少许,温服。②《本草汇言》:治疔毒、癍疹,金、石、丹、火诸毒及霍乱吐下,并绞汁,和温汤饮之。附方:治风癣干疥:绿豆叶,捣烂,和米醋少许,用旧帛擦之。
-
牛喉咙
《*辞典》:牛喉咙:出处:《千金 食治》拼音名:Ni H uL nɡ来源:牛科动物黄牛及水牛的喉咙。附方:治反胃吐食,药物不下,结肠三、五日至七、八日大便不通:白水牛喉一条。去两头节并筋膜脂肉,用米醋一盏浸之,微火炙干、淬之,再炙、再淬,醋尽为度,研末。(《法天生意》正胃散)摘录:《*辞典》
-
外正膏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组成:死猫儿骨1片(长3寸,酒和醋炙),皂荚(去皮子,醋炙)1梃,木鳖子(去壳,生用)2-7枚,重粉半钱匕(研)。主治:鼠瘘。如1两日未效,即服2钱匕,用温酒调下。服毕衣被盖,出汗即愈。制备方法:上为末。每服3钱匕,用米醋熬成膏。
-
仙方固真丹
《得效》卷七:组成:禹馀粮1两,石中黄1两,赤石脂1两,紫石英1两,石燕子1两(炭火煅通红,米醋3升,淬干为度),白茯苓4两,人参2两,青盐1两。制备方法:上以白茯苓4两、人参2两、青盐1两同为末,入无灰酒约量多少打糊,拌和众药为丸,以朱砂为衣,如小指头大。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固真丸。
-
石霜膏
《医方类聚》卷一八四引《吴氏集验方》:组成:风化石灰、百草霜各等分。主治:便毒虏气。用法用量:以米醋调,鹅毛顺手扫起。制备方法:上为末。
-
压惊丸
《直指小儿》卷一:组成:紫石英2钱,代赭石2钱,蛇黄(各烧红、米醋淬)2钱,铁粉(筛过净者)2钱,朱砂2钱,龙齿2钱,白附(焙)1钱,远志肉(姜汁浸,炒)1钱。功效:定心镇痰。主治:诸惊虚惕。用法用量:每服1丸,金银煎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平胃香连丸
《外科集腋》卷八:组成:陈皮2两,甘草2两,厚朴(姜汁炒)2两,木香4两,苍术(米泔浸)2两,川连8两(分四制:甘草煎水、吴萸煎水、京酒、米醋各拌川连2两,晒干)。主治:水泻,痢疾。用法用量:每服1-2钱,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用炒神曲5两打糊为丸。
-
至效独乌膏
《外科启玄》卷十一:组成:独活、草乌、南星、肉桂各等分。主治:背痈疽发毒肿硬痛。用法用量:用好米醋调敷患处,留头,纸盖,干则醋润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收毒散
《万氏家抄方》卷四:组成:白芷、木鳖子、草乌、南星、大黄。制备方法:上为末。《外科启玄》卷十一:组成:盐霜梅10个,山皂角1挺(不蛀的)。主治:发背一两头,开发不住,势在危急。如发热者,米醋调涂四围及开处,厚些即不走开。或姜汁同醋调,或蜜同醋调,或茶卤调涂枯之。
-
羊蹄散
《卫生宝鉴》卷十九:组成:白矾半两,羊蹄根4两(制)。主治:小儿顽癣久不愈。用法用量:入米醋小半盏同擦,不住擦之。隔日洗去再擦。制备方法:上为末。)疥湿疮,浸淫日广,痒不可堪,搔之黄汁出,愈后复发。又阴干作末,痒时搔汁出,以粉之,又以生葱根揩之。
-
羊蹄根散
《金鉴》卷七十四:组成:羊蹄根8钱(末),枯白矾2钱。功效:杀虫,渗湿,消毒。主治:诸癣。用法用量:米醋调擦癣处。制备方法:上为末。
-
芸苔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组成:芸苔子1升。主治:卒风肿。制备方法:上以米醋2升,略煎3-5沸,漉出烂研,渐入醋调,绢绞取汁,又取桂2寸捣末,杏仁49个生用,汤退去皮尖双仁,亦烂研,生姜3两,捣汁相和,然后取天灵盖2片,各如掌大,洗去土,烧灰,捣罗如粉,与诸药和匀,以火养成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