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治
从治为治法。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
甚者从治
甚者从治为治则之一。如热极似寒或寒极似热,应顺其假寒或假热的表象,采用从治的方法。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参见反治: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
-
反治法
概述:反治法为治法之一。《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反治
概述:反治指和常规相反的治法。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从者反治。”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从
临床上的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均属反治法。例如病人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四肢逆冷,其中四肢逆冷是假寒,余证是真热,用白虎汤热服。例如中气不足、脾阳不运所致的脘满腹胀,命门火衰所致的尿闭症,气虚血枯、冲任亏损所致的月经不通等,应分别采用补脾、固肾、养血等方法治疗。
-
从取
从取为针刺治法。《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而病在本,求之于标,或病在标,求之于本,则为逆取。这里的标本逆从的精神,是强调针刺治疗之先后、服从于病情之缓急而言。与治则中之“从治”、“逆治”,强调现象与本质之关系,含义不同。
-
甚者从之
系一种治则。《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指对深重复杂的病证应采用从治的方法,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之。如对热极似寒、寒极似热的病证,分别采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的治法。参反治条。
-
舌上龟纹
舌上龟纹为病证名。若由心火暴盛所致,舌起龟纹,舌质红赤,满口糜烂,腮舌俱肿,口干,脉实有力,为实证,治宜清心凉膈;若由五志过极,虚火妄动所致,舌起龟纹,舌淡,时起白斑细点,舌破,舌若无皮,不渴,脉虚无力为虚证,治宜滋阴清热。治者用四物汤加黄柏、知母、丹皮、肉桂为引道,从治法也,外以柳花散搽之。
-
搜风汤
高丽参不宜用)清半夏9克生石膏24克僵蚕6克柿霜饼15克(冲服)麝香0.3克(药汁送服)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清热涤痰。备注:方中重用防风引麝香深入脏腑以搜风,用人参大补元气,扶正以祛邪;《眼科全书》卷四:方名:搜风汤组成:防风、白芷、细辛、羌活、赤芍、茺蔚子、薄荷、五味子、菊花、荆芥、玄参、大黄、朴消。
-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伤寒论》:方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别名: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猪胆汁汤组成:甘草2两(炙),干姜3两(强人可4两),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猪胆汁半合(无猪胆,以羊胆代之)。功效:回阳救阴。一方面仍用通脉扶阳,一面重加胆汁益阴。就阳方面解说,为激发阴气,以为藏起亟之本;
-
升柴汤
《简明医彀》卷五:组成:柴胡7分,升麻7分,芍药7分,栀子7分,木通7分,大青7分,黄芩7分,石膏钱半。主治:心脾虚热上攻,舌疮,舌强,颊肿。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甚者,加熟附子3分,从治。
-
铁精汤
《千金》卷八:方名:铁精汤组成:黄铁30斤(以流水8斗扬之3000遍,以炭50斤,烧铁令赤,投冷水,复烧,如此7遍,澄清取汁2斗煮药),半夏1升,麦门冬1升,白薇4两,黄芩4两,甘草4两,芍药4两,人参3两,大枣20枚,石膏5两,生姜2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铁精镇摄虚阳,且经烧煅,从治阴火最捷;芍药治血痹;
-
异者从之
异者从之治疗学术语。指主客气不同时,用从治的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必要其主客,适其寒温,同者逆之,异者从之。”
-
西塘感证
《西塘感证》为书名。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六经分证,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立论本于《医学纲目》和《证治准绳》,而又参以高鼓峰、吕用晦二家学术经验。后辑入《医宗己任编》中。
-
阿胶驻车丸
《痢疟纂要》卷九:阿胶驻车丸:处方:阿胶3两,黄连3两,当归1两,干姜1两,木香1两,黄芩1两,龙骨(醋煅,水飞)1两,赤石脂1两,厚朴(姜炒)5钱。功能主治:冷热不调,伤犯三阴,腹痛下脓血。痢之所为红白者,血热也。附注:《幼科证治大全》本方用法:上为末,阿胶二两炒成珠,醋煮膏和末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
李根汤
《千金》卷五:李根汤:处方:李根18铢,桂心18铢,芒硝18铢,甘草1两,麦门冬1两。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李根咸寒降火,芒消苦寒荡热,麦冬、甘草甘平滋津,桂心辛温破结,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制法:上锉,如麻豆大。用法用量:八味李根汤(《医学入门》卷四)、甘李根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
七味益母饮
《产科发蒙》卷四:组成:益母草、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干姜(炮)、甘草。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产后发热者,多因血虚而阳无所依,浮散于表也。勿妄为外感施治,宜七味益母饮,加尿瓦一二钱,内有四物补阴,益母行血,炮姜辛温从治,而能收浮散之阳以归于阴。
-
火郁胃脘痛
《类证治裁·胃脘痛》:“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
-
侧柏叶汤
方出《奇效良方》卷五十一,名见《医统》卷七十四:侧柏叶汤:处方:黄连1两,黄芩1两,荆芥1两,蛇床子1两,镜面草1握,蚵蚾草1握,槐条1握,侧柏叶4两。功能主治:诸痔。主治:吐血,久吐不止。马为火畜,同气相求,导之使下,则余烬之瘀,一概蠲去,此为热伏阴分从治之法。
-
抽薪散
《古今医鉴》卷十二:抽薪散:处方:熟地4钱,当归4钱,干姜(炒黑)1钱。功能主治:产后血虚发热。各家论述:《医钞类编》:此以干姜之苦温为从治,收其净散之热,使归依于阴分也。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二《外科大成》卷三:方名:抽薪散组成:大附子。用法用量:津调,敷足心内,油纸盖之,绢条扎之。
-
冷香饮子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冷香饮子:处方:草果仁(五钱)附子(一钱)橘红(一钱)炙甘草(一钱)功能主治:治老人虚人,伏暑烦躁,引饮无度,恶心疲倦,服凉药不得者。橘红之辛,可调中气;甘草之温,堪以健脾。而必冷服者,假其冷以从治,《内经》所谓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也。炙草、生姜,奠安脾经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