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门
概述:吸门:1.会厌;出《难经·四十四难》。以防异物入气道。咽提肌收缩时,上提咽和喉,舌根后压,会厌封闭喉口,食团越过会厌,经喉咽进入食管。《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
-
七冲门
《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形容口唇的张合如门扇,饮食由此而入,故称。古人谓消化系统有七个要冲,齿牙如门户,称为户门。《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贲门:贲门指胃上口。
-
会厌
《儒门事亲》卷三:“会厌与喉上下以司开阖,食下则吸而掩,气上则呼而出,是以舌抵上腭,则会厌能闭其咽矣。”《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会厌者音声之户也。”《类经》卷二十一:“会厌者,喉间之薄膜也,周围会合,上连悬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其遮厌,故谓之会厌,能开能阖,声由以出,故谓之户。”
-
飞门
飞门为人体部位名。《难经·四十四难》:“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于口之前端,分上唇、下唇。足阳明经“环唇”、足厥阴经“环唇内”,冲任之脉“络唇口”。唇与发音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口唇者,音声之扇也。”
-
新制通幽汤
《证治汇补》卷一:方名:新制通幽汤组成:当归、红花、桃仁、韭汁、香附、牡丹皮、苏子、桔梗、陈皮。当归养血润燥,桃仁破郁开结,桔梗宣通肺气,苏子解郁润肠,香附理血中之气,丹皮凉血分之热,红花活血养血,陈皮利气和中,韭汁行血滞,槟榔通气闭也。此润燥开结之剂,为血实气闭之专方。
-
幽门秘
注解:幽门秘(幽门不通)为病证名。《脾胃论》卷下:“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噻,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用通幽汤。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
-
幽门不通
注解:幽门秘(幽门不通)为病证名。《脾胃论》卷下:“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噻,气不得上下,治在幽门闭,大便难。”用通幽汤。见《杂病源流犀烛·大便秘结源流》。便秘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的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
-
膈噎
龚信谓:“膈噎者,谓五膈、五噎也。”《医学原理·噎膈反胃门》:“原其所由,尽因五味、七情伤损脾肺,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之气,以致精血不生,无以滋荣上焦,而咽喉、吸门干槁坚涩,是以惟饮可下,食则难入,名曰膈噎。治法在于滋阴降火、养血生津为本。”
-
导滞通幽汤
组成:桃仁泥、红花各一分,生地黄、熟地黄各五分,当归、炙甘草、升麻各一钱。用法用量:水煎去渣(《兰室秘藏》调入槟榔细末五分),食前服。功能主治: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导滞通幽汤主治大便难,幽门不通上冲,吸门不开噎塞,不便燥闭,气不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