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砭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以针刺治病·砭:砭指以针刺治病。《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帝头眩不能视,侍医张文伸、秦鸣鹤曰:"风上逆,砭头血可愈。”
-
砭石
《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晋·廓璞注:“箴石,可以为砥(砭)针,治痈肿。”金属针具即从砭石发展而来,《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
箴石
概述:箴石:1.针形砭石;《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砭石分指针与砭石·箴石:箴石为针与石的合称。《汉书·艺文志》医经下颜师古注:“箴,所以刺病也;
-
𥐗石
《集(音员)》:“ ,同砭字。从巳不从已。”《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医疗工具逐渐被金属针具取代。
-
镵石
镵石为古代石制针具名。《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镵石,针艾治其外也。”《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制砭石大小。”隋·全元起注:“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医疗工具逐渐被金属针具取代。
-
瓷针
瓷针是指以瓷器碎片经消毒后砭刺局部或穴位出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汪机《外科理例·附方》:“治小儿丹毒,色赤游走不定,用细瓷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一块,以箸一根劈开头尖夹之,以线缚定,两指轻撮箸梢,令瓷器芒者正对患处悬寸许,再用箸一根频击箸头,令毒血遇刺皆出。”
-
陶针
陶针是指古代以陶瓦碎片经消毒后砭刺局部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明·万密斋《片玉心书,丹毒门》:“用磁、瓦片打成尖锋,以筷子夹定扎住速刺,令出恶血。”清,鲍相璈《验方新编》中有称“陶瓷针”。现在我国壮族民间还有陶针的应用。一般在体表一些特定部位进行浅刺。《本草纲目》:“以瓷针治病,亦砭之遗意也。”
-
针砭
针砭泛指针法。砭,砭石。古代最原始的针刺和切割用具。《说文》:“砭,以石刺病也。”因古代以砭石为针,故针砭共称。《西斋话记》:“陇州道士曾若虚者,善医,尤得针砭之妙术。”
-
砭射
砭射为砭刺络脉出血之谓。《医门法律》:“经盛入络,络盛返经,留连不已,是以有取于砭射,以决出其络中之邪。”
-
东丹李慕华
东丹李慕华即耶律倍。耶律倍为(10世纪)辽代医学家。契丹族,辽太祖之子。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焫之术;通辽、汉文。因弟承帝位所迫,潜逃至唐,唐明宗赐姓名李赞华,又名东丹李慕华。子兀欲,喜工画,颇知书,曾收藏许多医经等书籍。
-
砭灸处
砭灸处指施行针(砭)、灸的处所,即腧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逆顺,以宜镵石定砭灸处。”
-
砭艾
砭艾即针灸之意。砭,砭石,泛指针刺;艾,艾灸。《新校备急千金要方序》:“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
-
耶律倍
耶律倍(899-936年)辽代医生。小字图欲,谥号义宗。辽太祖之子。聪明好学,通阴阳,晓音律,精辽、汉文,兼知医药、砭焫之术。其弟僭帝位,被迫潜逃至后唐。唐明宗赐名孝赞华,又名东丹李慕华。家藏书籍万卷。子兀欲,喜工画,颇知书,亦藏多种医书。
-
细
细①指“细脉”。②与“粗”相对。《灵枢·痈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灵枢·玉版》:“余以小针为细物也。”见“细理”条。《灵枢·寿夭刚柔》:“用棉絮一斤,细白布四丈。”
-
鑱石
鑱石即砭石。《素问·汤液醪醴论》:“鑱石、针艾治其外也。”古代原始的医疗工具,一种楔状石块。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以砭刺患部以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详见砭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