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高
气高为症状名。上盛可由病邪壅阻,致肺气胀满,亦可由真阳不固而上浮,见下虚上盛之证。简称喘,亦称喘逆、喘促。《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现证候各有不同,故在实喘与虚喘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多种证型。
-
近制清暑益气汤
处方:人参、白术、麦门冬、五味子、陈皮、甘草(炙)、黄柏(炒)、黄耆(蜜炙)、当归身。功能主治:夏月外感湿热,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痛,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少,大便清而频,或痢出黄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脉洪缓者。
-
上盛
概述:上盛:1.人体上部邪气盛;2.人迎脉浮盛的脉象。《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上盛则热痛。”人迎脉浮盛的脉象·上盛:上盛指人迎脉浮盛的脉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
-
藿香半夏丸
《圣济总录》卷四十七:藿香半夏丸:处方:藿香叶8克半夏150克(生姜汁浸一宿,焙干)丁香15克制法:上药三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长夏5-6月,湿热蒸炊,人多困倦,胸满短气,支节疼痛,气高而喘,烦热,大便或泄而黄,或如白泔,或渴或不渴,膨闷不欲食,或气短不能言,小便多而黄。
-
鼾嗽
鼾嗽病名。指因气虚而致的痰涌气逆咳嗽。《不居集》卷十五:“鼾嗽,咳嗽气急,喉声如鼾者,大虚之症。宜独参汤。”参见短气嗽、气高、痰饮咳嗽等条。
-
肺实咳嗽
肺实咳嗽病名。肺胀气逆所致的咳嗽。《不居集》卷十五:“肺实咳嗽,肺胀者,肺统周身之气,因虚不能宣布于外,而反逆归本经,诸窍闭塞,不通而发胀,则中府、云门两胁间之经络,皆不能利,所以气高而似喘,实非喘症。其脉左则人迎弦急,右则气口弦紧而滑数,此为气实咳嗽,宜疏散。”参见咳嗽、肺胀嗽条。
-
秋月咳嗽
秋月咳嗽证名。秋月感受湿热或燥热所致的咳嗽。见《不居集》卷十五。身热自汗,口干便赤,脉虚而洪者,用白虎汤。身热而烦,气高而短,心下痞满,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者,用香薷饮。深秋感受燥气之肺燥咳嗽,当清金润肺,或兼清散。玉竹、贝母、杏仁、阿胶、百合、枇杷膏之属。”
-
双玉丸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组成:软石膏、寒水石(各煅,姜汁淬)各等分。主治:胃火刑肺,气高而喘,每至夏月,必一发者。用法用量:每夜服1钱,白汤或淡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甘草煎浓膏为丸,如绿豆大。
-
下
王冰注:“下,谓下焦肝肾气也。”《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素问·气交变大论》:“夫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22]指用泻下攻逐的药物以通利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灵枢·通天》:“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