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摩疗法
推揉类(平面用力手法)有推法、揉法、摩法、擦法、抹法。其作用力浅,仅作用于皮肤及皮下。捶法的主要作用是行气活血,放松肌肉,祛风散寒,消除肌肉疲劳,缓解局部酸胀等。此法多用于腰骶部及四肢的近侧部。捏法有两种。即纵行肌腹横向提拿,横行肌腹纵向提拿。屈伸法的作用是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肢体活动能力等。
-
下法
3.小儿推拿方法之一。八法之一·下法:下法为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厘正按摩要术》卷二:“下法:周于蕃曰:凡小儿未能语者,忽大哭不止,多是腹痛,须令人抱小儿置膝上,医者对面,将两手于胸腹着力久揉,如搓揉衣服状。
-
挺法
挺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指使弯曲的肢体挺直的一类手法。如腰、指、趾等关节屈不能伸者,用一手或两手先徐缓地摇关节,然后逐渐使之挺直。
-
升法
升法为推拿手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指将患肢下陷处反复上提以恢复原状的一类手法。
-
拢法
拢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用两手掌尺侧面对合,夹住应治疗部位的肌肉,一夹一放地反复进行;也可将肌肉夹起后摇动几下再放。多用于腹部。
-
理法
理法推拿手法名。又名缕法。见《外科中医按摩疗法》。用手握肢体,然后一松一紧,自上而下循序移动。多用于四肢部。有理顺筋脉的作用。
-
拉法
拉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又称牵法、引法、拔法。在患处上下两端用力作持续对抗牵拉,或借助器械牵拉,使骨折复位。多用于四肢和腰部疾患。
-
颠法
颠法推拿手法名。见《中医按摩疗法》。即抖法。见该条。
-
抵法
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用两手指或两手掌相对,在治疗部位上用力进行按压。作用同按法,而刺激量较大。
-
绰法
绰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绰是抓提的意思。先用五指抓捏,捏后急速滑开。或用两手掌平贴于患处,然后手掌小指侧用力向中间滑起。有舒展筋脉等作用。
-
颤法
颤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即振颤法。见该条。
-
按
按①切脉指法。用重指力按脉,以求沉伏之脉象。《诊家枢要》:“重手取之曰按。”《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热盛衰而调之。”《素问·针解》:“邪胜则虚之,出针勿按。”④按摩疗法。
-
《推拿学》
《推拿学》推拿专著。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编。本书较系统地整理了按摩疗法。共分二篇,第一篇总论,介绍了推拿简史、经络学说、诊断、治则、练功及手法等项;第二篇治疗,介绍了40余种病症的推拿疗法及其临床效果。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中医按摩学
概述:中医按摩学:1.学科名。2.同类同名科教书籍。是研究用按摩疗法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即中医推拿学。推拿古称“按摩”,明代始称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推拿手法或借助于一定的推拿工具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或穴位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
拽法
拽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即用力牵拉患者肢体关节的手法。
-
(扌鹵)法
(扌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指双手有力紧贴或握住患者肢体。然后急速滑开。有活血消肿作用。
-
捵法
捵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捵是拉长、扯平的意思。①用一手或两手握住患肢的手指或足趾作上下颤动,使患肢有如波浪起伏地抖动。②即拨法。见该条。
-
攴法
攴法(攴音pū扑)为推拿手法名。用指尖、指掌或指背轻打治疗部位,似雨点下落状。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
-
挪法
挪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把手掌平压在治疗部位上,然后如握拳状,将此部位的肌肤提住,稍停,再放手前移,提住前方肌肤,如此不断前移。
-
缕法
缕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即理法。见该条。
-
归法
归法为推拿方法名。见曹锡珍《外伤中医按摩疗法》。1.归法指用两手掌或两手指对合在治疗部位上进行压挤。拨法为推拿手法名。见杜自明《中医正骨经验概述》。又名拨络法、弹拨法、抻法。用手指按于穴位上,适当用力来回拨动。能解痉止痛,对松解软组织粘连有一定的作用。
-
扶法
扶法推拿手法名。见《外伤中医按摩疗法》。用一手扶持固定肢体,以便于另一手进行各种手法操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