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合穴
概念:下合穴为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即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指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选穴。它属辨证取穴的范畴。常用的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如对内脏疾病多取背俞、募穴治疗;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治疗等均是。
-
太阳大络
太阳大络指三焦下合穴委阳。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穴在腘弯横纹委中央外侧,故名。俯卧取穴。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便秘、腋下肿、胸腹胀、腰背痛、腿足挛缩、瘈疭、癫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膀胱炎、乳糜尿、腰部扭挫伤、腓肠肌痉挛、癫痫、发热等。一般直刺0.5~
-
六腑下合穴
六腑下合穴为经穴分类名。《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下合穴主要用来治疗六腑病证,例如胃病之取足三里,肠痈之取上巨虚,泻痢之取下巨虚等。六腑下合穴(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合治内府
“合治内府”为《内经》选穴原则之一。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参见下合穴: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六腑下合穴为经穴分类名,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穴位。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
-
合治内腑
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
-
下合治六腑
下合治六腑为针灸治疗法则,又称合治内腑,即六腑的疾病,可用该经的下合穴治疗。下合穴指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
府输
概述:府输:1.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六腑的下合穴·府输: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府俞
府俞即府输。俞,通输。参见府输:1.府输指六腑诸阳经的井、荥、输、原、经、合各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府输七十二穴。”2.府输指六腑的下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
-
大肠属上,小肠属下
大肠属上,小肠属下是指大肠属上,指大肠的下合穴为上巨虚;小肠属下,指小肠的下合穴为下巨虚。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
大肠
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从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和分泌粘液的机能很强。图2-22盲肠内腔及阑尾炎结肠:结肠(colon)围绕在空回肠的周围,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左髂嵴平面以下的一段结肠位于腹下部和小骨盆腔内,肠管弯曲,叫乙状结肠,在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
郄阳
郄阳为经穴别名。《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王注:“郄阳,谓浮郄穴上侧委阳穴也。”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穴在腘弯横纹委中央外侧,故名。俯卧取穴。如小便淋沥、遗溺、癃闭、便秘、腋下肿、胸腹胀、腰背痛、腿足挛缩、瘈疭、癫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肾炎、膀胱炎、乳糜尿、腰部扭挫伤、腓肠肌痉挛、癫痫、发热等。
-
特定穴
特定穴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经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等。
-
道刺
道刺即远道刺。出《针灸甲乙经》。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
-
大肠侧
概述:大肠侧即大肠。《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其功能是主传导消化物的糟粕,排出体外。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手太阴肺经络大肠。其背俞为大肠俞,募穴为天枢,下合穴为上巨虚。推拿部位名·大肠:大肠为推拿部位名,出陈氏《针灸大成·小儿按摩经》。
-
远道刺
为九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从广义来看,凡头面、躯干、脏腑的病症取用四肢穴都可称远道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
三焦
2.温病学作为辨证纲领;三焦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其背俞为三焦俞,募穴为石门,下合穴为委阳。《温病条辨》:“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于上焦,终于下焦。”③位于中指中节的腹面(《幼科铁镜》)。
-
治腑者治其合
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六腑病症,宜取该腑的下合穴。治腑者治其合指治疗六腑病要取位在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邪在府,取之合。”《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合治内府。”
-
经络疗法
经络疗法是将药液注射于触摸到的阳性反应物内,再施用一定手法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经络疗法的特点:它的特点在于循摸出经穴的阳性反应物,作为治疗的依据。一般是先检查背腰部第一侧线的夹脊穴、第二侧线的背俞穴和第三侧线的经穴,再触诊胸膜部各脏腑的募穴,最后触诊四肢部的郄穴、原穴、下合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