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法机要
《活法机要》为综合性医书。不著撰人《或题元·朱震亨撰》。本书介绍以泄痢、头风、消渴等内科杂病为主,兼及胎产、疮疡、眼证等临床较常见的多科病证的病因、证候及治疗方药。本书或认为系朱氏门人所编述,现存较早的刊本有明吴中衍校刻本,《济生拔萃》本、《医统正脉》本等。
-
赤芍药汤
《圣济总录》卷四十五:赤芍药汤:处方:赤芍药1两,生干地黄(焙)1两,大黄半两(锉,炒),甘草(炙)半两。
-
五黄散
概述:五黄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疡医》卷六方之五黄散主治杖疮疼痛。《御药院方》卷十方之五黄散:别名:五黄膏(《袖珍方》卷三)。摘录:《御药院方》卷十《活法机要》方之五黄散:别名:乳香膏组成:黄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乳香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新水调成膏。
-
血风汤
处方:秦艽羌活防风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地黄白术茯苓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手足痿软无力,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舌淡苔白润,脉细。附注:血风散(《万氏家抄方》卷五)。本方方名,《医学纲目》(世界书局本)引作 血气汤。制成丸剂,名 血风丸(见《医学入门》)。《活法机要》有半夏、黄耆。
-
养血当归地黄散
别名:养血当归地黄汤(《活法机要》)、当归地黄汤(《慎斋遗书》卷五)。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保命集》卷中:方名:养血当归地黄散别名:当归地黄汤组成:当归1两,地黄1两,芍药1两,川芎1两,藁本1两,防风1两,白芷1两,细辛5钱。中风,少血偏枯,筋脉拘挛疼痛。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丹溪心法附录
元·朱震亨著述,明·程充校订。刊于1481年。论述病证,先引朱氏原论,次则记述朱氏门人戴元礼有关辨证等方面的论述,并介绍治疗方剂。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录》27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
脉因证治
概述:《脉因证治》为综合性医书。旧题元·朱丹溪撰。主要内容:本书介绍各科临床病证凡70篇,各证论候的次序先后为脉诊、病因、证候及治法,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版本: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刻本,前有缪遵义所撰序文,现存多种清刻本。
-
丹溪心法治要
概述:《丹溪心法治要》为综合性医书。元·朱震亨述,明·高叔宗校正。主要内容:全书论述了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口腔等多科病证。介绍治法比较具体,选方颇精,并附医案。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本书宜于《丹溪心法》、《脉因证治》、《活法机要》等书互相参阅。
-
丹溪心法
概述:《丹溪心法》为中医综合性著作。旧题元代朱震亨撰,明代程充校订。全书分列各科病证一百篇,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此外又有《丹溪心法附录》27卷,共七种(除《丹溪心法》外,尚合刊有朱震亨《医学发明》、《脉诀指掌》、《金匮钩玄》、《活法机要》及戴思恭《证治要诀》、《证治要诀类方》六种)。
-
卒心痛
《活法机要·心痛证》:“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医学入门》卷五:“热痛内因酒食积热,痰郁发厥,手足虽冷,而身热甚,则烦躁吐逆,额汗。古玄金散、三味川楝散、莎芎散。大便不通,面带阳色,痛必作止不常,甚则躁渴吐酸,额上有汗,手足温暖或身虽热而手足寒,谓之热厥。”
-
中焦吐
中焦吐为病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由于食气互结为积,脘腹疼痛,或先痛后吐,或先吐后痛。治宜消积导滞,可用紫沉丸,或用木香槟榔等分为末调服。
-
济生拔萃
《济生拔萃》为书名。元·杜思敬辑。成书于延祐二年(1315年)。内容选辑医学著作19种。《济生拔萃》刊于1308年。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现有元刻本和1938年上海涵芬楼影印本。
-
大实心痛
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藁本汤去其邪也。”心痛为胸脘部疼痛的统称,一指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也指胃脘痛,古代文献对心痛有多种记载。如真心痛、厥心痛、九种心痛、冷心痛、热心痛、气心痛、血心痛、食心痛、饮心痛、失血心痛、蚘心痛、虫心痛、大实心痛、悸心痛等。
-
冰霜散
《活法机要》处方寒水石(生)牡蛎(烧)朴消青黛各30克轻粉3克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主烧烫伤,创面破溃疼痛。用法用量新水或油调搽。
-
丁香楝实丸
《医学发明》卷五:丁香楝实丸:处方:当归(去芦,锉碎)附子(炮制,去皮、脐,锉)川楝子(锉碎)茴香(炒)各30克上四味锉碎,以好酒2升同煮,酒尽为度。烙干作细末,每称药末30克,再入下项药:丁香木香各6克全蝎13个玄胡30克制法:上四味,同为细末,入在前项当归等药末内拌和,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回疮金银花汤
别名:回疮金银花散、金银花汤、回毒银花散、回疮银花汤处方:金银花(连衣)2两,黄耆4两,甘草1两。功能主治:疮疡痛,色变紫黑者。用法用量:回疮金银花散(《活法机要》、金银花汤《脉因证治》卷下、回毒银花散(《外科正宗》卷二)、回疮银花汤(《观聚方要补》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回毒金银花汤”。
-
截疳散
《外科精义》卷下:截疳散:处方:白及白蔹黄丹密佗僧各30克黄连15克轻粉3克冰片麝香各1.5克制法:上药各研极细粉,和匀。功能主治:小儿走马牙疳,牙龈溃烂。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活法机要》:方名:截疳散组成:黄连半两,白敛1两,白及1两,黄丹1两,轻粉1分,龙脑半分,麝香半分,密陀僧1两。
-
款气丸
《活法机要》:款气丸:处方:郁李仁青皮(去白)陈皮(去白)槟榔木香杏仁(去皮、尖)马兜铃(炒)人参广茂当归泽泻茯苓苦葶苈(炒)各15克防己37.5克牵牛(取头、末)45克制法:上药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中焦虚痞,食少痰多,胸膈满闷,呕逆恶心,胁肋坚胀,便利不调,九种心痛,五般膈气;
-
瞿麦饮子
处方:连翘1斤,瞿麦穗半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瘰疬。用法用量:水煎,临卧服。摘录:《活法机要》
-
煨肾丸
治肾虚腰痛。摘录:《医学正传》卷四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保命集》卷下:方名:煨肾丸别名:牛膝丸组成:牛膝、萆薢、杜仲、苁蓉、防风、菟丝子、白蒺藜、胡芦巴、破故纸各等分,肉桂半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猪腰子捣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阳气衰弱,腰痛,脉冷,精滑,阴痿,脐腹(疒丂)刺,减食力劣。
-
葡萄藤叶
《*辞典》:葡萄藤叶:出处:《纲目》拼音名:P TɑoT nɡY 来源:为葡萄科植物葡萄的藤、叶。化学成份:茎含还原糖、蔗糖、淀粉、鞣质、黄酮类化合物。又含异槲皮甙、槲皮甙、芸香甙。功能主治:治水肿,小便不利,目赤,痈肿。②《滇南本草图说》:采叶贴无名肿毒。④《陆川本草》:治呕吐,恶阻,肿胀。
-
平肌散
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之平肌散主治疮疡久不收敛。《直指》卷二十二方之平肌散:组成:老狗头骨1分,露蜂房1分,生发(各烧存性)1分,新桑白皮半分。《活法机要》方之平肌散:组成:密陀僧1两,花蕊石(二物同煅赤)1两,白龙骨1两,乳香(另研)1钱,轻粉1钱,黄丹2钱半,黄连2钱半。
-
杂类名方
《杂类名方》为《济生拔粹》系列丛书之一。元·杜思敬辑。刊于1308年。是中医丛书较早的一种。其中《杂类名方》为杜氏所撰集。
-
下焦吐
见《活法机要·吐证》:“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通里攻下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可选用半硫丸、木香匀气散、附子理中汤等方。
-
上焦吐
上焦吐为病证名。《活法机要·吐证》:“上焦吐者,皆从于气。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宜用桔梗汤、木香散、七气汤,或用六君子汤加木香、藿香、桔梗、枇杷叶等。
-
热厥心痛
热郁气逆所致的心痛。《活法机要·心痛证》:“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躁而吐,额自汗出,知为热也。《医学入门》卷五:“热痛内因酒食积热,痰郁发厥,手足虽冷,而身热甚,则烦躁吐逆,额汗。大便不通,面带阳色,痛必作止不常,甚则躁渴吐酸,额上有汗,手足温暖或身虽热而手足寒,谓之热厥。”
-
碧霞挺子
处方:铜绿1两,硇砂2钱,蟾酥1钱。制法:上为细末,烧饭和作挺子。功能主治:恶疮透了不觉疼痛者。用法用量:每用刺不觉痛者,须刺血出,方红药在内,以膏贴之。摘录:《活法机要》
-
碧霞梃子
处方:铜绿30克硇砂9克蟾酥3克制法:上为细末,软米饭拌匀,捻作梃子,如粳米大小。功能主治:主疮疡溃后,腐肉未脱者。用法用量:用时纳入疮内,以药膏外贴。或作散荆,粘附纸捻上,插入疮口。摘录:《活法机要》
-
荆芥根
《*辞典》:荆芥根:出处:《纲目》拼音名:JīnɡJi Gēn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根。功能主治:治吐血,牙痛,瘰疬。(《经验方》)②治风热牙痛:荆芥根、乌桕根、葱根等分。煎汤频含漱之。用樟脑、雄黄等分,为末,麻油调扫上,出水,次日再洗再扫,以愈为度。(《活法机要》)摘录:《*辞典》
-
噙化法
概述:噙化法(methodofmelt-in-mouth)为中医治法名。主治实热型舌疮。(3):34)麝香1.5g,陈皮10g,白芷10g,桔梗10g,梅片10g,硼砂12g,僵蚕12g,黄连8g,儿茶10g,朱砂12g,连翘10g,甘草8g,玄明粉12g,牛蒡子10g,豆根10g,上药分另IJ力Ⅱ工,共研极细末,密封瓶内。功能清热解毒,祛痰利咽。主治慢性扁桃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