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气
分气为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
上含
《伤科补要》卷二:“玉堂,在口内上腭,一名上含,其窍即颃颡(hánqsǎng杭嗓)也。”颃颡指咽后壁上的后鼻道,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必经通路,相当于鼻咽部;足厥阴肝经过此。《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类经》卷二十一:“颃颡,即颈中之喉颡。
-
颃颞
颃颞人体部位名。咽后壁上的后鼻道。是呼吸气体必经途径,又与鼻分泌物的排泄有关。《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泄也…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颃颡不开,分气失也”。张景岳注:“颃,颈也。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故为气分之所泄。”
-
吭嗓
吭嗓为人体部位名,即颃颡。是指软腭以上至鼻后孔间的空腔,即鼻咽部。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冲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类经》卷二十一:“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
-
颃颡
颃颡(nasopharynx)为人体部位名。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作吭嗓。是指软腭以上至鼻后孔间的空腔,即鼻咽部。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类经》卷二十一:“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
-
揩摩
揩摩按摩;摩擦。《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
分气紫苏饮
功能主治:《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之分气紫苏饮主治脾胃不和,胸膈噎塞,腹胁疼痛,气促喘急,心下胀闷,呕逆不食。常服和胃进食。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丹溪心法》卷四方之分气紫苏饮:组成:枳壳、茯苓、大腹皮、陈皮、甘草、苏子、草果、白术、当归、紫苏、半夏、桑皮、五味子。
-
圆头针
圆头针即圆针。古代九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可作按摩之用,用以按摩体表,治疗筋肉方面的病痛。
-
养化廓
《审视瑶函》认为此廓即巽廓,络通中焦,“心包与中焦相为脏腑,胞络营血,以滋养中焦,分气以化生,故曰养化廓。”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下痞
痞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
-
鼻洞
鼻洞同“鼻孔”。《灵枢·忧恚无言》:“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顽颡不开,分气失也。”
-
导气枳壳丸
处方:枳壳(去瓤,麸炒)、木通(锉,炒)、青皮(去白)、陈皮(去白)、桑白皮(锉,炒)、萝卜子(微炒)、白牵牛(炒)、黑牵牛(炒)、莪术(煨)、茴香(炒)、荆三棱(煨)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分气逐风。主气结不散,心胸痞痛,气逆上攻。摘录:《宣明论》卷七
-
九针
2.针灸书名。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针刺补泻:全身疾病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经络补泻原则:《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圆针
圆针(round-pointneedle)为针具名。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员针
员针即圆针。员,古通圆。古代九针之一。后人用以称圆头针,因圆通员,又称员针。《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说明其针尖椭圆如卵,针身呈圆柱形,长一寸六分。
-
摩
摩按摩。《灵枢·九针十二原》:“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素问·至真要大论》:“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