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
立秋为二十四节气之一。《通纬·孝经援神契》:“大暑后十五日,斗指坤,为立秋。”我国习惯作为秋季开始的节气。
-
差夏
差夏指立秋之后十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物成之差夏。”王冰注:“立秋之后一十日也。”
-
秋花生
秋花生是“立秋”前后播种的花生。主要是珍珠豆型花生。生产上,采取适期早播、施足基肥、适当密植,防治病虫和加强管理等综合技术。秋花生种子是在干燥、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的条件下成熟,贮藏期间低温干燥、贮藏期短,种子生活力强、带菌率低,播后比春植留种种子吸水快而多,种子生理代谢作用旺盛,呼吸强度大。
-
八正神明论篇
《八正神明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的篇名。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本篇一是论述四时八正,日月星辰的变化,以及它与人体气血虚实和针刺补泻的关系;二是论述望、闻、问、切,应结合阴阳四时的虚实,着重掌握形和神的病变,故名。
-
九宫八风
《九宫八风》为《黄帝内经灵枢》的篇名。本篇主要阐述九宫的方位和八风的区别及其导致的病变,故名。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确立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节气的日期,以及中央和四正、四隅的九个方位,从而说明季节和方域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
-
暑邪
暑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夏至以后,立秋之前,具有炎热、升散等特性的邪气。暑为夏令主气。过极则构成病因,属阳邪,多在夏季致病。《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暑则皮肤缓而腠理开”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脉洪大、多汗等。暑热容易耗气伤津,故又经常出现体倦、心烦、口干等症。暑邪夹湿,则表现为暑湿。
-
四之气
四之气为主气之第四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
保婴稀痘方
处方羌活6分,麻黄6分,生地4分,黄柏4分,升麻4分,甘草4分,黄连4分,归身4分,防风3分,川芎3分,黄芩(酒洗)3分,藁本3分,柴胡3分,干葛3分,苍术3分,红花2分,细辛2分,苏木2分,陈皮2分,白术2分,吴萸1分,连翘1分。主用法用量每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1日,用水2钟,煎8分,露1宿,次早仍温热服。
-
蒲种壳
《*辞典》:蒲种壳:出处:《药材资料汇编》拼音名:P ZhǒnɡK 别名:地蒲壳、扁蒲壳(《苏州本产药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瓠子老熟的干燥果皮。立秋至白露间,采取老热果实,剖开除去种子,晒干。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性味:①《苏州本产药材》:淡。②《药材资料汇编》:治面目四肢浮肿,大水(腹)胀满,小便不通。
-
楸叶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方名:楸叶膏组成:楸叶(锉)10斤,马齿苋(锉)1斤,乌犀角末2两,沉香末1两。主治:疮疡。发背、痈肿、恶疮。用法用量:凡有热肿,先以浆水洗肿处,次以甘草水洗,然后摊药于薄纸或绢上,随肿大小贴之,1日2次。制备方法:上净洗控干,沙盆内烂研,取自然汁,重绢滤过,慢火熬成膏,瓷器收之。
-
日月丹
《丹溪治法心要》卷八:组成:朱砂1两,轻粉1两,蜈蚣1条。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制备方法:上为末,青蒿节内虫为丸,如黍米大。《理瀹》:组成:雄黄、硼砂、朴消、冰片、麝、元明粉各等分。主治:胃气痛,绞肠痧,霍乱吐泻转筋,并淹、跌、缢尚未绝者。用法用量:点眼。制备方法:立秋前1日晒,研。
-
四气
概述:四气:1.四性;2.运气术语。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比较和平,其中也有微寒微温者,仍属于四气之内,故称四气,而不称五气。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常适用于热性病证;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即四之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
-
八纪
八纪指八个节气,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八纪。”
-
夏
夏夏季,夏令。一年四季(四时)之一,农历的四、五、六月,即从立夏日至立秋日前的九十余天。《素问·刺要论》:“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
八正
八个时令·八正:八正指二分、二至和四立,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个时令。《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
白蘑
别名:口蘑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白蘑TricholomamongolicumImai,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布:夏秋两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产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内蒙古。性味:甘,平。功能主治:宣肠益气,散血热,透发麻疹。主治小儿麻疹欲出不出,烦躁不安。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三伏
概述:三伏:1.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称;2.指末伏。一般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针灸临床上经常采用的“冬病夏治”、“伏针”、“伏灸”都在这个阶段进行。因初伏、中伏、末伏,亦称头伏、二伏、三伏。
-
伤寒微旨论
《伤寒微旨论》为伤寒著作。全书自伤寒源至劳复证共十五篇,论述辨脉,汗、下、温中等治疗大法,用药和某些病证的证治,并附方论、治案。所用方剂不限于《伤寒论》方,多为自拟方。所设汗、下、温中诸法均依立春后至清明前;清明后至芒种前;但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批评韩氏“将温暑作伤寒立论”,应予注意。
-
八节
概述:八节:1.人体部位名;指两侧的膝、踝、肘、腕八个大关节。《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风者,人之股肱八节也。”马莳注:“人之手足,各有股肱关节计八,故谓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刺法启玄歌》:“细推十干五行,谨按四时八节。”
-
人参桔梗汤
《伤寒微旨》:组成:人参3分,桔梗3分,麻黄(去节)1两,石膏3两,甘草3分(炙)。主治:伤寒阴气已盛,关前寸脉力小,关后脉力大,恶风,不自汗,得之芒种以后,立秋以前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荆芥5穗,煎至7分,去滓热服。加减:如尺脉依前力小,加麻黄2分(去节),同煎服。制备方法:上为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