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药法
煎药法把中草药煎煮成汤剂的方法。要根据药剂的作用而掌握火候,如发表药、理气药,多取其气,宜用较猛的武火急煎;补益药,多取其味,宜较弱的文火慢煎。同时要依据药物的性质、药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龄大小而确定煎水量的多少。此外,还须留意先煎、后下、包煎等法。
-
先煎
先煎(decoctedearlier)为煎药法之一。是指比其他药物早15~矿物类、介壳类药物,如石膏、代赭石、牡蛎、鳖甲等,因质重难以煎出药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约10分钟,再下其他药。此外,麻黄亦须先煎两三沸,掠去水上浮沫,然后下其他药合煎,可避免服后心烦。
-
煮散
《外台秘要》卷十九引《苏恭方》之煮散:方名:煮散组成:独活6两,茯苓6两,牛膝6两,汉防己6两,白术6两,黄耆6两,麻黄(去节)6两,柴胡6两,当归4两,防风4两,橘皮4两,桂心4两,人参4两,附子3两(生用),磁石16两(碎如豆),羚羊角3两(屑),生姜、杏仁、半夏(洗)、吴茱萸、槟榔(碎)、丹参8两。
-
后下
后下(decoctedlater)为煎药法之一。是指在其他药物煎成前5~气味芳香的药物如薄荷、木香、砂仁等,是借其挥发油取效的。如煎煮过久,则其有效成份可挥发失效,故宜在其他药物将煎好时才放入,稍煎即可。另外,大黄后下,可使其泻下作用更显著。
-
包煎
包煎(wrap-boiling)为煎药法之一。是指用纱布包好入煎的煎药法。一般对有毛的植物药如旋复花等须用布包煎,以免其毛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又如对过小的子仁(如苏子、车前子等)也宜包煎。有些散剂、丸剂、核仁捣泥等与饮片同煎,为了防止药汤浑腻难服,亦可包煎。
-
酒制
概述:酒制(processingwithwine)为中药炮制法。指酒炙、酒炖、酒蒸等的统称。即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生片),加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的炮制方法。即将净药材或切制品(生片)加酒拌匀,置于适宜容器内炖制的炮制方法。酒煎:酒煎为煎药法。即将药物放黄酒或白酒中煎煮的方法。
-
生汁兑入
生汁兑入(mixwithfreshjuice)为煎药法之一。是指(一些药材本身就是液体,如蜜、酒、醋、生姜汁等)生地汁、梨汁、生藕汁等新鲜植物药汁,不宜入煎,宜兑入煎好的汤剂中服用的方法。也简称为“兑入”。
-
酒煎
酒煎(decoctwithwine)为煎药法。是指将药物放黄酒或白酒中煎煮的方法。
-
煮
煮①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物放在清水或其他液体(醋、药汁等)内煎煮。如芫花用醋煮,可减弱其毒性;朴硝与白萝卜同煮成玄明粉。②即煎药法。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