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项
后项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中医药杂志》。位于项部正中线,后发际下1寸处。主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颈项强痛、头痛发热等。一般直刺0.5~0.8寸。
-
二连丸
处方:白芜荑半两,黄连半两,胡黄连半两,青黛半两,蚵蚾1个(只用酒浸,炙,去骨)。功能主治:无辜疳毒,脑后项边有核如瘰疬状,按之转动,软而不疼。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临卧米饮送下,每日3次。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粟米大。
-
犀角消毒饮
处方:犀角2.1克连翘鼠粘子各3克荆芥1.8克甘草防风各1.5克忍冬4.5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解肌透疹。《医方类聚》卷二四三引《王氏集验方》:方名:犀角消毒饮别名:犀角消毒汤组成:鼠粘子4斤(炒香),防风半斤(去芦叉),荆芥穗2斤,甘草1斤(炙),犀角(磨汁)。主治:喉痛,丹疹,并项肿如虾蟆瘟者。
-
乌云煎
《医统》卷九十八:方名:乌云煎组成:香油2斤,柏子油2两(另贮),诃子半两,没食子6钱,百药煎3两,倍子(炒黑)1两,酸石榴皮半两,旱莲草半两,猪胆2枚(另贮),胆矾1钱。主治:女人发黄不润。如此10日后,先1日以灰汤洗发净,次日搽油,不数日,其发黑绀润泽香美,永不惹尘,更不须再洗。
-
项背强
项背强病证名。指后项脊背间肌肉筋脉牵强凝滞不舒。多由风寒侵袭足太阳经,或气血凝滞,脉络不和,或因外伤所致。治宜温散通络,方用葛根汤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生筋散
概述:生筋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木鳖子3个蓖麻子30个制法:上药为细末。功能主治:《幼幼新书》卷二十六方之生筋散主治小儿久患疳疾,体虚不食,及诸病后项软者。治疳肿后,天柱倒,手足、项颈俱软。每用3克,津唾调摊纸上,先紧抱患儿,揩项上令热,贴。制备方法:上各取肉,同研。
-
异香膏子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药禁忌:休敷面目、男女前后阴及奶上,休洗热汤。
-
神仙化癖膏
用药禁忌:忌生冷、腥荤、发物百日。全蝎10个(炙),蜈蚣2条,红娘子2钱,斑蝥2钱,片脑5分,硇砂3钱,阿魏5钱,硼砂3钱,血竭3钱,芦荟3钱,雄黄3钱,乳香5钱,没药5钱,蟾酥2钱,黄蜡3钱,松香5钱,麝香3钱,轻粉2钱,酥油1两。用法用量:先熬皂角、皮消水洗搓病上良久,再用葱根搓搽良久,用绢帛摊贴患处。
-
经络辨证
经络辨证为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以经络学说为指导,对病人所反映的病史、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病位、病性等的辨证方法。如临床出现咳嗽、气喘、呼吸短促、咽喉肿痛甚则咳血等症,则属手太阴肺经病。又如头痛,痛在前额多属阳明,痛在颞侧多属少阳,痛在后项多属太阳等。
-
大瘿先生
大瘿先生即程邦贤。程邦贤(16世纪)为明代医家,字君敬,休宁(今安徽休宁)人。父程公礼为当地名医。万历十二年(1584)其父殁,他因哀痛哭泣,后项下发大瘿;自是变服为道士,专心钻研其父所遗之医业,后精于儿科。撰有《医集大成》,未竟而殁。其妻蒋氏,通医。其子程相,亦精医术。
-
燕窝疮
系指生于枕骨下发际处的疮疡。相当于颈项部多发性毛囊炎。《外科启玄》卷七:“脑后项窝有疮,名曰燕窝疮。”本病多由脾胃湿热郁于皮毛,复感风邪所致。治宜祛风胜湿,凉血清热。内服芩连平胃汤,外搽碧玉散。
-
睡惊丹
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十(绍兴续添方):方名:睡惊丹别名:睡惊丸组成:蛇黄(火煅红,米醋淬5遍,再将醋煮干为度)半斤,天南星(碾为粉,用薄荷汁为饼,炙熟)半斤,茯苓(去皮)半斤,铁粉(重罗)半斤,使君子仁半斤,脑子(别研)半两,麝香(别研)1两,银箔(研)100片,金箔(研)100片。
-
鸐雉
出处:出自《食疗本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yrmalicusreevesii(Gray)原形态:长尾雉,体长约150cm。雉者羽色华丽。次级飞羽白色,有黑色和栗色羽缘;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均黑色。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栖息于多林的高山中善奔驰与飞翔。性味:味甘;小毒归经:脾;主气虚喘促;2.《纲目》:炙食,补中益气。
-
鸜雉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Q Zh 别名:翟(《尚书》),山雉(《尔雅》),翟鸡、山鸡(《禽经》),长尾野鸡(《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原形态:长尾雉,又名:白冠长尾雉。翼上覆羽白色,有黑色和栗色羽缘;次级飞羽黑褐色,有白斑,羽端棕黄色;喉与胸间横亘黑带;功能主治:①孟诜:主五脏气喘不得息,作羹臛食。
-
小刀圭
《韩氏医通》卷下:方名:小刀圭组成:黄牛犊1只(用未知阴阳者,肥嫩,纯黄色,先期办后开药料,至腊月初8日,或本月戊己日宰,取血,挦毛留皮,碎切,脏腑分寸不遗,用长流水大锅煮至半熟,加后项药。主治:虚怯劳瘵。凡早餐不拘何样饮食,加此数匙调和,人事劳苦并房欲之后,醇酒调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