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骨
脊骨指脊椎骨。又称膂骨、中𦛗骨。俗称脊樑骨。中医所称的脊多指第一胸椎棘突至第四骶椎,共21节。为督脉等所行经。
-
背骨
概述:背骨:1.脊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背者…其骨一名脊骨…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第七颈椎棘突与第—胸椎棘突之间的部位·背骨:背骨指第七颈椎棘突与第—胸椎棘突之间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
-
羊脊骨粥
处方:大羊脊骨1具,青小米100克,食盐适量。再将青小米洗净后,加入羊骨汁内煮粥。适用于阴虚不足,虚劳瘦弱,肺劳咳嗽,皮肤、毛发憔悴等症。摘录:《养老奉亲书》《圣惠》卷九十七:组成:羊连尾脊骨1握,肉苁蓉1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菟丝子1分(酒浸3日,晒干,别捣末),葱白3茎(去须,切),粳米3合。
-
鳗鱼鲞
鳗鱼鲞又名海鳗鲞,是将鲜海鳗加工风干而成的淡干品。鳗鱼鲞制作方法1.原料处理:选择新鲜大形的海鳗,在清水中刷洗洁净,去除表面附着的粘液,用干布拭去表面水分,平放工作台上。用洁净拧干的湿布将腹腔内一切残留污物拭去,防止污染肉面,以确保干燥后腹腔肉面清白。风干是利用风力进行干燥,干燥时间比较长。
-
骨补丸
制法:上药为末,和前狗脊骨末,用枣肉5两,酥1两,相和为丸,如小豆大,晒干。功能主治:驻颜悦色,暖精固精,壮筋力。主下元伤惫。用法用量:每日盐汤下10丸。服1月,其精温暖;2月,精结实;3月精秘不泄。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
脊樑骨
脊樑骨即脊骨。脊骨指脊椎骨。又称膂骨、中𦛗骨。俗称脊樑骨。中医所称的脊多指第一胸椎棘突至第四骶椎,共21节。为督脉等所行经。
-
肉苁蓉牛膝丸
《鸡峰》卷七:组成:黄狗脊骨1条(两头去节,截段,留少许,取硇砂1两研,以浆水1升调匀,消化作水,方下脊骨在汁中,浸3日,炭火炙干,以汁旋刷,汁尽令黄),肉苁蓉1两,肉桂1两,附子1两,干姜1两,蛇床子半两,牛膝半两,五味子半两,胡椒半两,阳起石半两,鹿茸1只。主治:下元虚损。用法用量:每服10丸,盐汤下。
-
背脊骨折法
背脊骨折法正骨手法之一。背脊骨即脊椎骨。即今日之绳索悬吊法。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八。书中有:“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顿,须用软绳从脚吊起,坠下身直,其骨便自归窠。”该法适用于脊椎压缩性骨折及脊椎错位的复位。
-
膂筋
膂筋为人体部位名。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解剖学上所称之骶棘肌分布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张介宾曰:“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又曰夹脊两旁肉也。”
-
龟背
是指脊柱弯曲后突,如龟之背壳形状的脊柱畸形表现。病因病机:《小儿药证直诀》:“儿生下客风入脊,逐于髓,即成龟背。”治疗:治宜培补脾肾为主,用补天大造丸。宋·杨士瀛指出此病“间有灼艾收功,肺俞穴第三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腧俞穴第七椎骨下两傍各一寸半,以小儿中指中节为一寸,艾炷如小麦大,但三五壮而止。”
-
中𦛗骨
中𦛗骨即脊骨。脊骨指脊椎骨。又称膂骨、中𦛗骨。俗称脊樑骨。中医所称的脊多指第一胸椎棘突至第四骶椎,共21节。为督脉等所行经。
-
金髓丸
处方:羊脊骨1条(去肉,以硇砂末半两,酽醋1碗,化硇砂令匀,涂脊骨上,慢火炙,醋尽骨酥为度,焙,别为末),牛膝(酒浸,切,焙)1两,京三棱(炮,锉)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茴香子(炒)1两,楮实1两,桂(去粗皮)1两半,石斛(锉)1两半。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
羊脊骨羹
《圣惠》卷九十七:别名:羊骨粥组成:羊脊骨1具(捶碎,以水1斗煮取5升),米2合。用法用量:上取汁2大盏半,着米及生姜、盐、葱作羹,或作粥。《饮膳正要》((百百?)宋楼本)卷二:组成:羊脊骨1具(全者,捶碎),肉苁蓉1两(洗,切作片),草果3个,荜拨2钱。用法用量:水熬成汁,滤去滓,入葱白五味,作面羹食之。
-
羊脊羹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方之羊脊羹:组成:白羊脊骨1具(全者,捶碎),粱米1合,羊肾1对。取出滤过,将肾切,入葱白五味,如常作羹食。《医疗保健汤茶谱》方之羊脊羹:羊脊羹以白羊脊骨、羊髓、羊肾、高梁米、小茴香等为主要原料,具有温阳补虚,强筋健骨的功效,适用于老年人肾阳不足、畏寒肢冷、阳痿早泄、腰膝酸软者。
-
羊脊骨汤
方出《证类本草》卷十七引《食医心镜》,名见《普济方》卷三十一:组成:羊脊骨1具(嫩者)。主治:肾脏虚冷,腰脊转动不得。用法用量:捶碎,烂煮,和蒜齑空腹食之,兼饮酒少许。
-
羊骨煎丸
《圣济总录》卷一八六:组成:羊脊骨1条,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槟榔(锉)1两,黄耆(蜜炙,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沉香(锉)半两,蜀椒(去目并合口,炒出汗)半两,桂(去粗皮)半两,木香半两。法酒、米醋各1升,同羊脊骨入银器内,文武火熬,令酒醋尽,焙燥,为末;
-
十五间
十五间,人体部位名。指脊骨的十五个椎间。《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
-
膂
膂为人体部位名。指脊柱两旁的肌肉。约当解剖学上所称之骶棘肌分布处。《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入循膂。”张介宾曰:“膂:吕同,脊骨曰吕,象形也。又曰夹脊两旁肉也。”
-
尻
尻为体表部位,指尾骶部。包括骶骨和尾骨。《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脊柱骨
脊柱骨骨名。解剖学同名骨。又名脊骨、脊梁骨。由33个椎骨构成,是躯干的中轴,并保护着脊髓。脊柱骨可划分为五部,即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5个合并为一骶骨,尾椎4个合并为一尾骨。
-
破血散疼汤
别名:破血消痛汤(《证治准绳·疡医》卷六)。处方:羌活防风中桂各3克苏木4.5克连翘当归梢柴胡各6克水蛭9克(炒去烟尽,别研)麝香少许功能主治:治脊骨跌伤,恶血流于胁下,疼痛不能转侧,妨于饮食。每服用酒400毫升,水200毫升,除水蛭、麝香另研如泥,煎余药至200毫升,去滓,上火令稍热,调二味,空腹时服之。
-
背(月吕)
背(月吕)人体部位名。(月吕),同膂,指脊骨部。背(月吕)。即背脊部。《素问·标本病传论》:“脾病身痛体……三日背(月吕)筋痛。”
-
羊骨饮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组成:羊脊骨1具(捶碎),磁石2两半(碎),白术1两半,黄耆半两,干姜(炮)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桂(去皮)半两。主治:肾虚寒,耳鸣多唾。用法用量:先以水5升,煮骨取2升,去骨纳药,煎取1升,去滓,空腹分温3服。制备方法:上药除羊骨外,锉如麻豆大。
-
填齿散
《洞天奥旨》卷十:方名:填齿散组成:人参1钱,骨碎补1钱,三七末1钱,同川蒺藜2钱,乳香1钱,鼠脊骨末1钱。用法用量:填入隙,数日即愈;如蜡化,频填自愈。制备方法:上各为末,用黄蜡化开,团成丸,如齿窟大。
-
猪脊骨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猪脊骨的别名猪上骨猪脊骨的食疗功效味甘、性微温,入肾经;滋补肾阴,填补精髓;用于肾虚耳鸣、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烦热、贫血等。猪脊骨的食用建议脊骨中含有大量骨髓,烹煮时柔软多脂的骨髓就会释出。骨髓可以用在调味汁、汤或煨菜里,并加入意大利炖菜中,另外也可以趁热作为开胃小点的涂酱。
-
猪脊髓煲莲藕
处方:猪脊髓500克(连脊骨)莲藕250克制法:将上2味同放锅内熬煲。功能主治:补血益肾。适用于遗精、面色苍白、四肢乏力、腰膝酸软。用法用量:当菜服食,每周2剂,一般4~8剂即可见效。摘录:《饮食疗法》
-
鼠李根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ShǔLǐGēn来源:为鼠李科植物鼠李的根。附方:治大人口中疳疮并发背:牛李根、蔷薇根(野外者佳)。各细切五升,以水五大斗煎至半日已来,汁浓,即于银铜器中盛之,重汤煎至一、二升,看稍稠,即于磁瓶子中盛,少少温,含咽之。(刘禹锡《传信方》)摘录:《*辞典》
-
疟疾神效散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方名:疟疾神效散组成:荜澄茄1钱,荜拨1钱,腰黄1钱,白胡椒1钱。用法用量:用时取清凉膏药2张,以药少许,放膏药中心,一贴于脐眼之中,一贴肺腑穴上,此穴在背脊骨第三节之下,第四节之上交界处便是。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收入瓷瓶内,勿令泄气。
-
中𦛗
中𦛗指脊骨。𦛗与膂同。《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中𦛗两旁各五,凡十穴。”
-
尾闾骨
尾闾骨即尾骨。出《灵枢·骨度》。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是骶骨、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通木
通木正骨器械之一。出《医宗金鉴》卷八十七。具体用法为:用宽三寸,厚二寸,长自腰起上过肩一寸许之木板,板之外面平整,向脊背面刻成凹形,务与脊骨皮肉吻合,并按其长度划分为五分:第一分自左、右两侧面各斜钻二孔;第一条带由肩上腋下交叉紧缚于患者胸前,余可平行紧缚于腹部。此器具类似今日之腰背支架。
-
躯骨
躯骨即躯干骨。包括脊骨、胸骨、肋骨等。
-
脑髓
脑与脊髓的合称:脑髓是脑与脊髓的合称。《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浆:脑髓指脑浆。《医林改错》:“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脊疳
脊疳病证名。宋·杨士瀛《仁斋小儿方论》:“脊疳者,虫蚀脊膂,身热羸黄,积中生热,烦渴下利,拍背如鼓鸣,脊骨如锯齿;或十指皆疮,频啮爪甲是也。”由于疳疾日久,消耗骨肉所致。治宜消疳为主,用方随证选用,如芦荟丸等。
-
黄耆八珍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砂仁、沉香炒)、黄耆。制法:上锉。功能主治:劳力或看书着棋,久坐而致脊骨疼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济阳纲目》卷七十八
-
脊背五穴
脊背五穴为经外奇穴名。《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高点l穴,尾骨端1穴;主治癫症、惊痫等。《备急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
-
鸡头粉羹
处方:鸡头(磨成粉)、羊脊骨1付(带肉熬取汁)。功能主治:除暴疾,益精气,强心志,耳目聪明。主湿痹腰膝痛。用法用量:上用生姜汁1合,入五味调和,空心食之。摘录:《饮膳正要》卷二
-
加味苓桂术甘丸
处方:生于术(米泔浸)3两,浙茯苓3两,鹿脊骨(用麻黄4钱煎汤炙)3两,桂枝木8钱,竹沥半夏2两,杏仁霜两半,北细辛3钱,炙甘草6钱。功能主治:哮喘时止时发,上气郁闷,咳痰不出,勉强咳出1-2口,痰中稍杂以血点。盖因伏饮之踞,始则阳衰浊泛,继则阴亦渐损,此哮喘属于虚寒,而阳伤略及阴分也。
-
露星膏
处方:黄耆(蜜炙)、胡黄连、地骨皮、柴胡各等分。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圆眼大,隔夜酒浸,露星1宿,次日澄去酒。功能主治:小儿积热成疳,潮热肌热,疳劳瘦弱,肚拍如鼓鸣,脊骨如锯。用法用量:薄荷汤化服。摘录:《普济方》卷三八○引《经验良方》
-
尾底
尾底指尾骶骨。又名尾闾或穷骨,是脊骨的末节。《黄帝内经灵枢·岁露》:“…日下一节,二十一日至尾底。”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日八谬,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消疬
消疬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背部,先以绳量取平结喉之颈项周长,此绳之一端齐大椎穴,其直下尽处左右旁开0.5寸处是穴。《针灸集成》:“瘰疬…又方,以绳子周回病人项,还至起端处截断,将此绳一头从大椎上垂下脊骨,绳头尽处点记,又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中摺黑记横布脊点上,两端尽处,灸百壮大效。”艾炷灸3-7壮。
-
羊脊粥
《养老奉亲》:别名:羊脊髓粥组成:大羊脊骨1具(肥者,捶碎),青粱米4合(净淘)。主治:老人脾胃气弱,劳损不下食。用法用量:以水5升,煎取2升汁,下米煮作粥,空心食之。可下五味常服。附注:羊骨粥(《医便》卷四)。
-
伛
伛(yū雨)为症状名。曲背、驼背。《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刺脊间,中髓为伛。”刺脊骨间隙,深伤脊髓,可造成伛偻曲背。
-
腰骨
腰骨为骨名。指第3、4、5腰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腰骨,即脊骨十四椎、十五椎、十六椎间骨也。”
-
肘椎
肘椎经外穴名。出《肘后备急方》。在腰部,取穴时,患者俯卧,垂肘贴身,以两肘尖连线与后正中线交点旁开左右各1寸处。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痛胀等。艾炷灸3-7壮。肘椎为经外奇穴名。主治霍乱吐泻、转筋、心腹胀痛、呕吐下痢等。一般斜刺0.5~近代《腧穴学概论》谓中间一点亦是穴,共3穴。
-
中(月吕)
中(月吕)脊骨。(月吕)与膂同。《素问·气穴论》:“中(月吕)两旁各五,凡十穴。”
-
挑筋灸癖法
挑筋灸癖法为挑治法的一种。出明·龚信《古今医鉴·卷十三》:“挑筋灸癖法:令患人低坐弯腰,医以右手大指、中指横掐住两胯(髋)骨尖上相平,横过中间脊骨陷处是穴。将大布针穿丝线一条,将针放斜,横刺入皮如艾炷大,穿到线,慢慢勒破皮;其药纸制作法为:用花椒树上马蜂窝为末,用黄蜡蘸末并香油频擦纸即成。
-
尻骨
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又名尻骨、尾底骨、尾脊骨。尾骶骨为人体部位名。即骶骨与尾骨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尾骶骨,即尻骨也。其形上宽下窄,上承腰脊诸骨,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髎,其末节名日尾闾,一名骶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
灸哮
灸哮经外穴名。《针灸聚英·杂病歌》:“哮…环颈垂下至鸠尾,尖上截断牵脊背,线头尽处是穴端,灸至七壮真为贵。”《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灸哮。在背部,以绳环颈下垂至胸骨剑突尖,环转向背,绳之中点平喉结,绳端着脊骨中处是穴。主治哮喘,咳嗽,及支气管炎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