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气失常
《卫气失常》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主要讨论卫气循行失常所出现的各种病变,故名。篇中还把人体分为膏、肉、脂三种类型及小、少、壮、老各种年龄的差异而在生理和所患疾病也各有其特点,根据这些病变的特点、部位和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原则和不同的刺法。
-
鸡足法
鸡足法为针刺手法名。见《儒门事亲》。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如鸡爪状,又名鸡足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壮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如大壮灸,即指用较大的艾炷施灸,小壮灸即指用较小的艾炷施灸。持针坚定有力:壮指持针坚定有力。《黄帝内经灵枢·经水》:“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壮热。”《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壮水之水,以制阳光。”
-
中病傍取
中病傍取为取穴法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并例举具体治法如:“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泻三里与气街;《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参见“病在中旁取之”:“病在中旁取之”为治则之一。如胃脘痛,针刺四肢的合谷、内关、足三里等。
-
肉人
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皮肉结实,体型较大。与肥人、膏人共为三种体型肥壮的人。《灵枢·卫气失常》:“肉人者,上下容大。”
-
筋部
筋部人体部位名。指筋脉的所在和所属部位。《灵枢·卫气失常》:“筋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
-
鸡足针法
鸡足针法为刺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即正入一针,左右斜入二针,形若鸡爪的针刺方法。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合谷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寒温
《杂病源流犀烛·春温病源流》:“…病温,少阴伏邪发出,更感太阳客邪,名曰寒温。”症见发热,咽痛,口苦,微恶寒等。治以清解热毒为主,用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或以葱豉汤先治表,再用黄芩汤加味方;参见伏气温病条。《灵枢·卫气失常》:“人之肥瘦大小寒温;《灵枢·师传》:“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
-
膏
概述:膏:1.人体部位名;3.用脂肪涂擦,起润泽的作用;心下的部位·膏:膏指心下的部位。《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膏之原,出于鸠尾”。《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张介宾曰:“膏,脂膏也。”中药剂型之一·膏:膏指中药剂型之一。
-
肥人
肥人①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其肩、臀、股等处肌肉坚实丰满。见《灵枢·卫气失常》。②肥胖的病人。《灵枢·终始》:“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
垂腴
垂腴(yú俞)指脂肪丰厚而下垂。《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
喘呼逆息
喘呼逆息病证名。气息上逆而喘呵出声。《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
鸡足取之
鸡足取之为针刺手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指针刺四肢分肉之间后,退回浅部,又分别向两旁斜刺。如鸡爪状,又名鸡足刺。指出这是一种扩大刺激面的方法。
-
薄泽
薄泽诊断学名词。为望诊内容之一。指色泽浮薄明亮。多主病在表属阳。《灵枢·五色》:“薄泽为风。”张景岳注:“风病在阳,皮毛受之,故色薄而泽。”又《灵枢·卫气失常》:“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
-
体质分型
《灵枢·通天》篇则分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名“阴阳五态人”。(4)《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出五形志,把人又分为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五种类型。王琦《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了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痰湿质、瘀血质七种分型设计。
-
喉中
概述:喉中指廉泉。《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如舌下肿痛、舌根缩急、舌强不语、舌肌麻痹、口腔炎、暴瘖、喉痹、咽炎、扁桃体炎、咽食困难,及咳逆喘息、胸满胸痛、消渴等。配翳风、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配风池、风府、四神聪治中风舌强不语。
-
小
《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灵枢·刺节真邪》:“凡刺大邪,日以小,泄夺其有余,乃益虚。”《灵枢·卫气失常》:“六岁已上为小。”⑹指小针。⑺脉象名。《素问·平人气象论》:“脉小实而坚,病在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素问·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
下取
概述:下取为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1.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气…针灸治疗术语·下取:下取为针灸治疗术语。如头部有疾取至阴;青光眼取太冲等即是。
-
细理
细理指皮肤纹理细致质密。《灵枢·卫气失常》:“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
-
腴
腴(yú,音盂)指腹下的肥肉。《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而纵缓,故有纵腹垂腴。”
-
十度
概述:十度为古诊法。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对使用燔针劫刺等强刺激疗法时,注意区别对待。《黄帝内经灵枢·本输》、《黄帝内经素问》的《气穴论》、《气府论》等篇,记载了人体经脉的重要俞穴及其部位。
-
上取
概述:上取为针灸治法术语。《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肘后歌》:“腿脚有病风府寻”;鹤膝风刺尺泽、曲池等。如气积胸中,针人迎、天突、廉泉等穴位。下病上取为一种与病气上下相反的治法。如癃闭因于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法;子宫脱垂,用蓖麻子仁捣碎敷百会穴等。
-
三形
概述:三形指肥、膏、肉三种体形肥壮的人。《黄帝内经素问·卫气失常》:“必先别其三形,血之多少,气之清浊,而后调之。”其肩肘髀膝高起处的肌肉坚实,皮肤丰满。后世一般将身体肥胖者称为肥人,并认为“肥人多湿痰”(《张氏医通》引李士材语)。肉人·三形: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
-
肉度
肉度为五度之一。测度人的形体肥瘦、大小和体质强弱,以供辨证治疗的参考。《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把肥壮之人区别为脂、膏、肉三种类型,并指出各型生理上的差别、气血多少、体质强弱、形态特征等,用以提示针刺补泻手法。
-
肉
2.肥人的一种类型。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皮肉不相离者,肉。”参肉人: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皮肉结实,体型较大。
-
淖
喻指人体内稠碍精微物质的积蓄。见“淖泽。”《素问·八正神明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其肉淖。”《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杨上善注:“淖音浊,乱也。”
-
合刺
概述:合谷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肋痹,此脾之应也。”《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重者鸡足取之。”操作方法:于肌肉丰厚处进针,然后退至浅层,依次再向两旁斜刺,形如鸡爪分叉。本法刺于分肉之间,脾主肌肉,故能应合脾气,临床用于痹证。
-
膏者
膏者指肥胖而肌肉不坚的人。《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
随变而调气
随变而调气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指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病在何经及病情轻重等情况,而采用相应的针灸治法,以调其经气。
-
脂人
脂人指脂肪肥厚的人。《灵枢·卫气失常》:“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
-
脂
脂①人体体质类型的一种。这种人形体不很壮大,气血也不很旺盛,而肌肉坚实。《灵枢·卫气失常》:“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②脂膏,脂肪。《素问·异法方宜论》:“其民华食而脂肥。”王冰注:“以食鲜美,故人体脂肥。”
-
粗理
粗理皮肤纹理粗疏。《灵枢·卫气失常》:“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