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水
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因中山谷溪源处恶虫毒所致;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水毒病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渗透压
概述渗透压是用以阻止纯水中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水溶液中所加的外压。如果将蔗糖水溶液与水用半透膜隔开,使膜内和膜外液面相平,静置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膜内溶液的液面不断上升,说明水分子不断地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中。细胞膜、膀胱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有关。
-
水毒
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水毒(schistosomecercarialdermatitis)为病证名。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暑霍乱
概述:暑霍乱为病名。《伤寒明理论·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甚,则止于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甚则昏闷,抽掣,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如热极似阴之候。轻者可选用香薷饮冷服,或竹叶石膏汤、六一散等方。
-
十怪脉
概述:十怪脉指生命垂危时出现的十种异常脉象。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偃刀脉、转豆脉、麻促脉等十种。这些脉象多为脏气将绝、胃气枯竭之候。《素间·大奇论》:“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世医得效方》:“脉如麻子之纷乱,细微至甚。
-
湿霍乱
见《外台秘要》卷六。吐利并行而腹中绞痛,坐卧不安,甚则转筋:湿霍乱指饮食生冷,或感受湿、寒、暑邪,发病时有吐利、腹痛、转筋等症,与干霍乱之欲吐泻不得、病情较重者有别。治宜六和半夏汤、藿香正气散、木瓜汤等方加减。《医学入门·霍乱》:“一种暑霍乱,即湿霍乱,但此疾夏秋惟甚,纵寒月亦多由伏暑,故名。”
-
鼽衄
鼽衄病名,指鼻流清涕或鼻腔出血的病证。《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鼽衄。”王冰注:“鼽,谓鼻中水出。衄,谓鼻中血出。”详见鼻流涕、鼻衄条。
-
七怪脉
概述:七怪脉为脉学名词。亦称七死脉。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七种。脉象浮数之极,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绝无根脚。脉象沉实之极,如用指弹石的感觉。脉搏很久才跳动一次,且间歇时间不匀,如屋漏滴水之状。
-
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生理学名词。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张景岳注:“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
静顺
静顺清净柔顺。指五运中水的平气之性。《素问·五常政大论》:“水曰静顺。”
-
怪脉
概述:怪脉是指生命垂危时出现的无胃、神、根的各种怪异脉象,古有“十怪脉”“七绝脉”之说。七怪脉:七怪脉亦称七死脉。即釜沸脉、鱼翔脉、弹石脉、解索脉、屋漏脉、虾游脉、雀啄脉、偃刀脉、转豆脉、麻促脉。这些脉象,多为脏气将绝、胃气枯竭之候。《素间·大奇论》:“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
-
釜沸脉
釜沸脉为七怪脉之一。指脉象浮数至极,有出无入,如锅中水沸,而无根脚。
-
咽喉烧伤及化学伤
概述:咽喉烧伤及化学伤因吸入高热蒸汽、误饮沸水、头颈烧伤者因吸入火焰或干热空气致粘膜烧伤、误服强酸、强碱、吸入氨、氰、氯、碘、溴、磷等高浓度气雾和化学毒气可直接灼伤咽喉及下呼吸道粘膜并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化学腐蚀伤中口腔及咽部损伤较轻,食管较重。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激素预防感染及瘢痕狭窄。
-
咽喉部烧伤及化学伤
概述:咽喉烧伤及化学伤(burnandchemicalinjuriesofpharynxandlarynx)因吸入高热蒸汽、误饮沸水、头颈烧伤者因吸入火焰或干热空气致粘膜烧伤、误服强酸、强碱、吸入氨、氰、氯、碘、溴、磷等高浓度气雾和化学毒气可直接灼伤咽喉及下呼吸道粘膜并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化学腐蚀伤中口腔及咽部损伤较轻,食管较重。
-
美羧伪麻片
羧甲司坦:精密称取上述研细粉未适量(约相当于羧甲司坦0.25g),加水30ml,摇匀,精密加入氢氧化钠溶液(0.1mol/L)25ml,加热振摇10分钟,使被测组份溶解,放冷至室温,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液0.3ml,用盐酸(0.1mol/L)滴至蓝色转为黄色,并用空白试验校正结果,即得(每1ml的0.1mol/L盐酸液相当于17.92mg的C5?
-
绿雪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Luxue标准编号:WS3-B-0843-91处方:寒水石230.4g滑石230.4g磁石230.4g石膏230.4g玄参76.8g升麻76.8g甘草38.4g青木香24g丁香4.8g石菖蒲24g玄明粉768g硝石153.6g水牛角浓缩粉3.45g青黛15g朱砂24g制法:以上十五味,除水牛角浓缩粉、青黛外,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
-
绿雪胶囊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LuXueJiaonang标准编号:WS3-B-3686-98处方:寒水石230.4g滑石230.4g磁石230.4g石膏230.4g玄参76.8g升麻76.8g甘草38.4g青木香24g丁香4.8g石菖蒲24g玄明粉768g硝石153.6g水牛角浓缩粉3.45g青黛15g朱砂24g制法:以上十五味,除水牛角浓缩粉、青黛外,朱砂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北京市药品检验所起草
-
白石英散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白石英散:处方:白石英(研)1两,肉苁蓉(酒浸,切,焙)1两,泽泻1两,韭子(炒)1两,白粳米(淘)5合。主五劳七伤及百病。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肺气虚寒已极,必须白石英为君,佐以苁蓉、菟丝引领虚阳归宿下元、不使上浮喘满。主治:肺气不足,烦满喘嗽,气逆上冲,唾血;
-
槟榔饮
功能主治:胞囊实热,溲便癃闭,日夜不通。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三方出《千金》卷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一六四:方名:槟榔饮组成:槟榔12枚,生姜4两,杏仁4两,白术4两,半夏8两,茯苓5两,橘皮3两。主治:胸中痰饮,肠中水鸣,食不消,呕吐水。主治:三焦荣卫不通,气满水胀。加减:脚肿,加牵牛子半两;
-
大白膏
处方:白芷1升,白术1升,前胡1升,吴茱萸1升,芎2升,蜀椒3两,细辛3两,当归2两,桂心2两,苦酒4升。制法:上以苦酒浸药经1宿,取不中水猪脂10斤,铜器中煎令3沸,3上3下,候白芷色黄膏成,贮以瓶中。功能主治:癞风。用法用量:随病摩之。摘录:《千金翼》卷二十一引《耆婆方》
-
矾石膏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矾石膏:处方:矾石(熬令对尽)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菖蒲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3两(别研),蓖麻仁2两半(别研),松脂3分,烟脂3分。用法用量:以绵裹枣核大,塞耳中,常令相续。主治:耳聋。3升酢渍1宿,以不中水鸡膏9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黄,膏成去滓,纳雄黄末。
-
防已茯苓汤
别名:木防己汤、防己汤、茯苓汤、防己加茯苓汤处方:防己3两,黄耆3两,桂枝3两,茯苓6两,甘草2两。2.《金匮要略心典》:皮中水气,浸淫四末而壅遏卫气,气水相逐,则四肢聂聂动也。黄耆益卫气,生用亦能达表,治风注肤痛;汉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经,开腠理,泄湿热,此治皮水之主方也。里无水气,故不须白术以固里。
-
鬼箭羽丸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鬼箭羽丸:处方:鬼箭羽3分,水蛭(熬)3分,细辛(去苗叶)3分,桃仁(去皮尖双仁,炒,别研)1两,当归(切,焙)1两,芎藭1两,大黄(锉,炒)1两1分,牛膝(酒浸,焙)1两1分。功能主治:月水不通,腰腹疼痛。用药禁忌:忌羊血。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赤小豆丸。
-
灵水膏
处方:树孔中水。功能主治:白鲛风;疠疡。用法用量:温热洗之,然后捣细辛、牡蛎等分为末,以面脂调敷白驳上,日3夜1。摘录:方出《圣惠》卷二十四,名见《普济方》卷一一二
-
清经散
处方: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芍9克(酒炒)大熟地9克(九蒸)青蒿6克白茯苓3克黄柏1.5克(盐水浸炒)功能主治:治肾中水亏火旺,经行先期量多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辨证录》卷十一:方名:清经散组成:丹皮3钱,地骨皮5钱,白芍3钱,青蒿2钱,黄柏5分,熟地3钱,茯苓2钱。手足痉挛,血虚神昏。
-
桑柴灰
(《圣惠方》)⑤治面上痣疵:桑条烧灰淋汁,八石灰熬膏,调点之。(《圣济总录》神锦散)⑦治白癜风:桑柴灰二斗,于大甑内蒸使气溜,取釜中汤淋汁热洗。(《圣惠方》)⑧治大风疾,头面生疮,眉发髭脱落:桑柴灰,热汤淋取汁,用洗头面,以大豆水研取浆,解释灰味,次用热水入绿豆面濯之取净;三日一沐头,一日一洗面。
-
水蓼酒
《圣济总录》卷一四九:组成:水蓼不拘多少。主治:中水毒,寒热。用法用量:每服1合,酒半盏,调匀服,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捣取汁。
-
青龙五生膏
《千金》卷二十二:方名:青龙五生膏组成:生梧桐皮5两,生龙胆5两,生桑白皮5两,生青竹茹5两,生柏白皮5两,蜂房1具,猬皮1具,蛇蜕皮1具,雄黄1两,雌黄1两,蜀椒5分,附子5分,芎5分。主治:痈疽,痔漏,恶疮脓血出背。用法用量:稍稍随病深浅敷之,并以清酒服如枣核,每日1次。制备方法:上(口父)咀。
-
香薷术丸
《外台》卷二十引《深师方》:方名:香薷术丸别名:香薷丸组成:干香薷1斤,白术7两。功效:利小便。主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制备方法:上白术为末,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香薷丸(《鸡峰》卷十九)。
-
桃梅饮
方出《肘后方》卷七,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九:方名:桃梅饮组成:梅叶、桃叶。主治:中水毒。用法用量:上捣,绞汁3升许,以少水解为饮之。
-
蛇蜕皮散
《圣惠》卷八十一:方名:蛇蜕皮散组成:蛇蜕皮半两(烧灰),麝香1钱。《圣惠》卷八十五:方名:蛇蜕皮散组成:蛇蜕皮5寸(烧灰),细辛半两,钩藤半两,黄耆半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蚱蝉4枚(微炙,去翅足),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铅霜半两(细研)。附注:蛇蜕散(《圣济总录》卷一二三)。
-
磨翳水
《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磨翳水组成:生炉甘石1两,硼砂8钱,胆矾2钱,薄荷叶3钱,蝉蜕3钱(带全足,去翅土)。用法用量:用时将瓶中水药调匀,点眼上,日5-6次。加减:若目翳甚厚,已成肉螺者,加真藏脑砂2分,另研调和药水中。
-
五加灰涂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五加灰涂方组成:五加叶、五加根(烧灰)。主治:小儿废灶丹,从两脚赤,及从臂曲上起。用法用量:涂丹,干即易之。以愈为度。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取打铁磨刀槽中水调如糊。
-
土壤呼吸
土壤中高等植物根、细菌、真菌和土中动物呼吸时排出的CO2经扩散等途径返回大气,构成为碳素循环的一个支路。土壤中的大量有机质、无机养料的施用和适宜的土壤气候(土壤中水、气、热等环境条件)都可促进真菌和好氧细菌的活动,增强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的呼吸部分与可溶性有机炭量有密切关系。
-
鸡蛋黄糕
概述北京特色风味小吃,具有色泽鲜黄,质地松软,味甜香润,营养丰富的特色。鸡蛋黄糕使用提示每次1小块,约50克鸡蛋黄糕的营养价值鸡蛋黄糕的主要是由面粉、蛋黄、奶油等原料制作而成,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钾、磷、钠、镁、硒等矿物质,食用方便,是人们常食的糕点食品;
-
小肠病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又“小肠实则生热,热则心下急痹,口张,舌上生疮,身热来去,汗出,心烦身重,小腹胀急,小便赤涩不利,则为小肠实热之候也。”“小肠痈,小肠火热病也,…
-
唾液细胞检查
唾液成分中水占99%以上;(2)生理盐水。正常值:正常唾液中无红细胞,可见少量鳞状上皮细胞和白细胞。口咽部或唾液腺出血时,唾液内可检出红细胞。以唾液沉淀物涂片进行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炎症和肿瘤的诊断,唾液中检出癌细胞是诊断口腔器官和唾液腺恶性肿瘤的有力证据。
-
中洒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水中病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水毒指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肾喘
肾喘证名。《景岳全书·喘促》:“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实者泻肺逐水,虚者温肾利水,选用泻白散、直指神秘汤、真武汤、加减金匮肾气汤等方。《石室秘录》卷二:“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涌泉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如此非外感之风邪,乃肾中之寒气也。治以温肾化饮,用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大剂饮之。
-
无水葡萄糖
无水葡萄糖药典标准:品名:中文名:无水葡萄糖汉语拼音:WushuiPutaotang英文名:AnhydrousGlucose结构式:分子式与分子量:C6H12O6180.16来源(名称)、含量(效价):本品为D-(+)-吡喃葡萄糖。微生物限度:取本品10g,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制成1:10的供试液。类别:营养药。
-
血压平片
36g钩藤27.2g墨旱莲34g升麻6.8g谷精草27.2g夏枯草34g牛膝13.6g槐米34g桑寄生68g黄芩20.4g黄精34g珍珠层粉10g制法:以上十二味,复枯草、钩藤、墨旱莲、槐米、毛冬青、桑寄生、黄芩加水煎煮二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加乙醇使含醇量为60%,静置,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状;
-
白金丹
《圣惠》卷九十五:白金丹:处方:朱砂3两(别研为末),雌黄1两半,硫黄1两。注意:忌羊血。摘录:《圣惠》卷九十五《卫生总微》卷十四:组成:桑白皮1两(锉),前胡(去芦)1两,半夏1两(汤泡7次),白术1两,人参(去芦)半两,陈皮半两,甘遂1分(微炒)。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黍米大。
-
胡粉涂方
处方:胡粉3分,石灰(研,罗)3分。制法:上炼猪脂调如糊。功能主治:诸疮中水毒攻肿。用法用量:涂疮上,水即出。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三
-
鸡骨丸
《圣惠》卷八十三:鸡骨丸:处方:鸡骨(煮熟黄雌鸡,左右肋骨)1两(炙黄),赤芍药半两,川大黄半两(锉,微炒),紫菀半两(洗去苗土),赤茯苓半两,细辛1分,黄芩1分,桂心1分,柴胡半两(去苗)。功能主治:小儿哺露伤饱,手足烦热羸瘦,不生肌肉。早晨、晚后各1次。主治:小儿羸瘦,食少,不生肌肉,下焦冷。
-
解水毒饮子
处方:吴茱萸1升,生姜(切)1升半,犀角2两,升麻2两,橘皮2两,乌梅14枚。用法用量:本方方名,《中国医学大辞典》引作“解水毒饮”。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中吴茱萸下气辟邪除湿止痛,生姜辟一切不正之气,犀角散恶血,解诸毒蛊疰,升麻辟除瘴疠蛊毒,橘皮下气通神,逐秽恶诸邪,乌梅解热毒敛正气。
-
蓝根涂方
处方:蓝根并叶(不拘多少)。制法:上洗净,捣烂。功能主治:中水毒,寒热。用法用量:涂头面及身上,频用为佳。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九
-
苦瓠叶
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KǔH Y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苦壶卢的叶。功能主治:《滇南本草》:晒干捣碎为末,盛于磁器内,随身边,或走路口渴,用末一钱入水饮,不中水毒;或蛇虫蛤蟆扒过,此末亦可解。加雄黄能解哑瘴山岚之毒。加松笔解一切大毒。但可一、二钱,开水送下。
-
蛇莓根
《*辞典》:蛇莓根:出处:《纲目》拼音名:Sh M iGēn别名:三皮风根(《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功能主治:《分类草药性》:治内热,潮热。(《补缺肘后方》)③治眼结膜炎,角膜炎:蛇莓鲜根三至五株,洗净捣烂,置净杯内,加入菜油一至二茶匙,每日蒸一次,点眼用,一天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每剂可用五至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