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是指综合运用望、闻、问、切4种基本方法,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依据的中医诊断原则。辨证过程中,必须把望、闻、问、切四诊所得的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综合,才能确切地判断疾病的病机所在、寒热虚实、标本缓急,正确地指导治疗。要防止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以一诊代替四诊。
-
石山医案
《石山医案》为医案著作。因此其病案每能体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精神,灵活多变,圆机活法。在诊法上重视四诊合参,尤长于脉诊与望诊。案中每多记述患者形体、色泽,或以形治,或从脉症入手。附录一卷,载有汪氏门人陈钥论参耆用法二则和李迅所撰汪机小传一篇。本书又收入《汪石山医学八种》中。
-
解结
“解结”的指导思想是经络辨证:“解结”的临床应用是以《内经》中的经络、脏腑学说为基础,以经络辨证为指导,运用四诊、八纲理论,将临床上各种不同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整体辨病辨证论治。
-
金子久
金子久(1870-1921年)清末民初医家。治虚损杂证,主张以《金匮要略》为准则,吸取东垣、丹溪、景岳、喻昌、叶桂等诸家长处。强调四诊合参,尤重切脉,对诊尺肤、察咽喉有独到经验,重视脾胃,推崇“轻可去实”,方药清灵甘淡,讲究炮制,善用药引。著有《金子久医案》(1927年)、《和缓遗风》、《问松堂医案》等。
-
韩𢘅
字天爵,号飞霞道人,又曾易名为白自虚人,人称白飞霞。正德(1505-1521年)间曾至京师,受武宗召见,并赐号“抱一守正真人”,后返蜀,卒于成都。贡献:著有《韩氏医通》二卷(1522年),强调四诊合参以鉴别病证,提倡“六法兼施章”之医案格式,为后世循用。另著有《杨梅疮论治方》一卷,为我国早期治疗梅毒之专书。
-
夹色伤寒
舌质红,少苔,脉细[证见]头部沉重,胸闷,腰部刺痛重坠,恶寒发热,午后发热,咽干口渴,食入即吐,咳嗽,痰中带血。[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方药]1、主方:鬼羽箭岗梅细叶榕汤(冷方南《中医男科临床治疗学》)处方:鬼羽箭30克,岗梅根30克,细叶榕树须30克,熊胆草15克,路兜簕15克木患根12克,蛇泡簕15克。
-
气色门户
气色门户为诊断学术语。出《望诊遵经》。气色,指五脏的精气及反映于面部色泽;五脏各有主色和分部,前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从面部一定部位的色泽变化,以推测五脏的病变及预后。这种诊法,须四诊合参,全面分析,才合实际。
-
刘冠军
刘冠军为现代医学家、针灸学家。吉林人。长期从事中医教学,临床注重辨证论治,四诊合参,针药并举。对脉诊、子午流注等亦有较深研究。撰《现代针灸医案选》《脉诊》《子午流注易通》等书。
-
袁班
袁班明末医家。字体庵,高邮(今属江苏)人。嗜于医学,二十岁始闭户读医书,历十年,遂精其术,善脉诊,治多良效,有“江北名医”之誉。著《证治心得》一卷(1643年),折衷诸家之说,参以己之临证心得,强调临证必须四诊合参,审慎定方用药。
-
余元度
余元度清代医家。里籍欠详。师事“镜机子”,尽得其传。反对过分强调脉之重要性,主张四诊合参,盖因内病必形诸外,故先望、闻、问,切不可仅以切脉断病。其甥将其医论录辑为《用药心法》,未见传世。
-
郭治
郭治清代医家。广东南海人。父精医,承其家学,通医,以刘完素、朱丹溪为宗。主张四诊合参,尤精于脉诊。曾著有《脉如》两卷(1753年),后被钱季寅更名为《辨脉指南》。书中除论及脉诊外,亦详述望、闻、问三诊要义。尚有《伤寒医案》、《伤寒论》、《药性别》、《医约》诸书,未见刊行。后世子孙中多有以医行世者。
-
尺肤诊法
尺肤诊法是通过寻找尺部皮肤(即腕横纹到肘横纹的前臂靠尺侧皮肤)的压痛点,以诊断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令患者仰掌平放,按上述次序将尺肤压向桡骨,何处出现压痛,即表明该处所对应的脏腑或部位有病。压痛点在双手是对称出现的,痛点较明显的一侧,病情亦较重。临床应用尺肤诊断时应与四诊合参。
-
四失
四失指医生治病四种过失。如下:1.临症诊治不懂阴阳逆从的道理而盲目施治。3.不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嗜好、居住环境和职业,不注意形体的肥瘦、寒温,不区别性情的勇怯,不懂得用比类异同的方法进行分析。4.诊断疾病只凭脉诊,不进行四诊合参,主观片面。(《黄帝内经素问·征四失论》)
-
五轮辨证法
睑弦赤烂而痒,多脾经湿热,或外感风邪;眵泪胶粘,睑内颗粒累累,多脾胃湿热蕴结。白睛结节隆起,血脉紫暗,多火毒郁结,气血瘀滞; ^^:实证:瞳神紧小,眼珠坠痛拒按,多肝经风热,或肝胆实火;虚证:瞳神干缺,多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
脉诀汇辨
概述:《脉诀汇辨》为脉学著作。清·李延昰辑于1664年。卷二-六以崔嘉彦“四言脉诀”为基本内容,略有增删;卷七阐述望、闻、问三诊,以示四诊合参之意;卷八以运气联系脉法;卷九选录李中梓医案若干条,以脉参证,灵活机变,体现脉诊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作用;卷十为经络脏象,摘选有关诊法的纲领,并附脉案图式。
-
小儿察色法
小儿察色法为诊断学名词。观察小儿面部色泽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青色主风、主惊、主寒、主痛;赤色主热;黄色主湿、主饮食伤;白色主虚;黑色主寒、主痛、主中邪毒等。察色应四诊合参,才能作出正确判断。
-
萧龙友
萧龙友(1870-1962年)现代医家。幼读经史,为清时拔贡。后学医有成,擅长治疗虚劳杂病,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推崇《伤寒论》,重视七情内伤致病,医药并重。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齐名。人称北京“四大名医”,尝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全国一、二届人民代表等职。
-
金容甫
金容甫(1903-1978年)近现代医家。安开裕,号赋修。1949年后,历任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副主任、中医科主任,合肥中医学会副董事长,市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等。治学勤奋,学宗《内经》、张仲景,旁及诸家,以儿科著称,兼长内、妇科,对肝病、肾病治疗经验丰富。主张四诊合参,以问诊为主,反对单以切脉故弄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