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丹
赤丹病名。丹毒色纯赤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三十九。又名鸡冠丹、茱萸丹。好发于儿童。多因热毒风邪搏于气血所致。证见局部皮色红,初发疹起,大者如钱,小者如麻豆,肉上粟状如鸡冠肌理,由火毒之重者,故使赤深而得名。治宜清热凉血,方选升麻膏外敷,或羚羊角煎汤外洗,或用赤小豆为末用鸡子清调匀涂搽局部。
-
羊脂
功能主治:补虚,润燥,祛风,解毒。1.治虚劳羸瘦,肌肤枯憔,久痢,便秘。化学成分:主含棕榈酸、硬脂酸、油酸,还含少量亚油酸、肉豆蔻酸。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羊脂:出处:出自《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拼音名:YánɡZhī英文名:Goatorsheepfat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脂肪油。
-
马齿苋汁
别名:马齿汁处方:马齿苋。制法:上药烂捣,绞取汁3合。功能主治:小儿赤丹,色纯赤,为热毒搏于气血。冷利。用法用量:马齿汁(《卫生总微》卷十一)。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水轮散
《幼幼新书》卷二十五引《庄氏家传》:组成:赤脚蜈蚣(瓦上慢火焙干)。主治:小儿赤丹,流如火焰红赤。用法用量:新汲水调,鹅毛扫。头焦即止。制备方法:上为末,入石硫末少许。
-
乳母流气饮
《疮疡经验全书》卷三:方名:乳母流气饮组成:归须、赤芍、升麻、黄连、甘草、鼠粘子、连翘、生地、黄芩、薄荷、青皮、天花粉、木通、黄柏、槟榔、小柴胡。主治:小儿赤丹。
-
犀角解毒散
《幼科类萃》卷二十一:方名:犀角解毒散组成:牛蒡子(炒)1两5钱,甘草2钱半,荆芥穗5钱,防风2钱半,犀角1钱半。主治:小儿赤丹瘤。壮热狂躁,睡卧不安胃膈闷满,咽喉肿痛,遍身丹毒。用法用量:水煎,不拘时候服。制备方法:上为散。
-
截风散
《永类钤方》卷二十一:截风散:处方:寒水石、白芷各等分。摘录:《永类钤方》卷二十一《幼科金针》卷上:方名:截风散组成:天麻、白附子(泡,去皮)、半夏(制)、钩藤、茯神、胆星、僵蚕(炒,去丝)、石菖蒲、全蝎(净,炒)、黄芩。主治:小儿急惊风。用法用量:水煎,加竹沥、姜汁、沉香磨汁,调牛黄同服。
-
小儿丹毒
小儿丹毒为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其中除丹毒外尚包括患处皮肤发红的一些其他炎症性疾患。另熛火丹、伊火丹、郁火丹、留火丹、飞火丹、暴火丹、风火丹、厉火丹、赤黑丹、石火丹、野灶丹仅《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有名、证记载,后世文献未提及,故从略。
-
茱萸丹
茱萸丹病名。丹毒之一种。色如茱萸,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丹发初从背起,遍身如细缬,谓之茱萸火丹也。”即赤丹,证治详该条。
-
飞灶丹
飞灶丹为病名,出自《外科启玄》卷八,小儿丹毒之一,系指发于头顶部的丹。丹毒又名丹熛、天火、火丹。抱头火丹服普济消毒饮,流火可服龙胆泻肝汤加味,重证服蓝叶散加黄芩、元参,或漏芦汤,或消丹饮加味;外治可用复方黄连膏,或四色散敷贴,或以赤小豆一升磨筛细,或以榆树根白皮作末,以鸡子白和如泥,涂之;
-
荆防饮
功能主治:伤风咳嗽。桑白皮、杏仁泻肺气;摘录:《伤寒大白》卷三《古今医彻》卷一:荆防饮:处方:防风1钱,荆芥1钱,鼠粘子(焙研)1钱,前胡1钱,桔梗1钱,苏薄荷1钱,陈皮1钱,葛根1钱,甘草2分,山楂肉1钱5分。咽痛,加射干;火毒,加玄参;主治:赤丹游走。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荆防散(《疡医大全》卷三十)。
-
莽草膏
《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莽草膏:处方:莽草5两,附子8两(生用,去皮),丹参4两,汉防己3两,芎藭4两,椒3两,吴茱萸4两,白芷3两,沉香半两,零陵香半两,鸡舌香半两,犀角2两(屑),当归3两,商陆根4两,青木香半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