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肉灸
当肉灸是指直接在皮肉上施灸,故名。与今之直接灸同。当,直也。《医宗金鉴》:“灸法贵于早施……有当肉灸者。”
-
撮捏进针法
撮捏进针法为进针手法之一。是以左手拇、食指将穴位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颜面等处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等。撮捏进针法
-
瘟毒
瘟毒是指瘟疫病邪中具有毒性者,即兼有易在皮肉组织蕴郁的特点,致病可兼见局部病变,如大头瘟之类。
-
皮肤浅表脓肿
皮肤浅表脓肿(cutaneousabscess)是指生长于体表皮肉之间,病位较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
指甲缝
指甲缝指甲与皮肉连接部分。
-
肉人
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皮肉结实,体型较大。与肥人、膏人共为三种体型肥壮的人。《灵枢·卫气失常》:“肉人者,上下容大。”
-
割刀
割刀眼科手术器械名称。见《眼科菁华录》。钢铁制作。用之割除干枯之皮肉,或割除攀睛胬肉等。
-
撮捏押手法
撮捏押手法针刺押手法之一。是用押手拇、食指将穴位处皮肤捏起以辅助进针的方法。多用于颜面皮肉浅薄需行横刺的穴位。
-
宛膲
宛膲(jiáo焦)病状名。指消瘦干枯。《灵枢·根结》:“皮肉宛膲而弱也。”
-
栝楼根饮
别名:栝楼根汁处方:生栝楼根。功能主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并黄。用法用量:栝楼根汁(《卫生总向》卷十五)。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
米粉散
《普济方》卷三六○引《经验良方》:组成:白占米。主治:小儿初生下,遍身无皮,俱是红肉。用法用量:干扑。候皮肉生干方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目眶
目眶为形体部位。目眶即眼窝四周的骨骼。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由眼窝上方的眉棱骨、眼窝下方的颧骨连结成的框状隐窝及其包绕着的皮肉筋脉组织。
-
(骨盾)(tú,音涂)
(骨盾)(tú,音涂)皮肉肥厚之处。《素问·长刺节论》:“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高士宗注:“(骨盾)、腯同,音突,肥厚也。”又据新校正云,“(骨盾)”当是“(骨舌)”字之误。
-
解剖
解剖分散。指用器械剖割尸体以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形态、位置、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
小儿脚瘃
小儿脚瘃(zhú逐)为病名。瘃即冻疮。《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夫小儿脚瘃者,是小儿肉嫩,外风冷中于足掌中涌泉穴也。是儿脚上皮肉间,气血与风邪相感,使肉硬气血不通,阳气不达,致使然也。”
-
撮合山
《扶寿精方》:撮合山:处方:五倍子(炒)、绛真香(炒)。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疮疡皮肉不生,久不合口。用法用量:敷患处。摘录:《扶寿精方》
-
调元固表汤
别名:调元固本汤处方:人参、黄耆、当归、甘草、蝉退。功能主治:痘疮表虚,收靥痂壳粘着皮肉不落者。用法用量:调元固本汤(《医钞类编》卷十九)。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