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翳风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 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灸法:可灸。
-
耳后陷者中
翳风穴主要用于面颊、耳部疾患等:如面瘫,口噤,腮腺炎,下颌关节炎,下颌脱臼,牙床急痛,耳聋,耳鸣,中耳炎,瘰疬,口眼 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耳中痛,聋哑,目不明,目翳,暴喑不能言,牙痛,乳蛾,痉病,狂疾,聤耳,口噤不开,头痛,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膈肌痉挛等。灸法:可灸。
-
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穴]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
瘈脉
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侧伏取穴。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针灸大成》经穴歌:“天牖,翳风,瘈脉青。”
-
颅息
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颅息配内关、神门,治瘛疭。
-
蛤蟆瘟
蛤蟆瘟的中医辨证治疗:温毒袭表:痄腮·温毒袭表证(mumpswithsyndromeofwarm-toxininvadingsuperficies)是指感受痄腮时邪,病邪在表,以发热轻,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大,压之疼痛有弹性感。腮颌乃少阳经脉所循之处,邪蕴少阳经络,故见耳下腮部肿痛。艾灸疗法:方一:取穴:翳风、角孙、颊车、曲池、合谷、外关穴。
-
索脉
概述:索脉为经穴别名,即瘈脉。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索脉穴主治病证: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或艾条灸5~
-
资脉
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针灸大成》经穴歌:“天牖,翳风,瘈脉青。”资脉穴主治病证: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
-
体脉
概述:体脉为经穴别名,即瘈脉。为耳大神经的耳后分支处。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体脉穴主治病证:瘈脉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头痛,耳聋,小儿惊风,目视不明,瘛疭,惊恐,失眠,呕吐,痢疾,泄泻,瘈疭,视物不清等。或艾条灸5~
-
颅囟
概述:颅囟为经穴别名,即颅息。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颅囟穴主治病证: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
-
颅顖
别名颅囟。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布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的吻合支,并有耳后动、静脉通过。颅顖穴主治病证:颅息穴主要用于耳、目和神志疾患等:如头痛,耳鸣,耳聋,耳痛,耳肿流脓,中耳炎,目视不明,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小儿惊痫,小儿惊风,惊厥,瘈疭,呕吐涎沫,喘息,哮喘,胁肋痛不得转侧,抽搐,身热等。
-
耳门
所属部位:耳前耳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听呵
概述:听呵为经穴别名,即听会穴。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听呵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听河
概述:听河为经穴别名,“河”,疑“呵”之误,即听呵,是听会之别名。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听河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听会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治疗面痛:面痛位于三叉神经第3支感觉区内,取翳风、听会二穴为主;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后关
概述:后关为经穴别名,即听会。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后关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面瘫
本病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注意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推拿疗法:选穴:印堂、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髎、下关、颊车、听宫、承浆、翳风、风池、合谷。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性面瘫。
-
会宗
所属部位:前臂会宗穴的定位:标准定位:会宗穴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快速取穴:抬臂俯掌,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4横指,拇指侧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会宗穴。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贵要静脉属支分布;会宗配臂臑、曲池,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上肢痹痛。
-
翳明
概述:翳明为经外奇穴名(yìmíngEX-HN14)。在项部翳风穴后1寸。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一般直刺1.0~翳明穴的配伍:翳明穴配承泣、鱼腰、丝竹空、睛明、攒竹、风池,治近视。翳明穴配四渎、风池、哑门、内关、太冲,治内耳性眩晕。
-
精神科中医中药治疗常规
名称:精神科中医中药治疗常规适应证:精神科中医中药治疗常规适用于各种精神病及神经症。治以清肝泻火,宁心涤痰。(2)根据病情选用下述穴位:主穴翳风、听宫、耳门、听会、头颞、安眠、百会、印堂、定神。配穴:四肢穴、内关、合谷、劳宫、中渚、神门、手三里、涌泉、太冲、照海、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
-
电针治疗
操作名称电针治疗适应症各种精神病及神经症。方法及内容1.一般取坐位或仰卧位。主穴翳风、听宫、耳门、听会、头颞、安眠、百会、印堂、定神。配穴:四肢穴、内关、合谷、劳宫、中渚、神门、手三里、涌泉、太冲、照海、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3)四肢穴位,一般只作体针行手法捻转,给予强刺激。
-
面神经麻痹
西医·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是以颜面表情肌群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本病又称为面瘫。多表现为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向健侧歪斜,流涎,不能皱眉、蹙额、鼓腮、示齿等,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面神经麻痹的治疗:针灸治疗:体针:取穴:取地仓、颊车、翳风、合谷、阳白、四白等穴为主。
-
天笼
别名窗笼、窗聋、天笼。布有颈皮神经,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主治病症:天窗穴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瘾疹,癫狂,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中风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语,喉痹,扁桃体炎,头痛,颊肿,咽喉炎,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周围炎等。
-
打嗝
又称吃逆、吃忒。本症可见于胃、膈肌痉挛和神经性呃逆,亦可见于危重病证。掐按内关穴:用手指掐内关穴,此穴位于手腕内侧第一横纹下约2横指处,其止打嗝的效果也比较好。指压天突穴法:用拇指按压天突穴,由轻到重,指端稍向下用力,患者自觉有酸胀感,并憋气,约1min左右起手。按压中脘:用拇指指端轻轻按压中脘20次。
-
窗聋
别名窗笼、窗聋、天笼。布有颈皮神经,当耳大神经丛的发出部;主治病症:天窗穴主治耳鸣,耳聋,咽喉肿痛,颈项强痛,瘾疹,癫狂,颈项强直作痛,甲状腺肿,颈痛,瘿肿,腮腺炎,中风口噤,暴瘖,暴喑不能言,失语,喉痹,扁桃体炎,头痛,颊肿,咽喉炎,肋间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甲状腺肿大,肩关节周围炎等。
-
面痛
面痛的症状:患者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阵发性、短暂、闪电样、刀割样、火灼样疼痛,无感觉缺失等神经功能障碍,检查无异常。选穴:太阳、头维、上关、下关、翳风、颊车、听宫、听会、耳门、颧髎、睛明、四白、外关、合谷。医者以一指禅推法从太阳至头维、从太阳到上关和下关,往返6~
-
脑溢血
针灸治疗:急性期以风池、风府、承浆、人中、十宣等穴为主,针用泻法,不留针。继刺人中,向鼻中隔下斜刺五分,用雀啄法(泻法),至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斜刺(与皮肤呈45°角)三阴交,深1.0~分别直刺极泉、尺泽及委中,深1.0~金津、玉液以三棱针点刺。腰椎穿刺检查可发现颅压增高,脑脊液呈均匀的血性。
-
安眠
概述:安眠为经外奇穴名。取穴:俯卧位或侧伏位,在翳风穴和风池穴的中点取穴。安眠穴安眠穴穴位解剖:安眠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颈阔肌和头夹肌。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分布,深层有副神经、颈神经后支和耳后动脉分布;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可灸。
-
手少阳三焦经穴
手少阳三焦经穴指归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
资生
资生为经穴别名。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侧伏取穴。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及呕吐泻痢等。本穴配完谷、率谷、外关治偏头痛;配长强或神道、颅息治小儿惊痫。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现代研究:瘈脉有良好的镇痛、镇惊作用,已成功地用于多种手术针麻。
-
三焦经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
面瘫按摩疗法
概述:面瘫按摩疗法是面瘫外治法之一。取地仓、颊车、阳白、下关、太阳、合谷为主穴,取迎香、四白、翳风、承浆、攒竹、人中、风池、牵正、鱼腰、会阳、巨露、睛明,内庭、太冲、足三里、外关、列缺为备穴。3个主穴,1~面瘫按摩疗法的基本手法:面瘫按摩疗法的基本手法分两种:(1)指掌揉动法。
-
安眠穴
概述: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名。标准定位:位于翳风与风池两穴连线之中点。穴位解剖:在胸锁乳突肌肌腱中部,深部有头夹肌及枕动、静脉;布有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分支。主治病症:主治失眠,眩晕,头痛,心悸,精神病等。刺灸法:直刺1~
-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为病名。指颞下颌关节区的疼痛、弹响、张口受限,下颌运动障碍和咀嚼肌无力等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本病诊断要点:①发病前可有精神创伤、失眠及神经衰弱等诱发因素,并多见于青年女子。针灸治疗:以上关、下关、颊车、耳门等穴为主,酌配听会、翳风、合谷等穴。
-
安眠1
概述:安眠1为经外奇穴名。标准定位:位于翳风与翳明两穴连线之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失眠,偏头痛,精神分裂症等。刺灸法:直刺1~1.5寸。
-
聋哑
聋哑的病因病机:聋哑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头部外伤、急性热病及药物中毒等原因而造成。体针:治聋可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等穴为主。治哑可取哑门、廉泉、通里等穴为主。水针:取穴可参考体针,每次 选1~2穴,用维生素B1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0.5~或用654-2,每穴注射5mg,隔日1次。
-
首疽
首疽病名。此病由热毒郁滞于少阳三焦经所致。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该疽生于瘈脉(在颞骨乳突根部稍前耳后肌中)、翳风(在腮腺后沿乳突和下颌角之间)二穴。初起多见憎寒壮热,口渴等症。治法可参见痈、疽条。
-
小儿聋哑
小儿聋哑为病名。说明聋哑系由热病或发惊后,经络气机阻滞,致窍闭不通,不能闻声所致。经脉循行到耳部的主要有手太阳、手少阳和足少阳三经。针灸取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瘈脉、百会、中渚。眩晕配风池;语謇配哑门、廉泉;鼻塞配迎香、合谷。《素问·热论》:“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
按周围神经的走向和分布取穴
按周围神经的走向和分布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疾病与周围神经的走向和分布关系,而在相应的神经干上选取有关穴位。如坐骨神经痛选秩边、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穴;面神经麻痹选翳风、牵正等穴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