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宫
分布着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听宫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如耳聋、耳鸣、聤耳、耳齿痛、音哑、癫狂。对内耳的调节:据报道针刺听宫穴,对实验性动物的耳聋对对照组比较,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发现针刺组其损伤曲线在第二回,显著减轻,证明针刺能改善实验动物、耳蜗微循环及毛细胞营养供应,能减轻毛细胞坏死。
-
窗笼
或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在耳门与听会之间取穴。弱刺激针刺听宫,可使噪音性耳聋动物皮层听中枢诱发电位波增高,耳蜗血流量增加,损伤耳蜗毛细胞逐趋复原。
-
多所闻
分布着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听宫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如耳聋、耳鸣、聤耳、耳齿痛、音哑、癫狂。对内耳的调节:据报道针刺听宫穴,对实验性动物的耳聋对对照组比较,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发现针刺组其损伤曲线在第二回,显著减轻,证明针刺能改善实验动物、耳蜗微循环及毛细胞营养供应,能减轻毛细胞坏死。
-
听多闻
分布着面神经分支及耳颞神经。听宫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如耳聋、耳鸣、聤耳、耳齿痛、音哑、癫狂。对内耳的调节:据报道针刺听宫穴,对实验性动物的耳聋对对照组比较,观察耳蜗毛细胞损伤情况,发现针刺组其损伤曲线在第二回,显著减轻,证明针刺能改善实验动物、耳蜗微循环及毛细胞营养供应,能减轻毛细胞坏死。
-
耳门
所属部位:耳前耳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感音性耳聋
晴志失畅肝为刚木之脏,主疏泄调达情志,足少阳经脉上人于耳,若因忧郁恼怒,气机闭阻,遏滞耳窍,或素为阳亢之体,囚暴怒气冲,肝阳化火,或肝气郁久,蕴而化热,厥气相搏,风火相煽,循经上窜耳道,清窍被扰导致本病。瘀血甚酌加蜈蚣、地龙。从1978年入春以来,头晕头痛加重,双耳闭塞不通,神疲气短,劳动后尤甚。
-
听河
概述:听河为经穴别名,“河”,疑“呵”之误,即听呵,是听会之别名。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听河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听会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治疗面痛:面痛位于三叉神经第3支感觉区内,取翳风、听会二穴为主;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听呵
概述:听呵为经穴别名,即听会穴。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听呵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后关
概述:后关为经穴别名,即听会。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后关穴的配伍: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足少阳标本
足少阳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足少阳胆经的本部,在第四趾外侧端的足窍阴之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窗笼之前,约当听宫、听会之间。十二经标本对阐述经脉生理、病理及其分布特点有一定意义,掌握十二经的标部和本部及其穴位所在,就可作为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依据。
-
眸子
眸子人体部位名。即瞳子、瞳仁。《灵枢·刺节真邪》:“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按:“中其眸子”形容针刺感应可从听宫穴扩散到眼睛,不是真刺眼球。)
-
电针治疗
操作名称电针治疗适应症各种精神病及神经症。方法及内容1.一般取坐位或仰卧位。主穴翳风、听宫、耳门、听会、头颞、安眠、百会、印堂、定神。配穴:四肢穴、内关、合谷、劳宫、中渚、神门、手三里、涌泉、太冲、照海、三阴交、丰隆、足三里、阴陵泉。(3)四肢穴位,一般只作体针行手法捻转,给予强刺激。
-
三叉神经痛埋线法
三叉神经痛埋线法是在相应穴位埋植入羊肠线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第一支痛取主穴攒竹、阳白、眉中、印堂,配穴太阳、头维、至阳、丝竹空、太冲;第二支痛取主穴四白、迎香,配穴听会、内庭、禾髎、巨髎、听宫;第三支取主穴承浆、颊车,配穴大迎、地仓、听会、翳明(各穴可 流使用);共用穴为合谷、下关、三间。
-
洗髓金经
呼吸强调自然,鼻吸鼻呼,吸天地之清气补足经绍中之经气。洗髓金经功法:22式依次为:百会运转、循按鼻梁、揉按迎香、揉按眼部、揉按瞳子髎和太阳穴、干擦脸、干梳头,揉按风池、拿玉枕、击天鼓、撑耳孔、揉按听宫、叩齿、颈项活动、指腕活动、肩部活动、展臂宽胸、神龙绞柱、腰胯活动、旋转膝部、足部运动。
-
耳三针
耳三针为一种取穴法,“靳三针”之一。指取听宫、听会、完骨三穴。主治耳部疾患。
-
聋哑
聋哑的病因病机:聋哑可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头部外伤、急性热病及药物中毒等原因而造成。体针:治聋可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外关、阳陵泉等穴为主。治哑可取哑门、廉泉、通里等穴为主。水针:取穴可参考体针,每次 选1~2穴,用维生素B1或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0.5~或用654-2,每穴注射5mg,隔日1次。
-
耳膜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
-
窗簧
窗簧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属手太阳小肠经。穴在颈部,位于上,主治耳病,通耳窍,如开天窗,故名。侧伏或正坐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锁乳突肌后缘→肩胛提肌→头、颈夹肌。配风池、后溪治颈项痛;配外关、听宫治耳聋、耳鸣;配间使、通谷治暴痦不能言。一般直刺0.3~
-
小儿聋哑
小儿聋哑为病名。说明聋哑系由热病或发惊后,经络气机阻滞,致窍闭不通,不能闻声所致。经脉循行到耳部的主要有手太阳、手少阳和足少阳三经。针灸取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瘈脉、百会、中渚。眩晕配风池;语謇配哑门、廉泉;鼻塞配迎香、合谷。《素问·热论》:“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
小肠经
小肠经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
-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阳小肠经穴指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
发蒙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穴位予以治疗。亦有指取用三阳经的五俞穴者。该篇还指出,耳无所闻,目无所见者,取用听宫穴,即属本法。所谓开蒙发聩,当即指此。
-
沉听
沉听病证名。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指耳聋之轻症。即对声感变得深沉而听力减退。由风邪乘于太阳、少阳二经,使清气壅塞所致。治宜祛风通窍。用《证治准绳》通鸣散(菖蒲、远志、柴胡、麦门冬、防风、细辛、甜葶苈、磁石、杏仁)加减。针灸可取听宫、听会、内关、神门等穴。
-
蔽
概述:蔽:1.人体部位名;见《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耳门为听宫穴所在;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等经脉所过。耳门部分布的耳穴如下:外侧是外鼻穴,边缘是上屏尖、下屏尖穴;内侧面有咽喉、内鼻穴。《黄帝内经灵枢·本脏》:“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
-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
病因病理病机:颞下颌关节与咀嚼肌群、韧带、颌骨及牙齿咬合关系较为密切,互相协调方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临床表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局部酸胀或疼痛、弹响和运动障碍。4.针刺疗法取穴:下关、听宫、颊车、合谷、配医风、太阳。治疗的同时,要纠正不良习惯(如单侧咀嚼),并防止张口过大等。
-
皮膜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
-
鼓膜
《血证论》卷六:“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腑小肠之脉,以入耳中,名曰听宫。在其内面,锤骨柄自上而下地嵌附在鼓膜上,并略向后倾斜,止于鼓膜的中央,向内牵拉鼓膜,使之呈漏斗状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鼓膜向前、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临床上做耳镜检查时,常可窥见光锥。
-
大容
大容即天容。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俯伏或正坐取穴。有清热利咽,疏经理气作用。如耳聋、耳鸣、咽炎、扁桃腺炎、齿龈炎、腮腺炎、胸痛、咳嗽气喘、唾沫、肋间神经痛及颈项肿痛、肩痛不举等。配听宫、听会、中渚,治耳聋、耳鸣;配合谷、少商治扁桃体炎;配阳溪治胸满不得息。一般直刺0.5~
-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指依据解剖学体表标志审定腧穴定位的方法。1991年元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指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活动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
-
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localpointselection)为取穴法之一。属近部取穴。这是《黄帝内经》中“以痛为输”“随而调之”等选穴原则的运用。如眼病取承泣、睛明;耳病取耳门、听宫、听会;胃痛取中脘;遗尿取中极,以及取用局部压痛点等。若病痛局部有炎性病灶、创伤、疤痕或其下有重要脏器时,可改用邻近取穴等法。
-
发矇
五节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发矇者…刺府输去府病。”是指六腑疾患取用六阳经的腧穴予以治疗,亦有指取三阳经五输穴者。书中列举对耳无所闻,目无所见症,取用听宫,说其效验有如去除蒙蔽,故名。
-
耳屏
耳屏指耳廓前面呈瓣状的突起,又称耳珠、耳门。见《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耳门为听宫穴所在;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等经脉所过。耳门上分布的耳穴如下:外侧是外鼻穴,边缘是上屏尖、下屏尖穴;内侧面有咽喉、内鼻穴。耳屏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后方的对耳 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
-
近道取穴
概述:近道取穴为取穴法之一。又称近部取穴、就近取穴,简称近取。包括局部取穴和邻近取穴。指在病痛所在的部位上选取有关穴位,这是《内经》中“以痛为输”“随而调之”等选穴原则的运用。如眼病取承泣、睛明;耳病取耳门、听宫、听会;胃痛取中脘;遗尿取中极,以及取用局部压痛点等。鼻病取上星、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