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瘰疬
小儿瘰疬为病证名,即淋巴结肿大,肿大者为瘰,肿小者为疬,合称瘰疬,又名九漏。颈两侧为肝、胆经脉所循行,痰湿阻滞肝脉,凝结成核,日久痰湿化热内燔,溃烂成脓,或染毒焮发而红肿灼痛,肉腐成脓,破溃而成疮。治以清热解毒疏风活血为主,方用消瘰丸,解毒济生汤加减,脓肿形成,可切开引流。
-
内消蜗牛丸
《圣惠》卷九十:组成:蜗牛子1分(120-130枚,活者去壳),薄荷末2两,丁香末半两。主治:小儿瘰疬。用法用量:每服2丸,空心以薄荷汤送下,晚再服。制备方法:上药入乳缽内同研为丸,如绿豆大。
-
腻粉散
《御药院方》卷八:方名:腻粉散组成:腻粉2钱,藜芦末半两,狼毒末3钱。主治:皮肤受风邪,发作痒痛诸疮。方出《圣惠》卷五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名:腻粉散组成:腻粉1分,生姜汁。《圣惠》卷六十五:方名:腻粉散组成:腻粉1两,黄连1两(去根末),胡粉1两(炒令微黄),松脂1两。制备方法:上都细研。
-
三色堇
《中医大辞典》·三色堇:三色堇为中药名,出自《中国药用植物图鉴》。功能主治:止咳化痰。药理作用:全草制剂内服可增加支气管腺体之分泌而祛痰。基生叶圆心脏形,茎生叶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锯齿圆钝,具长柄;着生茎基部或贴近地面的花在夏季开放,无花瓣,闭花受精,能产生多数种子。花期春至秋季。治小儿瘰疬。
-
芋粥
《药粥疗法》引《食物本草》:别名:芋艿粥组成:芋头60~主治:小儿瘰疬,虚痛,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核,淋巴腺肿。用法用量:将新鲜芋头洗净去皮,切成小块,与粳米煮粥,粥成后加入沙糖稍煮1-2沸即可。附注:芋艿粥(《饮食治疗指南》)。
-
妙圣散
《幼幼新书》卷三十六引张涣方:方名:妙圣散组成:绵黄耆1两,连翘1两,川大黄(炒)半两,鸽粪(烧灰)半两,糯米(用斑蝥7个同炒黄,不用斑蝥)半两,犀角屑半两。主治:小儿瘰疬不消。制备方法:上为细末。主治:小儿慢惊风久不愈,两手搐搦不定。候两手定,方可兼服诸惊风药。
-
追毒斑蝥膏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方名:追毒斑蝥膏组成:斑蝥2枚(去翅足及头,炒),巴豆20枚(去皮心,浆水煮),松脂3分。主治:小儿瘰疬结核,久不愈。用法用量:热贴在瘰疬上,药力尽别换。以愈为度。制备方法:上先研前2味为粉,次入松脂熔化,搅令匀,作饼。
-
斑蝥膏
《圣惠》卷九十:斑蝥膏:处方:斑蝥2枚(去翅足),松脂3两,巴豆10枚(去皮心,以浆水煮过,与斑蝥研令细),雄雀粪1两(为末)。功能主治:小儿瘰疬不穴。主治:毒聚血结为患,如痛风、梅毒、跌扑闪肭,一切瘀血凝滞者。若病已愈,欲令生皮,换贴黄蜡膏。制备方法:上先煮蜡、脂2味,令消化,离火,入斑蝥末,搅令凝结。
-
皂荚针散
《圣惠》卷六十六:方名:皂荚针散别名:皂荚刺散组成:皂荚针1斗(不生子者),牛蒡子半斤。小儿瘰疬肿硬。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以井花水调下。良久利下恶物,如胶糖,永断根本。制备方法:上取皂荚针于盆中烧,候火盛时,撒牛蒡子于火中,候烟欲尽,以盆合之,冷定,为末。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皂针散。
-
榆
气味白皮:甘、平、滑利、无毒。用榆白皮阴干,焙为末,每天清晨和晚上用末二钱、水五合,煎成胶状服下。2、虚劳白浊。3、小便气淋(按:指小便时觉气胀面排尿困难)。用榆枝,石燕子煎水,每日饮服。4、五淋涩痛。每服三合,一天服三次。12、背疽。13、小儿瘰疬。榆叶:1、消水肿,利小便,下石淋。用榆叶、酸枣仁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