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黄散
《外科精义》卷下:金黄散:处方:黄连大黄黄耆黄芩黄柏郁金各30克甘草1.5克龙脑1.5克(另研)功能主治:治丹毒,热疮。各家论述:方中延胡祛瘀血、止心痛,生地、川芎补血兼行血,乌药行腰腹以下之气,五灵脂行恶血止腹痛,赤芍凉血破血,枳壳祛滞,丹皮凉血行血,香附通利三焦结气,甘草和中缓急,陈皮行气快膈。
-
箍围药
概述:箍围药(encirclingpaste)古称敷贴、箍药、围药,是指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作用的糊剂。阴证用回阳玉龙膏,以热酒调敷。冲和膏药性平和,功能行气疏风、活血定痛、散瘀消肿.适于疮形肿而不高,痛而不甚,微红微热,介于阴阳之间的半阴半阳证。敷贴应超过肿势范围。
-
脐部疾患
疾病科属:儿科疾病概述:初生儿脐部疾患,系指断脐后出现的脐湿、脐疮、脐出血、脐突等病证。治法收敛固涩,以外治为主。治法清热凉血止血。方药1、主方:茜根散(王肯堂《证治准绳》)加减处方:茜草根6克,生地黄6克,牡丹皮6克,赤芍6克,山栀6克,黄芩6克,黄连3克,水牛角15克(先煎),白茅根15克,仙鹤草6克。
-
颌面部间隙感染
治疗:预防为牙源性感染,如下颌第叁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等及扁桃体炎、涎腺炎、颌面部淋巴结炎、面部疖、痈,口腔溃疡等的发生,保持口腔卫生,加强营养,疾病描述颌面部间隙感染亦称颌周蜂窝织炎,是颌面和口咽区潜在间隙中化脓炎症的总称。急性炎症消退后,应及时薄除病灶牙,避免感染复发。
-
掌侧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和深间隙感染
疾病分类:骨与创伤科疾病概述:掌侧化脓性腱鞘炎、滑囊炎和深间隙感染:拇指和小指的腱鞘炎,可分别蔓延到桡侧和尺侧的滑液囊;尺侧滑囊炎多与小指腱鞘炎相连,使小指肿胀、连同无名指呈半屈状,小指和小鱼际有触痛,炎症加剧时肿胀向腕部扩展。掌中间隙感染可因中指、无名指腱鞘炎加重或局部掌面受伤后感染所致。
-
肾气游风
肾气游风病名。丹毒之发于下肢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六。又名肾游风,腿游风。多因肾火内蕴,外受风邪,火毒郁蒸肌肤而成。多发于腿胫部。证见:局部皮色红肿,形若彤云,游走灼痛。治宜清热疏风,泻火解毒,内服可选双解通圣散,或黄连解毒汤。外用金黄散调敷。
-
脐疮
又称脐中生疮。脐疮的症状:脐疮是在脐湿的基础上,皮肤破损,再感毒邪,壅于脐部,郁而不散,出现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同时可见发热,烦躁,唇红口干。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
-
指头炎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疾病概述:脓性指头炎是手指末节掌面的皮下经组织化脓性感染,多由刺伤引起。疾病描述:指头炎是指末节的皮下化脓性感染,除了可由甲沟炎加重所致,还可发生于指尖或指末节皮肤受伤后。治疗方案:指头炎初发时,应平置患手和前臂(不下垂),用抗菌药,并将患指套入内装金黄散糊剂的胶皮指套(敷贴指头)。
-
赤白游风
赤白游风病名。肤见浮肿游走不定赤白无常之胎热丹毒。多因脾肺燥热,或腠理不固,风热邪乘袭而壅滞结聚,营卫失调所致。滞留血分者,则发赤色,名曰赤游风,滞留于气分者,则发为白色,名曰白游风。治宜祛风清热利湿之剂,或可佐以调和营卫之品。内服可选消风散加减,或外用玉露散、金黄散敷贴。类似血管神经性水肿。
-
新光一号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名:新光一号组成:薄荷脑(研细)8g,冰片(研细)8g,95%酒精100ml,石炭酸3ml,饱和明矾液55ml。用法用量:如合并细菌感染时,痒甚,可先涂本药,待干后,再涂如意金黄散软膏(金黄散40g,凡士林100g,调成软膏),包扎即可。
-
局部涂搽药
局部涂搽药是一类对一般组织不发生作用,而对传入神经末梢有选择作用的物质。它能使皮肤血管扩张,减轻疼痛和消炎。10%氨水用作昆虫螫伤时的止痛止痒剂。涂搽药中,中药很多,效力也好,如金黄散内含多种中药,能消肿止痛,用于疖痈、丹毒等。伤湿止痛膏、狗皮膏药等都是用之有效的涂搽药。
-
小儿赤游丹
小儿赤游丹为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多由胎毒血热,心火内炽,热毒客于肌肤而成。新生儿及幼儿易患本病,症见身热啼哭,肤起红晕,发无定处,由小渐大,肿热痒痛,继而红肿光亮,或起熛浆。发展迅速,并常游走他处。治宜凉血解毒,内服清营汤加减,外敷金黄散。本病类于小儿丹毒。
-
小儿囊肿
小儿囊肿为病证名,见《本草纲目》,即脱囊。又名阴囊毒、外肾痈、囊发、囊脱、脱壳囊痈。因湿热火毒下注肝经而成。症见阴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甚而睾丸外悬。治宜泻肝火、利湿热。初用龙胆泻肝汤,后期宜滋补调理。未溃外敷玉露散或金黄散,已溃按溃疡治。亦可用紫苏叶煎洗或为末干掺或香油调敷。
-
静脉注射术
操作名称:静脉注射术适应证:静脉注射术适用于:1.因患者不宜口服及皮下,肌肉注射时,需要迅速发挥药效。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可先行引导注射(即另备一副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针头,注射时先作穿刺,并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取下针筒,调换另一抽有药液的针筒进行推药)。
-
白游风
白游风为病证名。赤白游风多为脾肺燥热,或表气不固,风邪袭于腠理、风热壅滞,营卫失调所致。临症常突然发作,游走不定,皮肤光亮、浮肿,形如云片,触之坚实,自觉灼热,麻木及轻度微痒,多发于口唇、眼睑、耳垂或胸腹,肩背等处。治宜散风清热利湿,佐以调和营卫,内服消风散化裁,外用玉露散或金黄散外敷。
-
产后心烦
产后心烦为病证名。《陈素庵妇科补解》:“产后心烦,由余血奔心,故烦闷不安兼腹痛也……宜祛瘀血为主,服金黄散。七日后作虚烦治,服麦门冬散。”
-
手腕毒
手腕毒为病名。因毒受在掌后腕处,因心经风寒凝滞,血不流通、结成此毒。当用定痛败毒散。或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
-
冷疮
疮疡之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又名冷痿。“凡身体发疮,皆是风热所为,然血虚者,亦伤於邪,若重触风寒,则冷气入於疮,令血涩不行,其疮则顽,令不知痛痒,亦经久难差,名为冷疮。”治宜温经散寒,补养气血之剂,内服可用桂枝加当归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外用金黄散敷贴。
-
虎口百丫
虎口百丫病名,生于虎口部位之痈疽。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合谷疔,“合谷疔俗称虎口百丫也,此患多有疙瘩泡起,亦有红丝走上,故有疔名之称。”多因手阳明胃经湿毒攻注作痒,或热焮痛。初起宜挑破贴蟾酥饼盖金黄散敷之。
-
箍药
与围药义同。是在肿疡周围,敷布一圈湿润药泥。通常阳证用金黄散,选用葱汁、麻油、菊叶、丝瓜叶捣汁调敷;阴证用回阳玉龙膏,以热酒调敷。《遵生八笺》卷十八:方名:箍药组成:川乌、黄柏各等分。《外科发挥》卷二:方名:箍药组成:芙蓉叶、白芷、大黄、白及、山茨菇、寒水石(煅)、苍耳草、黄柏(炒)各等分。
-
白虎飞尸
白虎飞尸为病名。又名附骨疽、附骨痈。《仙传外科集验方》:“骨痈者,又流注之败证也。治法: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
-
贴熁
贴熁外治法之一。又称贴熁药、敷贴、箍围药、敷药。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其具体用法根据病情差异而有寒凉药与温热药之不同。其作用为截毒、束毒、拔毒、温化、行瘀、清热、定痛、排脓。如金黄散、回阴玉龙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