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臂
臂为人体部位名。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为手三阴、手三阳经脉所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
-
下膊
下膊即前臂。指肘以下,腕以上的部分。《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下肘内,循臂内后廉。”2.臂即上肢由肩至腕部分。即上臂和前臂的合称。《类经图翼》:“肘之上下皆名臂。”
-
脱血
脱血病证名。血液脱失之证。《素问·平人气象论》:“臂多青脉,曰脱血。”《类经·色脉类》:“血脱则气去,气去则寒凝,凝泣则青黑,故臂见青色,言臂则他可知矣。”“凡脉盛者邪必盛,邪盛者卧必不安。今脉盛而卧安,知非气分阳邪,而为阴虚脱血也。”
-
染色体倒位
染色体倒位(inversion)是由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发生了两次断裂,产生的断片颠倒1800后重新连接造成的。一个倒位杂合体如果着丝粒在倒位环的外面,则在减数分裂后期会出现“断片和桥”的现象,即一条染色单体的两端都有一个着丝粒,成为跨越两端的“桥”,同时伴随一个没有着丝粒的断片。
-
臂热
臂热证名。指病人自觉手臂发热。多因风热外侵或血虚内热所致。《灵枢·论疾诊尺》:“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杂病源流犀烛·肩臑肘臂腕手病源流》:“臂忽发热极痛,为风热也,宜桑枝浓煎汤,多服。臂发热痛,从里彻外,为血衰也,宜秦艽地黄汤。”
-
痔科体育疗法
痔科体育疗法指加强肛门的功能锻炼,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防治痔科疾病的一种体育疗法,分站式和卧式两种。站式:(1)两腿交叉站立,先收臀,夹腿,提肛,然后全身放松。卧式:(1)仰卧床上,两脚交叉,先全身各部尽量放松,接着臂部及大腿用力夹紧,同时肛门如忍粪状缓缓用力上提。
-
捧心生
捧心生旧病名。亦名儿捧母心。见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相当于臂位分娩,儿两臂上举。属难产的一种。古人观察到儿臂上举,误以为儿捧母心以致难产,故名。
-
乙醚注射液
药品说明书:适应症:测定血循环时间,主要测定臂到肺的血循环用量用法:将1ml乙醚与2ml灭菌等渗盐水相混和,自臂静脉注入到嗅到乙醚味为止,正常者为4~6秒.注意事项:1.注射部位有疼痛感。2.勿漏出血管外。3.明显心力衰竭者免用。规格:注射液:3ml。
-
上骨
上骨指臂之上骨,即桡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循臂内上骨下廉。”
-
白蝶兰属
中文名白蝶兰属拼音名baidielanshu拉丁名Pecteilis中国植物志17:395描述PecteilisRaf.白蝶兰属,兰科,4种,分布于亚洲热带至亚热带地区,我国有白蝶兰P.susannae(L.叶数枚,从基部向上渐尖,并逐渐过渡为苞片;总状花序具数朵花;花粉块2,由小块粘合而成,有长的花粉块柄和粘盘,粘盘藏在蕊喙臂顶端之下。
-
儿捧母心
儿捧母心为病名,即捧心生。见清·叶其蓁《妇科切要》。捧心生为旧病名,亦名儿捧母心。相当于臂位分娩,儿两臂上举。属难产的一种。古人从现象观察,误以为儿捧母心以致难产,故名。见清·陈莲舫《女科秘诀大全》。
-
形神庄气功
形神庄气功为气功功法。是一套十节动功,由庞鹤明所倡。此功式子单纯,难度不大,着重运动韧带小关节和平时不运动的关节;神与形合,以形引气,形松意充。具有舒筋强身,增智益神的作用。其功法:1.鹤首龙头气冲天;3.立掌分指畅经脉;5.俯身拱腰松督脉;7.平足开胯分前后;9.弹腿跷足旋太极;10.回气归一转混元。
-
鸟戏
鸟戏为导引法。模仿鸟类动作的一种体操活动。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168年前)帛画《导引图》有“鹤□”、“鹞”等图。《后汉书·华佗传》始列入五禽戏中。《云笈七韱·导引按摩》(似为宋以前著作)有简单动作记述:“鸟戏者,双立手,翘一足,伸两臂,扬眉鼓力,右二七。此后流派甚多。
-
胳膊
胳膊即膊。膊为人体部位名。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又名(月合)膊,肐膊。《伤科补要》卷一:“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胳)膊。”
-
疚疽
疚疽病名,痈疽发于两腋及两臂等内侧者。《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决生死法》:“内疚疽发两腋下及两臂并两手掌中,寒热而振,血(疑“衄”字)嗌干,饮多即呕,烦心,六、七、八日宜汗。”《医宗金鉴》卷六十七作疚疽,即米疽,证治详该条。
-
袋唇兰属
中文名袋唇兰属拼音名daichunlanshu拉丁名Hylophila中国植物志17:155描述HylophylaLindl.袋唇兰属,兰科。花多朵,排成顶生的较密集的总状花序;唇瓣近袋状;花药长,披针形;花粉块2,具长的花粉块柄与粘盘。过去一些学者曾把蕊柱上有一对臂状附属物的种类另立一属,称Dicerostylis,但近代多数学者均主张予以合并。
-
可摘保持器
如霍利保持器是由Hawley在1919年设计的常用活动保持器,由中位双曲唇弓(唇弓的水平段位于前牙切龈距的中点)、两侧最后磨牙的单臂和塑料基托所组成。为了增强固位,有的可在双曲唇弓上焊前磨牙的单臂卡环,也有的在两侧后牙做连续卡环,并装置邻间钩;基托的边缘应与牙列舌侧牙面密贴。
-
中心粒
中心粒是中心体的主要结构,成对存在,即一个中心体含有一对中心粒,且互相垂直形成"L"形排列。长为0.4μm,是中空的短圆柱状结构。圆柱的壁由9组间距均匀的三联管组成,三联管是由3个微管组成,每个微管包埋在致密的基质中。
-
陈肝疮
陈肝疮病名。生于两臂之痈疽。出《外科启玄》卷六。又名陈乾疽。多因体质素虚,复由风热之毒壅结所致。好发于两臂,其状若疖,但疼痛难忍,肿胀,或剧痒甚。治宜扶正祛邪,内服加味黄芪汤。
-
异态性
染色体的多态性又称异态性(heteromorphism)是指正常人群中经常可见到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这种变异主要表现为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或着色等方面的变异。例如表现的D和G组的随体增大、重复(双随体)或缺如,短臂的长短,1、9、16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加长或缩短,染色体着线粒区的荧光强度变异等。
-
染色体多态性
染色体的多态性又称异态性(heteromorphism)是指正常人群中经常可见到各种染色体形态的微小变异。这种变异主要表现为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或着色等方面的变异。例如表现的D和G组的随体增大、重复(双随体)或缺如,短臂的长短,1、9、16号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加长或缩短,染色体着线粒区的荧光强度变异等。
-
双侧擒拿法
是指用两手从背后经患者腋下,将食、中、无名指按住锁骨上缘,两肘臂压住患者胁肋,胸部贴紧患者背部后,两手沿锁骨用力向左右两侧肩胛拉开,两肘臂和胸部将患者胁肋及背部压紧,三方面同时用力,以治疗急性咽喉疾病咽喉肿胀、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口噤难开等病症的治法。
-
七抱三撑
七抱三撑为气功练功用语。指两臂配合呼吸时的外撑与内抱的不同用力法式。见秦仲三《气功疗法和保健》。其方法要领即吸气时,使两臂以十分之七的力量向内环抱;呼气时,使两臂以十分之三的力量向外撑张。
-
乌龙钻洞
乌龙钻洞为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手屈肘仰掌置于腰部,两掌徐徐前推,旋臂使掌心朝下,边推边上身随势前俯,然后上身挺直,两掌收回至腰部。
-
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为练功方法之一。见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两手屈肘仰掌置于两腰,一手仰掌上提至胸前后,翘掌向前推出,推足后旋臂握拳,蓄劲而收至腰部。两手交替进行。
-
曲䐐
《证治准绳·疡医》:“凡脚腨及曲 中痒,搔则黄水出,名风疽。”肘指由肱骨的远端和前臂的尺骨、桡骨的近端而构成的肘关节。《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
心包络病
心包络病(pericardiumdisease)是指病邪侵犯心包络,以心痛,心中大热,手心热,面黄,目赤,笑不休,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
红丝赤缕
红丝赤缕(redthreads)是指头颈胸臂等处皮肤浅表血管扩张呈红丝状的表现。
-
中央导管
中央导管(centralline)是指末端位于或接近于心脏或下列大血管之一的,用于输液、输血、采血、血流动力学监测的血管导管。这些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下腔静脉、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
-
小儿睡惊
小儿睡惊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肘横纹桡侧端直上0.3寸,微屈肘取之。主治小儿睡惊,肘臂疼痛等。一般艾炷灸1~3壮;或温灸3~5分钟。
-
腋肿
腋肿病证名。腋下肿起,属手厥阴心包络病变。《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
-
青脉
青脉①脉学名词。指肝脏脉象。肝与青五行同属木,故称肝脉为青脉。《素问·五脏生成》:“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参肝平条。②解剖结构名。指肌肤表层的青筋。《素问·平人气象论》:“臂多青脉,曰脱血。”
-
青龙探爪
青龙探爪导引功法名。方法为:两手握拳置于两腰,上体偏转,一手沿胸壁伸向对侧,五指伸开,掌心向上,再旋臂翻掌,上体前俯,掌绕过膝,握拳收回腰际。《易筋经》:“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
-
钱秀昌
钱秀昌清代伤科学家。上海(今属上海市)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臂部骨折,经时医杨雨苍治疗,遂从之学伤科,后以伤科名于当地。撰有《伤科补要》四卷,附以验方歌诀,并载有杨木接骨法治愈粉碎性骨折骨不连之经验。
-
前臂托板
可用于限制已整复固定的前臂发生旋转及下垂,使患肢保持于功能位置,从而利于骨折断端愈合。该器械多用木质材料制作,所需长度应从尺骨鹰嘴到手指端,宽以前臂横径为度,为便于手握,可于远端作一圆术柱形把手,并将其置于病者患臂下,挂颈部将患肢悬于胸前。
-
牵拉肘复位法
牵拉肘复位法正骨手法之一。适用于牵拉肘(即小儿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整复。如以右肘为例:手法复位者坐于患者患肢外侧,以左手拇指置于患肘桡骨小头部,余指对握肘内侧;当右手持患臂作旋后同时牵引伸肘动作时,左手拇指下压桡骨小头,当医者感到复位的滑动声后,可再作2-3次伸屈肘关节的活动即可。
-
藕节毒
藕节毒病名。指痈疮生于臂部者。出《外科医镜》。即臂痈。详该条。
-
懦懦
懦懦柔弱无力状。《灵枢·五变》:“皮肤薄而其肉无(目囷),其臂懦懦然。”
-
捋法
捋法推拿手法名。出《金匮要略·杂疗方》。在患者肢体的外侧面,由近端推向远端。《寿世保元·发痧》:“先将儿两手自臂捋下,血聚指头方刺。”
-
肩内俞
肩内俞为经外奇穴名。见《腧穴学概论》。位于肩髃与云门连线中点直下1寸处。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
-
坚疝
坚疝病名。腹部肿物而疼痛之病证。《圣济总录》卷九十四:“腹中气满,心下尽痛,气积如臂者,名坚疝。”亦名癥疝,见该条。
-
蚘虫病
蚘虫病病名。蚘通蛔。即蛔虫病。出《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详蛔虫病条。
-
鹚痈
鹚痈病名。①指生于臂撑上者之痈。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②指手心毒偏于掌边者。出《医宗金鉴》卷六八。临床以患处红肿高突,疼痛剧烈为其特征。余证治可参见手心毒条。
-
臂阴
臂阴为人体部位名。指臂的内侧。《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循臂阴入腋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
臂风毒
臂风毒病名。指痈发生于臂部肩髃穴处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即肩风毒。详该条。
-
二蒜涂方
处方:大蒜1两,小蒜1两。制法:上2味,捣烂。功能主治:小儿骨火丹,初在臂起,赤黑色。用法用量:厚涂敷之,以愈为度。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伊藤痣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伊藤痣类似于太田痣的色素斑,1954年由伊藤首先描述。分布于由后锁骨上神经及臂外侧神经支配的肩与上臂。又称肩峰肌蓝褐痣,按神经分布的特点提示黑素细胞可能来源于局部的神经组织。伊藤痣属太田痣的范畴,除分布部位不同外,两者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完全相同,有些病例可伴发太田痣。
-
防风根汤
处方:防风根、于术、当归、姜黄、生黄耆、桑枝。功能主治:络虚而致之肩膊疼痛连臂,渐下入环跳,髀膝。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六
-
完臂汤
处方:当归5钱,白芍5钱,柴胡2钱,羌活2钱,半夏2钱(制),白芥子2钱,陈皮1钱,秦艽2钱,附子3分。功能主治:两臂生痈。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外科医镜》
-
人参条
出处:《本草从新》原作参条拼音名:R nShēnTi o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根茎上的不定根。功能主治:《本草从新》:生津,止渴,补气。其性横行手臂,指臂无力者服之甚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