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嗜异
概述:嗜异(paroxia)为症状名。是指小儿喜食异物的表现。病因病机:《寿世保元》:“小儿爱吃泥土,乃脾虚胃热所致,面色青黄,或是虫动。”临床上脾疳、虫积的患儿多有嗜异的症状。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性病学)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病因学:本症由E-B病毒所致,其形态很似疱疹病毒,最初发现于Burkitt淋巴瘤细胞培养中,此种病毒只能在淋巴瘤细胞或末梢血淋巴样细胞培养中生长繁殖。大约50%病例有中度脾肿大。80%,甚至高达90%,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以上)它大于淋巴细胞,而颇似单核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是异常幼淋巴细胞。
-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
(2)年长儿童及成人单核细胞增多而嗜异凝集试验阴性者,AIDS病人或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而血清嗜异凝集试验阴性,发生间质性肺炎或原因不明的肝炎时,均应考虑本病。治疗:更昔洛韦与CMV免疫球蛋白联合应用,膦甲酸钠。我国是CMV感染的高发地区,孕妇抗体阳性率高达95%左右。
-
虫蛔痨
虫蛔痨为病证名。出明·缪存济《识病捷法》。指肠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久而不愈,肌肉消瘦,嗜异,腹部胀大而青筋贯于小腹者。治以理虚驱虫,攻补兼施为主,如理中安蛔汤加减。
-
疳黄
疳黄为病证名。是指疳疾兼有发黄的证候。由疳疾而致中焦湿热郁蒸,脾失运化所引起;亦有疳疾日久而致血虚黄肿者。症见身黄浮肿,状似黄疸,但目不黄,并兼有疲倦少神,时吐黄水,毛发皆直,嗜异等。治以健脾除疳为主,先服茵陈五苓散;继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理虚和胃。
-
小儿诸虫
小儿诸虫为病证名。日久则脾胃俱虚,影响水谷摄取,四肢百骸无以营养,故见气促,神疲,浮肿、心悸等气血不足的病象。如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虚弱者,当益气养血,待病情转好后,再予驱虫,必要时驱虫与补益药同时并进。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
褐云玛瑙螺
原形态:褐云玛瑙螺,为我国最大的一种陆生贝类,壳高130mm,宽54mm。壳口呈卵圆形,外唇薄,易碎。血淋巴含磷酰基胆碱结合蛋白质(phosphorylcholine-bindingprotern)。药理作用:1.白蛋白腺及卵中半乳聚糖(galactan)可利用为不同来源的嗜异沉淀素(heterophileprecipitin),如与蓖麻的外源凝集素(lec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