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海
主治病症:小海穴主治肘臂疼痛,癫狂,痫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寒热,风眩头痛,目黄,项痛颊肿,齿龈疼痛,齿龈炎,齿龈肿,颔肿,瘰疬,上肢不举,尺神经痛,肘关节炎,舞蹈病,瘈疭,精神分裂症,项强,颊肿,肘臂痛,网球肘,颈项、肩臂外后侧痛,肩背麻痹,疡肿,颈淋巴结结核等。
-
手太阳小肠经
【语译】手太阳小肠经:①从小指外侧末端开始(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②出尺骨小头部(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③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臂外后廉,④出肩关节部(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
-
支正
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眩晕,神经性头痛,热病,目眩,好笑善忘,易惊,惊恐悲愁,精神病,消渴,寒热,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颌肿,指痛,麦粒肿,四肢无力,项强肘挛,疥疮生疣,十二指肠溃疡等。穴位解剖:支正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
-
肘曲泉
肘曲泉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穴,五行属土。如寒热、风眩头痛、耳聋、目黄、项痛颊肿、齿龈疼痛、瘰疬、上肢不举、尺神经痛、肘关节炎、舞蹈病、癫痫、瘈疭、精神分裂症等。配合谷、大陵、神门、行间、心俞治精神病。一般直刺0.3~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正常人小海穴,可使阑尾蠕动增强。
-
合穴
《类经》注:“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五输穴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
“药指”疗法
另一类是振击头棒(按于所击部位),有钱形头棒(用于筋聚处)、鸭嘴头棒(用于脊柱两侧)、马鞍形头棒(用于指、趾缝间)、锯齿形头棒(用于髋关节凹陷处)、豆形头棒(用于脊柱、肋、膝、踝等关节凹陷处)、锥形头棒(用于关节间缝处)等6种。百会之沉麻重感;头顶痛配长棒击足心、涌泉;偏头痛配豆形头棒击列缺,钱形头棒击太阳;
-
振击疗法
另一类是振击头棒(按于所击部位),有钱形头棒(用于筋聚处)、鸭嘴头棒(用于脊柱两侧)、马鞍形头棒(用于指、趾缝间)、锯齿形头棒(用于髋关节凹陷处)、豆形头棒(用于脊柱、肋、膝、踝等关节凹陷处)、锥形头棒(用于关节间缝处)等6种。百会之沉麻重感;头顶痛配长棒击足心、涌泉;偏头痛配豆形头棒击列缺,钱形头棒击太阳;
-
五俞穴
五俞穴即五输穴。这是以水之源流,比喻脉气流行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自远而近的特点。经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主喘咳寒热”。
-
手太阳小肠经穴
手太阳小肠经穴指归属于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
臂泰阳脉
其病:臂外廉痛。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与督脉在项部大椎穴处相交,向前进入锁骨上窝,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
-
小肠经
小肠经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
-
海藻石
拼音名:HáiZǎoShí别名:小海浮石、石花、大花来源:药材基源:为珊瑚藻科植物太平洋石枝藻、冈村石叶藻的钙质化藻体。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潮间带2-3m或更深处的礁石上或牡蛎壳等基质上。表面较光滑,但可见藻体突枝,呈瘤状,有的附着基质。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软坚;利水通淋。主肺热咳喘;瘰疬瘿瘤;
-
小肠手太阳之脉
即手太阳小肠经。本经自手小指尺侧端(少泽)起始,沿手掌尺侧缘上行,出尺骨茎突,沿前臂后边尺侧直上,出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边内侧,出行到肩关节后面,绕行肩胛,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向前进入缺盆(锁骨上窝),深入体腔,联络心脏,沿着食道下行,贯穿膈肌,到达胃部,入属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