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品方
《小品方》为方书名。卷首自序、总目、卷一调治三焦、胸痹、胸胁及心腹胀满冷痛、下痢、咳嗽上气奔豚、水肿诸方;卷十二灸法要穴。提出用茅根汤、葛根桔皮汤治天行温疫,这中间已体出后世温病学派的养阴生津、清热解毒等治则。该书对妇产科亦较重视,论述了养胎、胎动不安、子痛、逆产、产后胞衣不下、恶阻、去胎等法。
-
茅花汤
《外台秘要》卷二引《小品方》:茅花汤:处方:茅花一大把功能主治:治伤寒鼻衄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功能主治:鼻出血不止。附注:茅根汤(《伤寒大白》卷二)、茅花散(《不居集》上集卷十四)。《种痘新书》卷十一:方名:茅花汤组成:茅花、归尾、丹皮、生地、甘草、玄参、百草霜。主治:衄血。
-
三物茵陈蒿汤
处方:茵陈蒿9克桅子9克石膏30克功能主治:治黄疸,身目皆黄。去滓取汁;摘录:《外台秘要》卷四引《小品方》《外台》卷四引《小品方》:方名:三物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1把,栀子24枚,石膏1斤。若不汗,更服1升,汗出乃愈。《普济方》卷一九五:方名:三物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1把,石膏1斤,大黄2两。适寒温服1升。
-
升麻溻汤
别名:升麻汤(《外台秘要》卷三十引《经心录》)。处方:升麻漏芦芒消各60克栀子20枚黄芩90克蒴藋150克制法:上六味,哎咀。功能主治:治丹毒,痈肿。用法用量:以水6升,浸良久,煮取700毫升,放冷,以故帛染汁,榻诸丹毒上,常令湿。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引《小品方》
-
生姜五味子汤
处方:五味子9克生姜15克紫菀3克半夏6克(洗)吴茱萸3克款冬花1.5克细辛3克附子9克(炮)茯苓12克甘草6克(炙)桂心3克制法:上十一味,切。功能主治:温肺化饮,散寒止咳。分三次温服。老人可服50毫升。主治:咳嗽。制备方法:上切。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羊肉、饧、生菜、醋物、生葱。
-
屠苏酒
处方:大黄37.5克川椒37.5克白术22克桂心22克桔梗30克乌头7.5克菝葜15克(一方有防风24克)功能主治:功用:预防瘟疫。《小品方》引华佗方(见《本草纲目》卷二十五):方名:屠苏酒组成:赤木桂心7钱5分,防风1两,菝葜5钱,蜀椒5钱7分,桔梗5钱7分,大黄5钱7分,乌头2钱5分,赤小豆14枚。
-
香膏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小品方》:香膏:处方:白芷当归芎藭细辛辛夷通草桂心熏草各22.5克功能主治:治鼻中窒塞。制备方法:上切,以羊髓微火煎,白芷色黄成膏,去滓。《千金》卷六:方名:香膏别名:当归膏组成:当归18铢,薰草18铢,通草18铢,细辛18铢,蕤仁18铢,芎藭半两,白芷半两,羊髓4两(猪脂亦得)。
-
增损肾沥汤
《千金》卷七引《深师方》:方名:增损肾沥汤组成:黄耆1两,甘草1两,芍药1两,麦门冬1两,人参1两,肉苁蓉1两,干地黄1两,赤石脂1两,地骨皮1两,茯神1两,当归1两,远志1两,磁石1两,枳实1两,防风1两,龙骨1两,桂心2两,芎2两,生姜4两,五味子3合,半夏1升,白羊肾1具,大枣30枚。遗溺,加桑螵蛸30枚。
-
栀子膏
处方:栀子仁30克川升麻30克犀角屑22克蛇衔39克兰叶60克(切)生地黄60克黄芩30克制法:细锉,以猪脂750克,同入铛内,于微火上煎十余沸,滤去滓,膏成,盛于瓷盒中。主治:小儿熛疮。《医心方》卷十八引《小品方》:方名:栀子膏组成:栀子20个,白蔹5两,黄芩5两。功效:去热毒,宽肌皮。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
栀子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栀子丸:处方:栀子仁30克栝楼子(炒)苦参(锉)各30克制法:上药捣罗为末,醋渍鸡子黄、白2枚,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小儿热痢不止。《普济方》卷九十三引《海上名方》:方名:栀子丸组成:山栀子(去皮)半两,草乌头(炮)半两,干姜(炮)半两。主治:瘫痪风。
-
紫菀七味汤
处方:紫菀1.5克五味子3克桂心6克麻黄8克(去节)杏仁9克(去皮、尖,碎)干姜8克甘草6克(炙)制法:上药切碎。摘录:《外台秘要》卷九引《小品方》《外台》卷九引《小品方》:方名:紫菀七味汤组成:紫菀半两,五味子1两,桂心2两,麻黄4两,杏仁70枚(去皮尖双仁,碎),干姜4两,甘草2两(炙)。主治:咳嗽。
-
赤小豆芽
《*辞典》:赤小豆芽:出处:《纲目》拼音名:Ch XiǎoD uY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经水罨发芽而成的豆芽。功能主治:治便血,妊娠胎漏。并治下血,先血后便之近血: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千金方》用量作三两)。(《金匮要赂》赤小豆当归散)②治妊娠数月,月犹经水时时来者,名曰漏胞。
-
芦花
《*辞典》:芦花:出处:《唐本草》拼音名:L Huā别名:葭花(《尔雅》),芦蓬茸(《小品方》),蓬茨(《唐本草》),蓬茸(《本草图经》)。性味:《纲目》:甘,寒,无毒。功能主治:止血解毒。(《积善堂经验方》)②治干霍乱病心腹胀痛:芦蓬茸一把,水煮浓汁,顿服一升。
-
五味麦门冬汤
《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别名:麦门冬汤组成:麦门冬(去心)3分,石膏3分,寒水石3分,甘草(炙)2分,桂心1分。主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身热,衄,呕逆。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以寒水石化肾热,以麦门冬滋肺肾,用桂心妙义有三:一保初生阳气,一发诸药性味,一为散热向导。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
-
五疰汤
《外台》卷十三引《小品方》:组成:大黄3两(别渍),甘草2两(炙),乌头10枚(炮,削皮),生姜半斤,桂心4两,芍药2两,当归2两,蜜1斤。主治:卒中贼风,遁尸鬼邪,心腹刺痛,大胀急。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五疰汤中用乌头、姜、桂辛烈,祛辟阴邪,即兼归、芍护持营血,甘草、蜂蜜解毒安中。
-
五痔散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八方之五痔散:组成:猪左悬蹄甲、露蜂房、鳖甲、刺猬皮各五钱,蛇蜕一条。制备方法:上为末,加麝香少许。《外台》卷二十六引《小品方》之五痔散:组成:赤小豆4分(熬),黄耆3分,附子(炮)1分,白蔹1分,桂心1分,芍药2分,黄芩2分。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酒调下,1日3次。
-
七物小五味子汤
《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别名:五味子散组成:五味子(碎)1分,紫菀1分,黄芩1分,甘草(炙)1分,麻黄(去节)1分,生姜1分,桂心1分。主治:小儿咳嗽腹胀,咳逆上气,睡卧不安。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升,煮取7合,分5服。
-
四物鸢头散
《外台》卷十三引《小品方》:组成:东海鸢头1分(是由跋根),黄牙石1分(又名金牙),莨菪1分,防葵1分。用药禁忌:防葵、莨菪并令人迷惑,恍惚如狂,不可多服。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鸢头即由跋,乃虎掌之细者,专主风毒痰肿结热;莨菪疗内痹拘急癫狂;四味皆瞑眩之药,而防葵、莨菪性禀阴毒,用者尤为切慎。
-
竹叶常山汤
《外台》卷五引《小品方》:别名:竹叶恒山汤、备急竹叶常山汤组成:常山3两(切),淡竹叶1握,小麦1升。主治:温疟,壮热微寒,或瘅疟依时手足冷,少时便壮热,或手足烦热干呕者;)疟先大寒后大热者。用药禁忌:忌生菜、生葱。附注:竹叶恒山汤(《普济方》卷一九八)、备急竹叶常山汤(《金匮翼》卷三)。
-
十水散
《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组成:葶苈子、泽漆、蜀椒、桑根、巴豆、大戟、荛花、茯苓、甘遂、雄黄各等分。先从口唇肿,名曰黄水,其根在胃,大戟主之;《医心方》卷十引《深师方》:组成:芫花3分,决明3分,大戟3分,石韦3分(去毛),巴豆3分(去心),泽泻3分,大黄3分,鬼臼3分,甘遂3分,葶苈3分。
-
苎根汤
《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组成:苎根2两,干地黄2两,当归1两,芍药1两,阿胶(炙)1两,甘草(炙)1两。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芜荑。《三因》卷十七:别名:苎麻汤组成:野苎根2两(锉,炒),金1两,银1两。主治:胎无故下血,腹痛不可忍,或下黄汁如漆、如小豆汁者。方中金、银,《普济方》作 金银花。
-
一物白鲜汤
《外台》卷三十四引《小品方》:方名:一物白鲜汤别名:白鲜皮汤组成:白鲜皮。主治:产后中风,虚人不可服他药者。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服。耐酒者,亦可酒水等煮之。附注:白鲜皮汤(《普济方》卷三四九)。《普济方》用白鲜皮三两,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作三服。
-
一物前胡丸
《外台》卷三十五引《小品方》:方名:一物前胡丸别名:前胡丸组成:前胡随多少。主治:小儿夜啼。加至5-6丸,以愈为度。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大豆大。附注:前胡丸(《圣济总录》卷一七○)。
-
一物独活汤
概述:一物独活汤为《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小品方》方。组成为独活三两。水煎,或水、酒各半两煎服。治产后中风体虚者。方名:一物独活汤,《证类本草》引作“独活汤”。一物独活汤的主治:一物独活汤主治产后中风,体虚人不可服他药者。一物独活汤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分服。
-
下乳散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小品方》:方名:下乳散组成:钟乳5分,通草5分,漏芦2分,桂心2分,栝楼根1分,甘草1分。主治:产后无乳汁。用法用量:酒服方寸匕,每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徐氏胎产方》:方名:下乳散组成:粳米半合,糯米半合,莴苣子1合(并淘净),生甘草半两。功效:下乳。
-
牵牛丸
《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方名:牵牛丸别名:牵牛子丸组成:大黄2两,朴消3两(炼),牵牛子7两(熬),桃仁2两(去心,熬),干姜2两半,人参2两,橘皮1两半。《普济方》卷二九七:方名:牵牛丸组成:黑牵牛(生熟各半)、猪牙皂角(去皮)、何首乌、香附子、草乌头(切破,冷水浸,秋、冬7日,夏3日)各等分。
-
茱萸四逆汤
《伤寒全生集》卷二:方名:茱萸四逆汤别名:四逆加吴茱萸汤组成:茱萸(汤泡)2钱,附子(泡)2钱,干姜2钱,炙甘草1钱半。厥阴中寒,小腹痛甚。用法用量:水煎,入姜汁温服。《医心方》卷十一引《小品方》:方名:茱萸四逆汤组成:吴茱萸2升,当归3两,芍药2两,桂心4两,细辛2两,生姜半斤,通草2两,甘草2两。
-
商陆膏
《疡医大全》卷七:方名:商陆膏组成:商陆6两,牛蒡子5钱,防风5钱,金银花5钱,荆芥5钱,当归尾5钱,连翘5钱,赤芍药5钱,红花5钱,茅苍术5钱,甘草5钱。《外台》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商陆膏组成:商陆根1斤(生者),猪膏1斤(先煎,可有2斤)。主治:水肿。用药禁忌:忌犬肉。
-
小三黄汤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小三黄汤组成:大黄1两,栀子14枚,黄芩2两,豉3升。主治:服石散,盛热实不除,心腹满,小便赤,大行不利,逆冲胸中,口焦燥,目赤熏热。用法用量:水6升,先煮3物令数沸,以豉纳汤中,取2升,分再服。
-
小柏汤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小柏汤组成:龙胆3两,黄连2两,子柏4两。主治:口疮。用法用量:水4升,先煮龙胆、黄连取2升,别渍子柏,令水淹潜,投汤中和,稍含之。
-
紫参丸
用玄参酒熬皂荚子末成膏,和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外台》卷二十六引《小品方》:方名:紫参丸组成:紫参1两,秦艽1两,乱发灰1两,紫菀1两,厚朴(炙)1两,藁本2两,雷丸半升,白芷1两,(庶虫)虫半两(熬),贯众3两(去毛),猪后悬蹄甲14枚(炙),虻虫半两(去翅足,熬),石南半两(炙)。
-
增损皇甫栀子汤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增损皇甫栀子汤组成:豉1升半,栀子14枚,黄芩2两半。功效:折石势除热。主治:人虚石盛。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纳豉,令得2升,分3服。
-
熏草黄连汤
《外台》卷二引《小品方》:方名:熏草黄连汤别名:熏草汤组成:黄连4两(去皮),熏草4两。主治:狐惑。用法用量:以白浆1斗,渍之1宿,煮取2升,去滓,分为2服。制备方法:上切。用药禁忌:忌猪肉、冷水。附注:熏草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
熏草汤
《外台》卷十六引《小品方》:方名:熏草汤组成:熏草3两,人参3两,干地黄3两,白术3两,芍药3两,茯神2两,桂心2两,甘草(炙)2两,大枣12枚(擘),(一方有茯苓3两)。主治:梦失精。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为2服,每服如人行4-5里。制备方法:上切。用药禁忌:忌桃、李、雀肉、大酢、海藻、菘菜、生葱。
-
蟹爪散
方出《外台》卷三十三引《小品方》,名见《普济方》卷三四三:方名:蟹爪散组成:甘草(炙)1两,干姜1两,人参1两,芎1两,生姜1两,桂心1两,蟹爪1两,黄芩1两。制备方法:上切。用药禁忌:忌海藻、菘菜、生葱。功效:去胎。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效。
-
大巖蜜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方之大巖蜜汤:别名:大岩蜜汤处方:干地黄、当归、独活、甘草、芍药、桂心、细辛、小草各二两,吴茱萸一升,干姜三两。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水煎去滓,入蜜五合重煮,分三次服。《千金翼方》不用蜜。飞尸遁注,发作无时,发即抢心胀满,胁下如锥刺,并治少阴伤寒。
-
千金葳蕤汤
概述:千金葳蕤汤即葳蕤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九方。别名:千金葳蕤汤处方:葳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功能主治:主治风湿,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喘息,嘿嘿但欲眠。运用:若一寒一热,加朴硝一分及大黄三两。附注:本方亦见于《小品方》,但方中石膏用三分。
-
夹板
夹裹用于骨折复位后的局部外固定。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治腕折四肢骨碎及筋伤蹉跌。”后世又应用树皮或木板作成有竹帘、杉篱、腰柱、通木等各种类型的夹板。目前,选用塑性好、韧性强、弹性大及质量轻柔的木材或塑料,并粘有绒毡,按肢体不同部位塑型的各式夹板,由工厂成批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
曲蟮
注解:曲蟮为中药名,出自崔豹《小品方》,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蚯蚓之别名。沪地龙长8~栉盲环毛蚓的雄生殖孔内侧有1或多个小乳突。地龙味咸,性寒,归肝、脾、膀胱经,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水肿尿少。
-
曲尺
曲尺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足背内侧,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与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少腹疼痛、遗精疝气等,一般艾炷灸3~《医心方》引“《小品方》曰:在一脚跌上,胫之下,接腕曲屈处,对大指岐,当踝前,两筋中央陷者中,是也。”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安胎寄生汤
概述:安胎寄生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功能主治:《外台秘要》卷三十三方之安胎寄生汤主治妊娠胎动下血。《外台秘要》卷三十三注文引《小品方》之安胎寄生汤:处方:桑上寄生5分,白术5分,茯苓4分,甘草10分(炙)。若胎动不安,腹痛端然有所见,加干姜4分。注意: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
-
赤小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方论》卷上:赤小豆当归散:别名: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备注: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若能食脓已成者,湿热之邪散漫,则毒血流,伤其中和之气不清,故不能食;
-
单地黄煎
别名:地黄煎处方:生地不拘多少。功能主治:补虚除热,散乳石、痈疽、疮疖等热。主用法用量:地黄煎(《千金》卷二十二)。摘录:《外台》卷三十一引《小品方》
-
地肤汤
《外台》卷二十七引《小品方》:地肤汤:别名:地肤子汤、地肤子散处方:地肤草3两,知母2两,猪苓(去皮)2两,瞿麦2两,黄芩2两,升麻2两,通草2两,海藻1两,葵子1升,枳实2两(炙)。温病后余热,及霍乱后当风,取热过度,饮酒房劳,及步行冒热,冷饮逐热,热结下焦,及乳石热动关格,少腹坚,胞胀如斗大。
-
地肤饮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地肤饮:处方:地肤子3两,知母(焙)2两,猪苓(去黑皮)2两,瞿麦(去梗)2两,黄芩(去黑心)升麻2两,木通(锉)2两,冬葵子1两半,海藻(洗去咸,焙)1两。各家论述:《医方考》:子淋之原,本于湿热,地肤草能利膀胱,能疏风热,以之而治子淋,亦单剂之良方也。
-
都梁香散
处方:都梁香2两,紫菀1两,桂元1两,人参1两,生竹茹1两,肉苁蓉1两,干地黄2两。制法:上药治下筛。功能主治:汗出如水浆,及汗血、衄血、吐血、溲血殆死。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水送下。摘录:《医心方》卷十三引《小品方》
-
豆酒
别名:大豆汤、大豆煎处方:大豆1升。功能主治:风气水肿,及妇人新产受风,短气咳嗽。卒身面肿满风虚,水气肿。男子女人新久肿,得暴恶风入腹,妇人新产上圊,风入脏,腹中如马鞭者,嘘吸短气,咳嗽。用法用量:大豆汤(《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大豆煎(《千金》卷二十一)。注意:肿愈后渴,慎不可多饮。
-
飞生丸
《普济方》卷三五六:飞生丸:处方:蛇蜕皮、飞生皮、马衔。功能主治:产难。摘录:《普济方》卷三五六《外台》卷三十四引《小品方》:方名:飞生丸组成:飞生1枚,槐子14枚,故弩箭羽14枚。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甘草饮
《外台秘要》卷三十七引《小品方》:甘草饮:处方:甘草6克(炙)大黄9克(别渍)黄芩6克制法:上三味,切。功能主治:贼风入腹,角弓反张,口噤舌强,目视不明,不能言语,举体不仁,心腹痛。《圣济总录》卷一四六:组成:甘草(生,锉)2两,葛粉(研)1两,白蜜半两。主治:中药毒,心痛烦闷。如食顷再服。
-
葛根橘皮汤
《外台秘要》卷四引《小品方》:葛根橘皮汤:处方:葛根6克橘皮6克杏仁6克(去尖,皮)麻黄6克(去节)知母6克黄芩6克甘草6克(炙)制法:上药七味,切。时气2-3日不解,头痛,壮热恶寒。肌属阳明,故用葛根以解肌;附注:葛根散(《圣惠》卷十五)、葛根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二)、葛根陈皮汤(《永类钤方》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