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直格
中卷论伤寒六经传变,并分析一些病症及其治法;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辨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
-
刘河间
刘河间即刘完素。鉴于当时在北方地区流行热性病,分析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病机十九条,强调了火热致病的理论,并根据北方人的体质和热性病流行的特点,总结其治疗经验,反对套用古方,善用寒凉药,收到较好效果,对后世治疗温热病很有启发。力排《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药燥热之偏,治病多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
-
小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小腹痛
概述:小腹痛为病证名,又称少腹痛。小腹痛指脐下正中部位疼痛。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证治汇补·腹痛章》:“小腹为至阴之位,厥阴所属,有沉寒下虚,有积热内郁,或忿怒所至,或房劳损伤,俾中上二焦清纯之气,下陷于至极之地,郁久不舒,痛连阴器,久则元气愈虚,不能归复本位,所以能痛无止耳。
-
刘河间医学六书
《刘河间医学六书》为医学丛书。金·刘完素等撰。明·吴勉学等编校。刊于1601年。包括刘完素所撰《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及元·马宗素撰《伤寒医鉴》。并附镏洪撰《伤寒心要》、常德撰《张子和心镜别录》二种。现存明、清刻本。
-
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
《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为《伤寒直格》的别名。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辩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
-
交阳
概述:交阳为病证名。指郁热外达而致出汗。交阳的病因病机:《伤寒直格》卷下:“世所谓交阳者,非阴寒交热以为阳热也,乃怫热蓄之于里而郁热乃发,则交传出之于表之阳分,是谓交阳,而后作汗也。”交阳的治疗:可用凉膈散调之,甚者宜黄连解毒汤。
-
太白散
治暑湿身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及三焦湿热,小便淋痛。去皮脐)、草乌(炮.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普济方》卷三七○引《全婴方》之太白散:组成:粉霜2钱,轻粉1钱,白牵牛(炒)1钱。主治:《寿世保元》卷二方之太白散主治病在脏腑,骨蒸内热之病,时发外寒,寒过内热,附骨蒸盛之时,四肢微痹,足趺肿者。
-
少腹痛
血瘀用手拈散;寒郁以二陈汤加干姜、吴萸、苍术、厚朴;热郁以四逆散加黄连、山栀、香附、黄芩;《医学从众录·心痛续论》:“小腹两旁谓之少腹,少腹痛者,乃厥阴肝脏之部,又为胞中之血海。痛连阴茎,按之则止,肝血虚也,宜补血清热,用当归、生地、白芍、艾草、牛膝、麦冬、丹皮、童便、甘菊。
-
少腹
腹的下部·少腹:少腹指腹的下部,位于脐与骨盆之间。《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 疝,妇人少腹肿。”脐下腹部两旁·少腹:下腹的两侧部,即小腹两旁。,见《伤寒直格》卷上。
-
桂苓甘露散
《宜明论方》卷六:桂苓甘露散:别名:桂苓白术散(《宜明论方》卷六)。功能主治:清暑泄热,化气利水。用法用量:每服9克,温汤调下,生姜汤尤良。功能主治:伤寒中暑,湿热内甚,头痛,口干烦渴,小便赤涩,大便急痛,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伤暑吐血;摘录:《宣明论》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