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骨
穴名解:京骨是第五跖骨粗隆的古称,此穴在第五跖骨粗隆外侧,故名京骨。皮肤由足背外侧皮神经分布。京骨穴主治头目、背腰、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目翳、鼻塞鼻衄、背寒、脊强、腰尻疼痛、髀枢痛、半身不遂、膝胫酸痛、寒湿脚气、两足生疮、心痛、腹满、泄注、便血、癫狂、痫症、疟疾等。项强,腰腿疼痛;
-
刺骨
束骨穴主治头目,腰背,下肢等疾患:如身热,头痛,目赤,耳聋,眩晕,项强,腰痛,髀枢痛,脚如结,腨如裂,癫狂,惊痫,泄痢,疟疾,痈疽,疔疮,目眩,腰背痛,下肢后侧痛,腰腿疼痛,癫痫,痫,现代又多用束骨穴治疗神经性头痛,落枕,腓肠肌痉挛,头晕,精神病,眼结膜炎,泪管狭窄,高血压,肛门手术后疼痛等。
-
足太阳膀胱经
它的分支,从头顶到耳上角;再行本经之京骨穴,循行束骨、通谷穴至小指外侧之至阴穴。它在背部的另一支脉,从肩胛内侧下行,通过髋关节部足少阳胆经的环跳,向下沿大腿后面行走,在腘窝部与前支经脉会合于委中穴处,继续下行,向下通过腓肠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
尿胞
概述:尿胞:1.人体部位名;2.经穴别名。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仰卧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腹白线上取穴。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屈骨端
概述:屈骨端为经穴别名,即曲骨。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或腹直肌→腹横筋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回骨
概述:回骨为经穴别名,“回”为“曲”之误,即曲骨。曲即弯曲,骨,指横骨。回骨穴穴位解剖: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曲骨
指耻骨联合部。出处:《针灸甲乙经》:曲骨,在横骨上,中极下一寸,毛际陷者中,动脉应手。曲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阴痒;现代多用曲骨穴治疗膀胱炎、尿失禁、尿潴留、睾丸炎、前列腺炎、阴囊湿疹、子宫内膜炎、宫颈糜烂、产后宫缩不全、子宫脱垂等。
-
十二原
五脏阴经原(俞)穴,左右各五,共10个,加膏之原鸠尾,肓之原气海,称为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及《难经》均载十二经各有一原,称为十二原。十二经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十二原穴的作用: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于四肢部的腧穴。
-
原络配穴法
指原穴与络穴相配伍使用的配穴方法。又称主客配穴法。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其具体配用见下表: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原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偏历列缺公孙丰隆支正通里大钟飞扬外关内关蠡沟光明
-
三焦之原
概述:三焦之原:1.“肾间动气”;原,即本原,原气的意思。《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十二经各有原穴一个,见下表:原穴表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焦胆肝原穴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根、溜、注、入
《灵枢·根结》:“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足三里),入于人迎、丰隆也;所云根在井穴,溜在原穴,注在经穴或合穴,入在颈部和络穴。
-
原
阳经于五输穴外另有原穴,阴经无原以输代之。如太渊(肺),神门(心),大陵(心包),太白(脾),太冲(肝),太溪(肾),合谷(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
小指
概述:小指为人体部位名:1.手的第五指;《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足的第五趾·小指:小指为足的第五趾,即末趾。《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
根溜注入
根溜注入为穴位分类法之一。根即井穴;溜(又作流)指原穴;注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入分上入和下入,上入指合入于颈部的穴位,下入指络穴。《黄帝内经灵枢·根结》首列手足阳经的根、溜、注、入。
-
主客配穴法
主客配穴法又称原络配穴法。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其具体配用见下表: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原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络偏历列缺公孙丰隆支正通里大钟飞扬外关内关蠡沟光明
-
接经法
接经法(channelcontinuationmethod)为配穴法之一。多用于四肢痿痹等病,如破伤风,取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身柱、大椎等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心痛与背相接,善恐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刺京骨、昆仑,不已刺合骨。
-
太阳经脚气
太阳经脚气为病证名,脚气病之一。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指风寒暑湿流注足太阳膀胱经而成的脚气。症见头痛,目脱,项强,腰脊连体枢、循髀外出外踝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皆痛。若风胜者,自汗;寒胜者,无汗、痛甚;暑胜者,热烦;治宜发散,用麻黄左经汤等方。
-
十二原穴
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出《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十二原穴指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原穴名称见下表: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太渊合谷冲阳太白神门腕骨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京骨太溪大陵阳池丘墟太冲
-
(疒旁)疽
(疒旁)疽病名。即发于足背或足小趾后京骨穴等处之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其临床特点为,脓少,瘙痒。治可参见足发背条。
-
赤白肉际
赤白肉际为人体部位名。指手足内外侧缘赤肉与白肉的分界部位。如鱼际穴在第一掌骨中点,当赤白肉际处。赤白肉际又称白肉际。指手足掌(蹠)面与背面的交界处。《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
-
二紫蒲公汤
《洞天奥旨》卷八:二紫蒲公汤:处方:茯苓9克薏仁30克紫花地丁15克牛膝9克蒲公英15克贝母6克紫背天葵9克当归15克生甘草6克功能主治:主筋疽(生两足后跟昆仑穴)痨疽(生足小指京骨、金门穴)、足疽(生昆仑穴后)属阳症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伛偻
伛偻病证名。背曲身踡不得直伸。《灵枢·厥病》:“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
-
踝
俗名孤拐骨。《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手掌后高骨·踝: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