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中风
《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内有二便不通,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脱证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者,治宜扶正固脱,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
-
外感中风症
外感中风症指真中风。内有二便不通,而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 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若伴见口开、手撒、眼合、遗尿、鼻鼾、汗多等症,属于脱证者,急用大剂理中汤或参附汤以扶正固脱。
-
中风脱证
参附汤。”证候分析:由于元阳衰微已达极点,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有离决之势,正气虚脱,心神颓败,故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目合、瞳神散、口张、鼻鼾、手撒、舌痿、大小便失禁等五脏败绝的危症。中风脱证的针灸治疗:方一:脱证取神阙、关元等穴,用大艾炷多壮灸。与类中风之风从内生者不同。
-
真中
真中病名。即真中风。见《景岳全书·杂证谟》。详真中风条。
-
小中风
小中风为病名。如刘河间主风火。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
加味耆桂五物汤
处方:黄耆、桂枝、白芍、归尾、桃仁、牛膝、生姜、大枣。功能主治:真中风后遗偏瘫,血压正常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本方为温通血络之剂,用仲景耆桂五物以温补活血通络,加归尾、桃仁、牛膝,以活血化瘀,故适用于真中风后遗偏瘫。摘录:《杂病证治新义》
-
风中血脉
风中血脉为病证名。属中风证之一类。《张氏医通·中风门》:“口颊僻,乃风中血脉也。”《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中血脉则口眼 斜,亦有贼风袭虚,伤之者也。”《医学从众录》:“真中风症…中血脉者,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非表非里,邪无定居,或偏于左,或偏于右,口眼 斜,半身不遂。”
-
产后类中风
病因病机及症状:产后由于气血暴虚,百骸少血濡养,出现忽然口噤牙紧,项强,手足筋脉抽搐,类似中风证候,不可以真中风治疗。辨证论治:治宜养血和络,先服加参生化汤,后服滋荣活络汤(羌活、川芎、当归、熟地、人参、黄芪、茯神、天麻、炙草、陈皮)。《张氏医通》卷十一:“产后类中风症,大多血虚,非真中也。
-
扫风汤
《辨证录》卷二:组成:荆芥5钱,防风3钱,半夏3钱,陈皮1钱,天花粉1钱5分,茯苓3钱,黄芩2钱,苏叶1钱。主治:真中风,正邪相搏,一时猝倒,口吐痰涎,发狂号叫,自坐自起,自立自行,目不识人,身中发斑,数日后变成疮疖者。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而狂定,2剂而痰消,3剂而斑化,疮疖亦寻愈矣。
-
六经形证
六经形证为证候名。出自《证治准绳》。指中风病风邪中于经脉出现的证候,如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痛、筋脉拘急等。临床上作为与类中风病的区别,具中风症状,无六经形证者属类中风,有六经形证者为真中风。
-
中血脉
中血脉为中风类型之一,又名风中血脉。主症为口眼 斜,或见半身不遂,皮肤不仁等。《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中血脉则口眼 斜,亦有贼风袭虚,伤之者也。”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中络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种。见《医门法律·中风门》。
-
第一真黄风汤
处方:嫩黄耆3钱,防风根8分,云茯苓3钱,炙甘草5分,制半夏1钱半,福橘皮1钱,当归身3钱,赤芍药1钱半,豨莶3钱。功能主治:真中风,初感一切形证。用法用量:上以长流水煎,入竹沥3钱,姜汁5分,和服。摘录:《医略十三篇》卷一
-
第三真黄风汤
处方:炙黄耆3钱,防风根3分,人参1钱半,大熟地4钱,云茯苓3钱,炙甘草5分,制半夏1钱半,福橘皮1钱,麸炒枳实5分,豨签3钱。功能主治:真中风,服第一、二真黄风汤后,表里俱和,诸证悉退,或二气未充,或余氛未尽,宜此方调理。1-2剂或10剂后,或更以10剂为末,水叠丸。摘录:《医略十三篇》卷一
-
救绝至圣丹
处方:人参7钱,菖蒲3钱,半夏3钱,南星2钱,生附子1钱,丹砂末1钱。功能主治:中风后发狂者。各家论述:天下无真中风之人,不过中气、中痰、中湿而已。若不用人参、附子大剂煎饮,何能返巳去之元阳,回将绝之心气哉?尤妙用菖蒲以引入心经,使附子、半夏得施其荡邪之功,而丹砂又能镇定心气,所以返危为安。
-
第二真黄风汤
处方:炙黄耆3钱,防风根5钱,云茯苓3钱,制半夏钱半,炙甘草5分,福橘皮1钱,当归身3钱,人参1钱半,桂水炒白芍1钱半,豨莶3钱,麸炒枳实5分。六经表证已解,里证未除,或二便阻隔或变色,或神志不清,或语言謇涩,或口眼斜,或半身不遂,舌苔或白滑,或黄厚,或黧黑,胸次或舒或不舒,饮食或进或不进者。
-
尚论篇
又名《尚论张仲景伤寒论》。初刻于1648年。将合病、并病、坏病、疾病四类,附于三阳经末;将过经不解、差后劳复、阴阳易等附于三阴经末。本书于1763年江西黎川陈氏重刊时并为四卷,而别刻喻昌《尚论后篇》四卷,论述温证、伤寒、真中风,小儿诸症以及太阳阳明方、阳明少阳方、三阴及各证方等,与《尚论篇》合为八卷。
-
济世良方
《济世良方》医方著作。朱静一编。卷一为本草便读及伤寒温病方;卷二-八为真中风、类中风、感冒等90余种各科疾病的验方。本书记述各种疾病的病证比较简明扼要,而所辑验方却大多切于实用。1919年有铅印本。
-
肺绝
证见气喘不休,口张气但出不还,面赤,汗出发润,无寸口脉等。《中藏经》卷上:“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注解伤寒论·辨脉法》:“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医林绳墨·中风》:“鼾睡自汗者,肺绝也。”《医宗必读·真中风》:“若中风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