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搏
《灵枢·营卫生会》:“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张介宾注:“搏者,交结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气来沉以搏,故曰营。”《灵枢·玉版》:“咳溲血,形肉脱,脉搏,是三逆也。”《灵枢·刺节真邪》:“内搏于骨,则为骨痹。”
-
窦房结功能检查
窦房结功能检查只需要心房调搏及心房程控刺激。2.窦房传导时间(SACT)Strauss法:以患者自然窦性周期单个房性程序刺激心房,房性期前刺激偶联间期逐渐由长至短,其后的窦性回归周期包括了原来的窦性周期加上期前刺激传入及传出窦房结的时间,如果房-窦及窦-房传导时间相等。
-
脚气肿满
脚气病见胫肿腹满,甚至遍身肿满者。《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夫脚气肿满者,由风毒气搏于肾经。肾主于水,今为邪所搏,则经络壅涩,不能宣通水液。”“致水气壅溢腑脏,浸渍皮肤,故令肿满也。”证见足胫肿胀,腹满,甚则遍身肿满,喘促烦闷,小便不利等。治宜祛风逐湿,宣通壅滞,用风引大豆汤、汉防己散等方。
-
冷热痢
痢疾属寒热夹杂者。《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夫冷热痢者,由肠胃虚弱,宿有寒,而为寒热所伤,冷热相乘,其痢乍黄乍白是也。若热搏于血,血渗肠间,则变为血痢也;而冷伏肠内,搏津液则变凝白,则成白滞,亦变赤白痢也。”
-
邪风证
邪风证为证候名。指因风邪而致头痛与眼部证候并见的证候。《证治准绳·杂病》:“人素有头风,因而目病,或素目病,因而头风,二邪并立搏夹而深入脑袋致伤肝胆诸络,故成此患。头风目病常并行而不相悖也。非若雷头风风火搏激而瘀滞之急者…”临床上应结合全身情况辨证用药。
-
崩
即血崩,妇女下部大出血。《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王冰注:“阴脉不足,阳脉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素问·痿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医学读书志·徐之才》:“后疾大渐,之才驰到,先一日已崩。”
-
气注
气注为病证名。九注之一。《诸病源候论·气注候》:“风邪搏于肺气所为也,肺主气,气通行表里,邪乘虚弱,故相搏之,随气游走冲击,痛无定处,故名为气注。”
-
丹毒赤游肿
丹毒赤游肿为病证名。出《婴童百问》。热毒之气,客于腠理,搏于血气,发于外,上赤如丹热,毒与血相搏而风气乘之,所以赤肿游走而遍体。亦称赤游丹毒,治宜清热解毒,用大连翘汤、消毒饮加减。
-
小儿风瘙
小儿风瘙为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 ,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浮,手足干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搏所得也。”参见小儿风疾瘾疹:小儿风疾瘾疹为病证名。小儿皮肤作痒,遍身疙瘩的病证,即荨麻疹。
-
伏鼓
伏鼓为脉象。脉伏而搏指。《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太阴藏搏,言伏鼓也。”《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
射血分数
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最大,此时心室的容积称为舒张末期容积。可见,每一次心跳,心室内血液并没有全部射出。正常情况下,搏出量始终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相适应,即当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时,搏出量也相应增加,射血分数基本不变。若单纯依据搏出量来评定心泵血功能,则可能作出错误判断。
-
冬脉如营
冬脉如营为脉学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其气来沉以搏,放曰营。”冬季应时的脉象。营,营垒,有团聚之义。冬季恶寒,阳气潜藏,皮肤紧束,故脉气相应地下沉。
-
产后风冷虚劳
概述:产后风冷虚劳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羸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
-
产后风虚冷劳
概述:产后风虚冷劳为病证名。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产则血气劳伤,脏腑虚弱,而风冷客之,风冷搏于血气,血气不能自温于肌肤,使人虚乏疲顿,致羸损不平复,谓之风冷虚劳。《妇人良方大全》卷二十一:“产后气血劳伤,脏腑虚弱,若风冷乘之,血气愈虚,形气羸损,风冷入脏,令人无子,谓之风虚冷劳也。”
-
实火眩晕
证见暴发眩晕,口渴引饮,大便燥结,脉洪数。《症因脉治·火冲眩晕》:“言风主乎动,木旺火生,则为旋转,此五志厥阳之火上冲,而为实火眩晕之症。”《杂症会心录·眩运》:“若实火眩运者,其人必强健,其症必暴发,其渴必引饮,其脉必洪数,其呕酸苦水之味,运稍定;治宜三黄汤、竹叶石膏汤等条。
-
癖结
癖结病名。指水邪与宿食相搏,结聚于胁下而成的癖块。《诸病源候论》:“此由饮水聚停不散,复因饮食相搏,致使结积在于胁下,时有弦互起或胀痛,或喘息短气,故云癖结。脉紧实者,癖结也。”参见癖有关条。
-
动
概述:动:1.病证名;振掉动摇之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伤寒论·辨脉法》:“阴阳相搏名曰动。”动脉为脉象之一。脉形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搏动部位较局限,节律不匀。见于惊恐及痛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
-
小儿乳蛾·肺胃阴虚证
小儿乳蛾·肺胃阴虚证(infantiletonsillitis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oflungandstomach)是指肺胃阴虚,虚火上炎,搏结咽喉,以喉核红肿,咽干咽痒,日久不愈,干咳少痰,大便干燥,小便黄少,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小儿乳蛾证候。
-
奶癣·风热留恋证
奶癣·风热留恋证(infantileeczemawithsyndromeoflingeringwind-heat)是指风热相搏,邪恋肌肤,以形体消瘦,病损皮肤潮红干燥,或见红色丘疹,烦躁瘙痒,搔之起屑而无渗液,反复发作为常见症的奶癣证候。
-
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术住院死亡率
定义:心脏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植入术住院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行CIED植入术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数,占同期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CIED包括心脏永久起搏器(PM)、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P)、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
-
CIED 植入术导线脱位发生率
定义:CIED植入术导线脱位发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行CIED植入术发生导线脱位的患者数,占同期行CIED植入术的患者总数的比例。说明:导线脱位指CIED植入术后住院期间发生导线脱位并且需行电极导线调整术。导线脱位可以通过心电图,胸片和起搏器程控检查等明确诊断。
-
龂间出血
龂间出血病证名。系指齿龈出血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于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也即齿衄。详见该条。
-
蜂窝疮
蜂窝疮病名。多头疽之生于背者。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有:其疮如疽瘘之类,有小孔象于蜂窝。因以为名。此因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也。”多生于背部,故后世又有蜂窝发之称。证治参见有头疽。
-
湿(疒呙)疮
湿(疒呙)疮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肝腠虚,风湿搏于血气生(疒呙)疮,若风气少,湿气多,其疮痛痒,搔之汁出,常濡湿者,此虫毒气,深在于肌肉内故也。”指(疒呙)疮有糜烂、渗液者。
-
省客
指一种脉象。初来脉搏充盈。旋即鼓动而去,时有时无。《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不足也。”张景岳注:“省客,如省问之客,或去或来也。鼓者,或有而搏。是肾原不固,而无所主持也。”
-
伤风吐
伤风吐为病证名。感受风冷而致吐者。多因小儿调护失宜,风冷袭之,搏于血气,气不得顺,故逆上呕吐。《保幼大全》载其症为“吐逆身热,鼻青呵欠顿闷,口中气热,夜间发躁”等。治宜调气止吐,发散风冷。用藿香正气散。
-
马齿苋汁
别名:马齿汁处方:马齿苋。制法:上药烂捣,绞取汁3合。功能主治:小儿赤丹,色纯赤,为热毒搏于气血。冷利。用法用量:马齿汁(《卫生总微》卷十一)。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二
-
两气
两气①指真气与邪气。《灵枢·胀论》:“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②指阳气与阴气。《素问·痹论》:“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
睊目
概述:睊目为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指出,双目睛通亦名睊目。涓目·睊目:古义与涓通。《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眦痒而泪出,目眦恒湿,故谓之睊目。”
-
鼓
鼓①五不女之一。又名鼓花头、鼓花。指处女膜闭锁,且坚硬如鼓皮,以致不能行房事,经血亦难以排出,蓄积于内而成癥块。可采用手术治疗。②《内经》十二脉之一。浮大或搏指有力的脉象。《诊家正眼》:“曰鼓者,且浮且大也。”
-
脉波描记器
广义的脉波描记器泛指各种类型的脉象仪,而狭义的脉波描记器(又称脉搏描记器)是指以反映血管内压力为其脉图属性的脉象仪,是相对容积脉搏描记仪及流速描记仪而言的。脉(搏)波描记器包括最原始的杠杆式(不换能的)脉搏描记器,此类描记器属机械能直接传递式,描记的脉图失真度大,因此,很快被淘汰了。
-
痰瘀互结证
痰瘀互结证为证候名。指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骨痹·痰瘀互结证
骨痹·痰瘀互结证(bonebiwithsyndromeofinterminglingofphlegmandstaticblood)是指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
-
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
方出《伤寒论》,名见《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方名:小青龙去麻黄加附子汤组成: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半两。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若噎者。伤寒水寒相搏,咳逆。
-
小儿食癥
小儿食癥为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八。由于小儿脾胃娇嫩,饮食生冷粘滞食物,困阻脾胃,不能消化,因而胶滞其间与血气相搏而成。症见乳食减少,腹内结块不散,日渐长大,坚固不移,并有胁下刺痛,恶心呕逆等。体弱者以健脾为主,佐以疏导,如参苓白术散;体实者以疏导散结为主,佐以消瘀,如取癖丸。
-
隐曲
隐曲①指排大、小便。《素问·阴阳别论》:“三阴三阳俱搏,心腹满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又:“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②指前、后二阴。见“隐曲之疾。”
-
咽喉消肿汤
处方:金银花15-30克,山豆根9-15克,硼砂(冲服)1.5克,生甘草9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热毒蕴于肺胃,复感风邪,热毒上扰,搏于咽喉。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湖北中医杂志》
-
停豆抵耳
停豆抵耳病名。系指耳内流脓的病变。《医学心悟》卷四:“停豆抵耳之患,或脓水淋漓,或痒极疼痛。”本病的病因多由风热相搏,津液凝聚所致,治宜疏散肝经风热,方用加味逍遥散加减。
-
脉无胃气
脉无胃气脉学术语。脉来失去从容和缓及正常的节律,真脏脉现,表现为弦劲绷急,坚硬搏指,或浮散无根,杂乱不匀等。说明胃气将绝,五脏真气败露,生命垂危,预后不佳。《素问·平人气象论》:“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
谷贼
谷贼病名。又名稻谷哽。《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谷贼者,禾里有短穗而强涩者是也,误作米而人食之,则令喉里肿结不通。今风热气在于喉间,与血气相搏,则生肿结,如食谷贼者也,故谓之喉中生谷贼。”宜急取出之。参见哽喉条。
-
革脉
革脉为脉象之一。指脉来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后世一般认为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者为牢脉。革脉主亡血失精。
-
弹石
弹石脉象名。系七怪脉之一。形容脉象搏指坚硬而促,如石之弹击。属危重脉象,是胃气败竭的真肾脉特征。《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
-
殆
《素问·灵兰秘典论》:“殁世不殆。”《灵枢·五变》:“时下则殆。”懈怠、懒惰。《灵枢·九针十二原》:“正往无殆。”《医方集解》:“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殆至两相搏结,注经络。”④失败,差错。
-
炙煿
炙煿(bó搏)①指煎、炒、炸、烤、爆一类的烹调方法。经炙煿的食物,性多燥热,多食易伤胃阴,生发内热。②中药学术语。指炙和煿两种炮制法。《炮炙大法》:“按《雷公炮制》法有十七:曰煿,曰炙……”
-
以食管电极进行心房、心室调搏
因无心内希氏束图记录的配合,不能进行心内膜标测,但同样可以检查窦房结功能及鉴别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折返机制。由于它可记录出清晰的心房波与心室波,亦可以鉴别室上性及室性心动过速。但食管电极进行快速调搏时,患者常有刺痛或不适,少数患者不能耐受,如不能良好配合,记录质量也常不满意。
-
时域脉象波形形态分析法
时域脉象波形形态分析法对脉图曲线特征作直观的形态分析,来判别脉象图的方法。由于切脉时指面感觉是有时相性的,因此可与中医的脉象概念联系起来。
-
下体痛
下体痛为病证名,指痛在下身者。见《张氏医通·身体痛》。多由湿热相搏下注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可用黄柏、苍术等煎服。若小便不利者,宜用五苓散、二妙丸等方。
-
四肢拘挛
四肢拘挛为症状名。感受风邪而致的四肢拘挛症状。《太平圣惠方》:“夫小儿肌肉嫩弱,易于伤风。风冷中于肌腠,入于经络,搏于筋脉,筋脉得冷则急,故四肢拘挛也。”治宜温经疏风之剂。
-
痰热犯鼻证
痰热犯鼻证为证候名。指火热与痰浊搏结,阻遏鼻窦,以鼻流腥臭浊涕、量多色黄,鼻塞,不嗅香臭,鼻黏膜红肿,头晕头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阴痛·寒滞肝脉证
阴痛·寒滞肝脉证(vaginalpainwithsyndromeofcoldstagnationinLiverChannel)是指寒邪客于下焦,气血相搏,肝脉壅闭,以阴部拘急抽掣,痛不可忍,畏寒肢冷,周身关节疼痛,舌暗,苔白,脉沉紧为常见症的阴痛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