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乳
概述:下乳(promotinglactation)为治法。又名催乳。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二。由于肝郁气滞而致缺乳,症现乳房胀满而痛甚,或身热,精神抑郁,治宜疏肝解郁,佐以通乳,方用下乳涌泉散加减(《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汤:当归、川芎、山甲珠、王不留行、白芍、桔梗、甘草、通草、漏芦、青皮、柴胡)。
-
奶浆果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中华本草》·奶浆果:出处: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NǎiJiānɡGuǒ别名:牛奶子、大山枇杷、大斑鸠食子、山枇杷、天枇杷、野枇杷、金樱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剖开后花序托肉质,内壁上着生多数瘦果,包藏于花被内。治脾胃虚弱,缺乳。
-
女娄菜
《全国中草药汇编》:女娄菜:拼音名:NǚL uC i别名:野罂粟[昆明]、罐罐花、对叶草、对叶菜[贵州]来源:石竹科女娄菜属植物女娄菜Melandriumapricum(Turcz.)Rohrb.,以全草入药。功能主治:健脾,利尿,通乳。花瓣5,白色,倒披针形,先端2裂,基部有爪,喉部有2鳞片;种子多数,细小,黑褐色,有瘤状突起。小儿疳积;
-
木馒头
性味:甘。(《慎斋遗书》)⑦治荣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博,或饮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肛门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败樱(?(《局方》肠风黑散)⑧治久年痔漏下血:干姜、百草霜各-两,木馒头二两,乌梅、败棕、柏叶、油发各半两。
-
人乳粥
处方:健康哺乳期妇女乳汁若干粳米50克酥油3克制法:先煮粳米粥,临熟去汤下乳,再煮片刻,加酥油调匀即可。功能主治:补虚养血,润肺通畅。治虚人便秘,症见身体羸瘦、面色少华、大便干燥者。摘录:《寿世青编》《寿世青编》卷下:组成:乳汁、酥油。主治:燥证。
-
猪蹄汤
功效:通乳。用法用量:用猪蹄1只,水4碗煮之,去油滓,取清汤,入上药1分,作4份分开,煎10数沸,去滓温洗,恶肉随洗而下,即用神异膏贴之。附注:后药即蔷薇根皮、黄柏各三分,朴消、蛇床子各一分,甘草一分(炙),上为散。《传信适用方》卷三:方名:猪蹄汤组成:香白芷、甘草、独活、露蜂房、黄芩、赤芍药、当归。
-
王不留
概述:王不留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王不留行之简称。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能。5月,果期5~根据爆花率与水浸出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
王不留行
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能。王不留行生品长于消痈肿,用于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除去杂质,再晒干。根据爆花率与水浸出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性味与归经:苦,平。
-
留行子
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能。王不留行生品长于消痈肿,用于乳痈或其他疮痈肿痛。除去杂质,再晒干。根据爆花率与水浸出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用于经闭,痛经,乳汁不下,乳痈肿痛,淋证涩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性味与归经:苦,平。
-
关木通
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水肿、热淋涩痛、白带、经闭乳少、湿热痹痛。具缘纹孔导管大,直径约至328μm,多破碎,具缘纹孔类圆形,排列紧密;(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50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照上述方法测定,浸出物不得少于12.0%性味与归经:苦,寒。
-
炒王不留行
炒后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王不留行治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淋证,小便不利,睾丸炎、痈肿疔疮。治疗乳痈初起,红肿疼痛,可与蒲公英、瓜蒌、当归配伍,加酒煎服(《本草汇》)。根据爆花率与水浸出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
-
炒王不留
炒后质地松泡,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且走散力较强,长于活血通经,下乳,通淋。王不留行治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淋证,小便不利,睾丸炎、痈肿疔疮。治疗乳痈初起,红肿疼痛,可与蒲公英、瓜蒌、当归配伍,加酒煎服(《本草汇》)。根据爆花率与水浸出物含量的关系及实际生产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达80%以上为宜。
-
乳牙早失
(3)多数乳磨牙早失:无论单侧或双侧多数乳磨牙早失将明显影响儿童的咀嚼功能,妨碍颌骨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单侧咀嚼和前伸下颌用切牙咀嚼的习惯,可能造成单侧后牙反合或前牙反合。活动义齿式缺隙保持器,其结构与制作和一般的简单活动义齿类似,可设计双臂卡环,不用合支托以免妨碍牙槽高度的发育。
-
通花根
《*辞典》:通花根:出处:《木草便方》拼音名:TōnɡHuāGēn来源:为五加科植物通脱木的根。11月采挖。①《草木便方》:除热利水,通五淋,消水肿,利耳鼻,催生,下乳,明耳目。②《分类草药性》:治气胀,消食积,失音,补虚损,通大便。附方:催乳:通花根二两,土洋参二两,奶浆藤二两,鲜隔山撬一两。
-
梗通草
《*辞典》:梗通草: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GěnɡTōnɡCǎo别名:白梗通(《本草正义》),野通草、气通草、水通草(《江苏中药名实考》)。生境分布:主产江苏、浙江等地。性味:①《本草正义》:味淡,气清。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下乳。①《饮片新参》:清化湿热,利水通淋。治鼻塞,明目,通关节。
-
漏芦
漏芦的功效与主治:漏芦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排脓,下乳的功效:漏芦治乳痈,乳汁不通,流行性腮腺炎,疖肿,淋巴结结核。漏芦治风湿性关节炎,热毒血痢,尿血,血痔。(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
产后乳无汁
概述:产后乳无汁为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三。属缺乳范畴。辨证论治:气血亏虚者乳房无胀痛感,唇色淡白,面白,食少体倦。肝郁气滞者乳房胀满而痛,甚则身热,胸闷不舒,宜疏肝解郁通乳,用《清太医院配方》下乳涌泉汤(当归、川芎、山甲珠、王不留行、白芍、桔梗、甘草、通草、漏芦、青皮、柴胡)。
-
驼蹄羹
概述:驼蹄羹以鲜驼蹄为主要原料,具有养血平肝,利尿消肿,下乳的功效,适用于体质虚寒、风湿顽痹、筋骨萎软者。视蹄掌与骨分离时取出,将蹄掌装进汤盆,加入鸡汤、葱、姜、料酒等上笼蒸至蹄掌软烂,继而将驼蹄切成小丁粒状。炒锅内放入猪油,用葱、姜爆出香味,放入酱油少许,放入香菇丁,加鸡汤与驼蹄共煮。
-
麦蓝子
概述:麦蓝子为中药名,出自《甘泉县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王不留行之别名。别名:又名留行子、王不留、麦蓝子、大麦牛、奶米、王母牛。主产河北、山东、辽宁。性味归经:苦,平。入肝、胃经。功能主治:功在行血通经,下乳消肿。1.治闭经,乳汁不通,乳腺炎,淋证,小便不利,睾丸炎、痈肿疔疮。2.治带状疱疹。
-
泄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其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催乳
催乳又称通乳、下乳。指用针灸或药物等治疗产后乳汁不下或乳汁全无、乳汁甚少。通常采用行气通络或补益气血的治法。多因女子气血虚弱,以致产后缺乳,症见乳汁全无,或有亦不多,乳房无胀痛感,面白唇淡,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亦有因肝郁气滞而致缺乳者,症现乳房胀满而痛甚,或身热,精神抑郁。方用下乳涌泉散加减。
-
下乳涌泉散
用量用法:口服:每日1袋,水煎2次,煎液混合,分2次服。《清太医院配方》之下乳涌泉散:方名:下乳涌泉散组成:当归、川芎、天花粉、白芍药、生地黄、柴胡各一两,青皮、漏芦、桔梗、木通、白芷、通草各五钱,穿山甲一两五钱,王不留行三两,甘草二钱五分。功能主治:《清太医院配方》之下乳涌泉散功在通经下乳。
-
母乳多颗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MuruduoKeli标准编号:WS3-B-2874-98处方:黄芪280g漏芦280g羊乳根560g王不留行224g制法:以上五味,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7(80℃),静置沉淀,取上清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40(80℃)的清膏,取清膏1份,加蔗糖粉3份,糊精1份,制成颗粒,干燥,过筛,即得。
-
乳泉冲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RuquanChongji标准编号:WS3-B-1362-93处方:王不留行210g穿山甲(炙)25g天花粉90g甘草(炙)90g当归150g漏芦90g制法:以上六味,除王不留行外,穿山甲粉碎成细粉,与其余天花粉等四味,加水煎煮3小时,滤过,药渣加入王不留行,加水煎煮3小时,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1~55℃)的清膏。
-
疮肿风湿筋痛膏药
处方:桐油8两,嫩松香(白者)1斤,西朱(上好者,研)4两,黄丹(飞,炒)4两,葱汁1茶钟,姜汁1茶钟,乳香(去油,研)1两,没药(去油,研)1两,百草霜1升5合(筛)。又10数滚,下葱汁;离火,再下乳、没,再下百草霜搅匀,收藏。功能主治:疮肿,风湿筋痛。用法用量:任摊贴。摘录:《疡医大全》卷七引《济生》
-
催乳散
《惠直堂经验方》卷四:催乳散:处方:漏芦通草各3克贝母6克白芷3克制法:共为末。功能主治:散结通乳。主产后乳汁不通。(下乳)用法用量:用猪前蹄1个,酒,水各半,煎汤送下。摘录:《惠直堂经验方》卷四《惠直堂方》卷四:方名:催乳散组成:漏芦1钱,通草1钱,贝母2钱,白芷1钱。功效:催乳。制备方法:上为末。
-
当归补血加葱白汤
处方:当归6克黄耆30克葱白10根功能主治:主产后无乳。(下乳)用法用量:上药锉碎。水煎服。摘录:《济阴纲目》卷十四
-
黄酒炖鲫鱼
处方:活鲫鱼1条(重约500克)黄酒适量制法:将活鲫鱼去鳞及肠杂洗净,煮至半熟,加黄酒清炖。功能主治:通气下乳。治产后气血不足、乳汁不下。用法用量:吃鱼喝汤,每日1次。摘录:《民间方》
-
黄酒鲜虾汤
处方:新鲜大虾100克黄酒20克制法:将大虾剪去须足,煮汤,加黄酒;或将虾炒一下,拌黄酒。功能主治:下乳。适用于产后体虚、乳汁不下。用法用量:每日2次。吃虾喝汤或食炒虾拌黄酒。摘录:《民间验方》
-
火线膏
处方:当归1两,赤芍药1两,三棱1两,蓬术1两(俱烧存性),蓖麻子肉15粒(研烂),乳香3钱,没药2钱,麝香3分,蟾酥5分,血竭2钱,巴豆12粒(以针刺,灯上烧,烟尽为度)。制法:上为末,先将黄蜡2两溶化,入归、芍、棱、术、巴、蓖,用柳枝搅匀,取出离火,下乳、没、麝、酥、竭,搅匀捻作长条,如筋大,长3寸,重1钱。
-
加味太一膏
概述:加味太一膏为方剂名,出自《外科正宗》卷一方。处方:肉桂、白芷、当归、玄参、赤芍药、生地黄、大黄、土木鳖各二两,槐枝、柳枝各一百段,阿魏三钱,轻粉四钱,血余一两,黄丹四十两,乳香末五钱,没药末三钱。功能主治:主治发背,痈疽,恶疮,跌打伤损,湿痰流毒,筋骨走注作痛,烫火伤等。
-
金粉散
《汉药神效方》:金粉散:处方:硼砂4分,白檀5分,丹砂1钱,乌梅5分,郁金4分,金粉1钱。功能主治:舌疳。摘录:《汉药神效方》《普济方》卷三六五:金粉散:处方:黄柏、天南星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口疮,不下乳食,咳嗽。别研)、甘草(炙)、天南星(姜汁浸1宿,作饼子炙)、人参、地胆、知母各等分。
-
臁疮隔纸膏
《文堂集验方》卷四:臁疮隔纸膏:处方:松香1两(火上化开,倾入水中,取起),乳香3钱,血竭3钱。功能主治:臁疮。摘录:文堂集验方》卷四《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名:臁疮隔纸膏别名:臁疮夹纸膏组成:黄占5两,飞丹4两,铅粉4两,轻粉2钱,乳香2钱,没药2钱,冰片3分,麻油(春、夏2两,秋、冬3两)。
-
乾坤一气膏
处方:当归白附子赤芍白芍白芷生地熟地川山甲木鳖肉巴豆仁蓖麻仁三棱蓬术五灵脂续断肉桂玄参各30克乳香没药各36克麝香9克真阿魏60克(切薄片)制法:上药切片,除后四味外,用香油2.5千克,余药皆人油浸(春三天,夏五天,秋七天,冬十天),浸毕,用桑柴火熬至药枯,细绢滤清。男女精寒血冷,久无嗣息。
-
通草汤
别名:通草散(《济阴纲目》卷十四)、立效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胃热呕逆。附注:通草橘皮汤(《张氏医通》卷十四)。瞿麦泻热以通气闭,赤芍破血以行血滞,连翘清利热结,通草通利阳明,花粉清热润燥,青皮破滞泻气,白芷解散阳明之经,桔梗开提气血之滞,柴胡疏乳房之腠理,甘草和厥阴之胃气也。
-
通脉汤
处方:生黄耆30克当归15克白芷3克通草6克功能主治:治产妇少乳或无乳。(下乳)用法用量:用七孔猪蹄1对,以水L5升,煮汤吹去浮油,代水煎药。主治:乳少或无乳。各家论述:《医林纂要》:乳即经血所化,血下溢于肝则为经,酿成于胃则为乳,而两乳则阳明胃脉所经行,肝脉交于脾,脾脉络于胃,故乳得从胃化而出。
-
下乳涌泉膏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下乳涌泉膏组成:生麦芽32两,川芎4两,白芍4两,山甲(炒)4两,漏芦4两,当归8两,生黄耆8两,王不留(炒)8两,通草2两。功效:补养气血,通经下乳。用法用量:每服5钱,1日2次,热开水调服。制备方法:用七星肘之棒骨10个熬汤,去净油,用汤熬药,煎熬3次,分次过滤去滓;
-
川山橙果
拼音名:ChuānShānChénɡGuǒ别名:石柑子、牛奶子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川山橙的果实。叶柄长约5mm;花冠裂片5,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刺刀形,通常比花冠筒短,稀等长;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500m的山地疏林、山坡、路旁、岩石上。性味:甘;性平功能主治:通经下乳;乳汁不通;肠痔下血;
-
下乳散
《医心方》卷二十三引《小品方》:方名:下乳散组成:钟乳5分,通草5分,漏芦2分,桂心2分,栝楼根1分,甘草1分。主治:产后无乳汁。用法用量:酒服方寸匕,每日3次。制备方法:上药治下筛。《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徐氏胎产方》:方名:下乳散组成:粳米半合,糯米半合,莴苣子1合(并淘净),生甘草半两。功效:下乳。
-
小克麻
概述:小克麻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滇南本草》记载的拔毒散之别名。别名:小黄药、小克麻、迷马桩棵来源及产地:锦葵科植物拔毒散SidaszechuensisMatsuda的全株。分布西南及广西。性味:苦,微寒。功能主治:下乳,活血,利湿,解毒。①治乳汁不下,小便淋涩,泄泻,痢疾,闭经。②捣敷痈疽疔疮,跌打损伤。
-
马木通
概述:马木通为中药名,出自《东北植物药图志》,为《中药志》记载的关木通之别名。别名:苦木通、马木通、万年藤来源及产地:马兜铃科植物木通马兜铃AristolochiamanshuriensisKom.的木质茎。功能主治:清心泻火,利尿通淋,下乳通经。化学成分:本品含马兜铃酸、齐墩果酸、木兰碱、β-谷甾醇、鞣质等。
-
石钟乳
概述:石钟乳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即《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钟乳石的别名。别名:石钟乳、滴乳石、鹅管石。性味归经:甘,温。入肺、肾经。功能主治:温肺,壮阳,下乳,制酸。主治虚劳喘咳,寒嗽,阳痿,腰脚冷痹,乳汁不下,脏塞腹痛,久泻不止,溃疡病胃酸过多。化学成分:主成分为碳酸钙,尚含少量的镁。
-
鹿肾
《全国中草药汇编》:鹿肾:拼音名:L Sh n别名:鹿鞭、鹿冲来源:为鹿的阴茎及睾丸部分。将鹿的阴部割下后除去残肉及油脂风干而成。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肾壮阳、下乳。用于肾虚,性神经衰弱,遗精,滑精,乳汁不足。多入丸剂服。
-
棉花藤
拼音名:MiánHuāTénɡ别名:山木通、木通、川本通来源: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钝齿女萎的藤茎。新枝被杖贴短柔毛。三出复叶;心皮多数,被毛。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400-2300m的山坡灌丛中或阳坡沟边。性味:味苦;小毒归经:肝;膀胱经功能主治:消食止痢;利尿消肿;通经下乳。泄泻痢疾;湿热淋证;
-
奶浆柴胡
菊科植物长茎还阳参或滇州还阳参的根·《中医大辞典》·奶浆柴胡:奶浆柴胡为中药名,出自《滇南本草》整理本,为《滇南本草》记载的还阳参之别名。性味:苦、甘,凉。功能主治:功在止咳平喘,健脾消食,下乳。主治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结核,小儿疳积,产后缺乳、腰痛。单叶互生,倒披针形以至线状倒披针形,长5~
-
奶汁树
《*辞典》:奶汁树:出处:《江西草药》拼音名:NǎiZhīSh 别名:牛奶子树、下乳草来源:为桑科植物窄叶台湾榕的根及叶。单叶互生,膜质,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5~2厘米,侧脉与中脉成直角展出,小脉极不明显。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治腰痛,黄疸,疟疾,百日咳,背痈,乳痈,乳汁不足,齿龈炎,毒蛇咬伤。
-
南瓜根
《*辞典》:南瓜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N nGuāGēn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根。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淡,无毒。功能主治:利湿热,通乳汁。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消肿,除湿热,解毒,排痰,下乳。治黄疸病及痢疾。附方:①治火淋及小便赤热涩痛:南瓜根、车前草、水案板、水灯芯。
-
南瓜花
《*辞典》:南瓜花: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N nGuāHuā来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花,6~性味:《分类草药性》:性凉。功能主治:清湿热,消肿毒。治黄疸,痢疾,咳嗽,痈疽肿毒。①《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提音,解毒,久远痼疾。②《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消肿,除湿热;解毒,排痰,下乳,治黄疸病及痢疾;
-
枇杷根
《*辞典》:枇杷根:出处:《四川中药志》拼音名:P P 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根。性味:《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无毒。功能主治:治虚痨久嗽,关节疼痛。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镇痛,下乳。②《生草药手册》:治咳嗽、吐血伤症。③《四川中药志》:治久年咳嗽,疗虚劳咳嗽。2天再服1剂。
-
赛繁缕
拼音名:S iF nLǚ别名:鸡儿肠、鹅儿肠、繁缕来源:石竹科赛繁缕StellarianeglectaWeihe,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性味:酸,平。功能主治:解毒祛瘀,清热利尿,下乳。主治痔疮,肿痛,阑尾炎,热淋,尿路感染。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患处。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