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痧筋
《痧症度针》卷上:“凡两臂弯、两腿弯上下有细筋如丝,深青色,或紫或深红、或淡红者,痧筋也。”《痧胀玉衡》:“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痧筋之现者,毒入于血分者多;微现者,毒阻于气分者多;治以放痧法为主,亦可以刺血法以泄痧毒,并须按兼症的不同予以辨证论治。参见痧证诸条。
-
匏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匏六别名:三十八号噬嗑方组成:泽兰、香附、桃仁、苏木、独活、白蒺末、山楂、乌药。奈前因暗痧莫识,数饮热汤,毒血凝聚于内,放之不出,将何以救之。渐能转运,犹身热不凉,大便不速,用卜子,麦芽、枳实、大黄、紫朴、桃仁煎汤温服,便通热减,后调补3月而痊。
-
补蛾痧
补蛾痧病证名。痧证之一。其症喉痛而无肿胀,痛处不定,喘急痰盛,有痧筋。《痧症全书》卷中:“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苦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痛则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参见痧、痧气条。
-
扑蛾痧
扑蛾痧为病名。《痧症全书》卷中:“痰涎壅盛,喘急如锯,痛若喉蛾,但喉蛾内肿胀,痧只痛而无肿胀,形若急喉风,但喉风痛而不移,痧痛则无一定,且痧有痧筋可辨也。”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防风胜金汤
别名:匏五、三十七号无妄方处方:防风7分,乌药7分,玄胡索7分,桔梗7分,枳壳7分,卜子2钱,槟榔1钱,金银花1钱,山楂1钱,连翘1钱,赤芍1钱。功能主治:痧因于食积血滞者。延余四子端英视之,腿弯有痧筋现,放一针,出紫黑毒血,乃与防风胜金汤倍加麦芽,稍冷饮之而安。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竹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三十号井象方组成:苏木、红花、泽兰、桃仁、乌药、桔梗、川芎、牛膝。主治:紫疱痧,痧毒之气存肌表。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临床应用:紫疮痧:余邻许秀芝女,手足、下半身俱肿,大腹亦胀,发出两腿足紫血疱,如圆眼大,密难数记,皆云此烂疯之症,服药益甚。
-
陈皮厚朴汤
别名:丝八、二十四号渐象方处方:陈皮、紫朴、山楂、乌药、青皮各等分。用法用量:丝八(《痧症全书》卷下)、二十四号渐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一)。痰多,加白芥子、贝母;痧筋不现,加细辛、荆芥;血瘀,加玄胡索、香附、桃仁;头汗,加枳实、大黄;口渴,加薄荷、花粉。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吐蛔痧
吐蛔痧为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香附、陈皮、木香、砂仁、莱菔子、山楂、槟榔之属煎汤,稍冷饮之,以散痧消胀而降逆(《痧胀玉衡》)。
-
蛔虫痧
蛔虫痧病证名。见《痧胀玉衡》。指蛔虫病患儿感染痧毒而致蛔结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内犯,致蛔死而与肠中糟粕相结,引起腹中大痛,大便不通。宜用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有大黄芒硝煎汤稍冷服之,下其死蛔与宿粪,其痛自止。
-
半身不遂痧
《痧胀玉衡·半身不遂痧》:“心主血,痧毒入于血分,故易攻心,此痧症所以发昏也。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或夏日湿热,郁遏于经隧;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土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土七别名:四十七号讼象方组成:桃仁、赤芍、泽兰、玄胡索、红花、陈皮、乌药、独活。临床应用:内伤兼痧:曹洪宇子之外戚,争夺家产,讼公庭,有老妇造其家,互相争殴,发热沉重,咳嗽吐痰,胸中胀闷,诸亲戚唯恐毙于曹姓室中,邀余往视,余为诊之。
-
痧证
痧证(shadisease)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发热,胸腹或闷,或胀,或痛,或上吐下泻,或神昏闷乱,或皮下青紫痧癍痧筋等为常见症的危急外感热病的统称。
-
泻蛔痧
泻蛔痧病证名。出《痧胀玉衡》。指小儿痧证,兼见泻下蛔虫。小儿素患蛔虫病,复感痧毒,热毒内扰胃肠,蛔虫被迫排出体外。宜先治痧毒,用消毒三棱针刺臂弯、腿弯痧筋,放出紫黑毒血。
-
惊风痰热痧
惊风痰热痧病证名。出《痧胀玉衡》。症见小儿发热面赤,手足抽搐,两目上视,痰喘不已。诊其六脉俱伏,反无热象。治以疏风而热不除,豁痰而痰不消,定惊而惊益甚者,属痧胀。视其腿弯、胁弯有痧筋,用消毒三棱针刺之,紫黑毒血流出自愈。
-
小腹痛痧
小腹痛痧为病证名,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小腹痛痧》:“痧毒入大小肠,则小腹大痛不止,形如板锥,绞绞不已,治之须分左右二股,屈伸为验。”若左卧,左足不能伸者,为大肠、小肠经痧;若右卧,右足不能屈伸者,为阳明大肠经痧。治宜刺腿弯痧筋,药用红花汤、枳实大黄汤等。
-
二十四号渐象方
二十四号渐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即《痧胀玉衡》卷下所载陈皮厚朴汤方。组成为陈皮、厚朴、山楂、乌药、青皮各等分。治疗痧症因于气阻者。痰多,加贝母、白芥子;痧筋不现,加细辛、荆芥;血瘀加延胡索、桃仁、香附;头汗,加枳实、大黄;口渴,加薄荷、天花粉。
-
匏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砂症全书》卷下:方名:匏七别名:三十九号颐象方组成:柴胡、连翘、山楂、萝卜子、红花、荆芥、花粉、枳实,酒制大黄2钱。主治:痧症类伤寒。头痛,恶寒发热,心胸烦闷,口渴咽干,头汗如雨,痰喘面黑,十指头俱有黑色,气口脉虚,时或歇指,左手三部,洪数无伦。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