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犀
犀释名似。气味犀角:苦、酸、咸、寒、无毒。用鹅肝或鸭肝、犀角、生桔梗一两为末。3、消毒解热。用犀角、地榆、生地黄各一两,共研为末,加蜜炼丸,如弹子大。每取一丸,加水一升,煎至五保,去渣,温服。现在临床上用水牛角作为犀牛角的代用品,据说两药的疗效很相近,请参阅中国医不额头学院等所编的《中药志》。
-
犀牛皮
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XīNi P 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皮。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犀角条。炮制:将原药洗净,烘熟切片,晒干。功能主治:①《物理小识》:治风活血最效。②程登瀛:犀皮多刨入药,力祛风解毒之要剂。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煮食,1.5~
-
犀肉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XīR u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犀角条。性味:《食疗本草》:微温,味甘,无毒。功能主治:①《食疗本草》:主瘴气,除客热头痛及五痔诸血痢。②《本草拾遗》:主蛇、兽咬毒。
-
一炮散
《疡科遗编》卷下:方名:一炮散组成:真犀黄7分,雄精1钱,冰片7分,皮消1钱5分(炒,研)。主治:单乳蛾并及喉风、喉痹,饮食不下,命在危急。制备方法:先将消炒燥,同雄精研细,方入犀黄、冰片,共研极匀,瓷瓶密贮,勿使出气。
-
神犀散
《痘疹仁端录》卷十四:方名:神犀散组成:犀牙(打碎,倾银罐煅红)1两,番木鳖5钱(锉碎,煎汁淬牙1次)。主治:痘如蚕种,黑斑将危。用法用量:每服3分,酒调下。暖睡微汗。制备方法:上独将犀牙为末。用药禁忌:病3日半可用,迟则不及;
-
辛润汤
处方:熟地生地升麻红花炙甘草槟榔归身桃仁功能主治:治大肠风秘燥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浊》卷十七
-
犀黄散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名:犀黄散组成:犀黄1分,朱砂1分,元精石2两。主治:舌硬生衣,牙关不开。用法用量:吹之立愈。制备方法:上和匀,研极细末。
-
玳瑁汤
处方:生玳瑁生犀各以冷水浓磨汁200毫升功能主治:主时行豌豆疮,及赤疮疹子。用法用量:同搅令匀,每服50毫升,微温,一日四五服为佳。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
加味地骨皮散
处方:地骨皮(鲜者)3钱,桑白皮(鲜者)2钱,麦门冬2钱,银柴胡1钱,赤芍药1钱,干葛1钱,甘草5分,生犀屑5分。功能主治:疹出发热不退,饮食不进;亦治喘急不止。用法用量:水煎,调大小无比散5-7分服。
-
绿豆灯心糯米汤
《杂病源流犀浊》卷二:方名:绿豆灯心糯米汤组成:绿豆1酒杯,灯心30根,炒糯米1撮。主治:热渴。
-
劳碌气虚喘
劳碌气虚喘病证名。劳累过度引起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浊·咳嗽哮喘源流》。详气虚喘条。
-
金匮方歌括
《金匮方歌括》医方著作。六卷。清·陈元犀撰于1811年。本书将《金匮要略》一书之方剂、主治、药用剂量和煮服法等、用诗歌的形式加以概括,言简意赅,便于记诵。并附方解。现存二十余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心烦嗜睡痧
心烦嗜睡痧为病证名。痧证之一。见《痧胀燃犀照》。《痧胀玉衡·痧烦痧睡》:“痧气冲于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之痧,俱属慢痧之类。轻而且浅,人多误以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日服热酒、热汤、热物,虽非骤然紧急,势必日渐凶险,故并录之以示戒。”治用刮痧、放痧法。
-
元守晏
元守晏即元达。元达为宋元间人。初名守旻,后改名达。鸡泽(今河北鸡泽)人。知医知药,善制犀粉。
-
元达
元达为宋元间人。初名守旻,后改名达。鸡泽(今河北鸡泽)人。知医知药,善制犀粉。